书城传记中国微波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林为干传略
17548100000005

第5章 流亡中的学业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上一声炮响,举国震惊,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拉开了八年抗战的帷幕。

8月的南国,台风呼啸而过,喷着火焰的太阳舔干了路上水迹,天气异常闷热。暑假居乡的林为干收拾行李,准备赴长沙上学。他从报上得知,日军已于8月5日占领了清华园。神圣的学术殿堂惨遭蹂躏,昔日红墙绿树,群英荟萃,而今断壁残垣,污秽动荡。清华大学师生被迫南迁。8月28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成立了长沙临时联合大学。

林为干登上了去长沙的火车,日军长驱直入,淞沪战争爆发,战火在全国蔓延。林为干西去的路上,不仅看到风景如画的神州大地,更看到了战乱中房宇坍塌、血肉横飞、颠沛流离的悲惨现实。

11月,长沙临时联合大学在长沙韭菜园圣经学校开学,三所大学教授陆续南来,共设文、理、工、法商等四院。林为干克制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牵挂,克服了战时生活的艰难,把对日寇的憎恨,将对祖国的热爱都倾注在未完的学业中。

12月,日军侵入六朝古都南京,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开始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长沙临时大学迁往云南。240名师生步行从长沙经湘西穿越贵州,到达昆明,后世称之为“学术长征”。

再次返乡的林为干带上简单的行李,冒着纷飞的战火又踏上了回校的征程:他从广州到香港,坐上颠簸不已、拥挤不堪的轮船,在风浪中过南海、琼州海峡、北部湾,到达越南……经历千辛万苦,终于进入云南省,到达昆明。

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校舍简陋,衣食堪忧,林为干始终不坠青云之志,刻苦钻研。正如联会大学校歌中所唱“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战乱中,政府对教育费用的支出锐减。清华大学农业、航空、无线电、金属、社会调查五个研究所自行设法维持。西南联大师生生活清贫如水。战争之前,清华大学教授月收入300大洋,住着宽敞明亮的四合院。战争期间,教授们一贫如洗,穷困潦倒。

教师如此,学生生活更是困顿。林为干此时已无钱缴纳学费,一日三餐勉强果腹。从小生长在衣食无忧的律师之家,林为干在战乱和流亡中真切地体验到了什么是饥饿。

虽然生活艰辛,昆明却是战乱中难得的净土。明朝诗人杨慎曾写道:

苹香波暖泛云津

渔柑樵歌曲水滨

天气常如二三月

花枝不断四时春

在这样一片净土中,终于摆下了平静的书桌。林为干和他的同学们怀揣报国之心,贫而弥坚,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1939年,吕保维考取了公费出国留学,林为干在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还有同学向往革命圣地,毕业后奔赴延安。

1940年,日军攻入越南,云南震动。昆明上空屡屡出现日本的“铁鸟”,炸弹像产卵一样从日本飞机尾部喷出来。冲天的大火瞬间升腾又很快蔓延,痛苦的呻吟和凄厉的哀号传来,烧焦的尸骸和布满弹孔的残垣断壁随处可见。

花容失色、鸟鸣喑哑、风光秀美的昆明转瞬间千疮百孔、血雨腥风。即使侥幸躲过今天的灾难,又是否能安然无恙地度过明天、后天?

其时,林为干生活窘迫,无力再继续研究生学业。在这外敌入侵、颠沛动荡的岁月,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前途,都处于未知的状态,“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怎不让人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