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与高产栽培
17590200000010

第10章 马铃薯的露地栽培(1)

§§§第一节北方一季作区的露地栽培

(一)品种选择

要挑选经济性状、农艺性状均优良且抗病性较好的脱毒马铃薯品种。以当地气候条件为依据,根据市场需要、生产用途品种特性、和产发展的需要,种植合适的品种;根据主要病害的发生情况,种植抗性强的品种,与栽培水平相结合,选择市场好、产量高、抗性强并且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生产时要注意依据马铃薯的用途选择品种:食用品种要求丰产、中熟、薯块均匀、形状整齐且耐贮存。用得多的优良品种有高原品种系列、克新品种系列、虎头,比如东农303.菜用型品种应当早熟或极早熟、块茎大、芽眼浅、保形度好、高产。常用品种有东农303和克新4号等。加工用品种主要用于加工淀粉,要求晚熟或中熟、含淀粉多、高产、皮白肉白以及耐贮存。若是用于油炸,则要含糖量要低。饲用品种多以次等的食用块茎为饲料,要求含蛋白质多、含龙葵素少、耐贮藏并且高产,现在还没有专门用作饲料的品种。选择优良的品种后还应当选择优良的种薯,优良种薯要满足以下条件:

①具备本品种的优良性状,没有混杂现象。

②种薯从良种繁育田中经规范程序选择而出。

③未被真菌、细菌病害和病毒感染。

④没有机械损伤。

⑤不含畸形薯。

⑥块茎重为40~50克。

⑦耐贮存,不易腐烂和过分萌芽,种薯不会因生理因素而有异常变化。

余有合适的生理年龄且有3~4个主茎的幼、壮龄种薯可以高产。

(二)深耕整地

马铃薯属地下结块茎作物,想要高产,就要保证土壤中有良好的水、肥、气、热等条件,土质疏松、通透。深耕整地可以有效调节土壤中的肥、水、气、热等。进行深耕的时间有春和秋。

马铃薯地适合秋深耕,要结合秋施肥、冬汇地和三九磙地,播种之前多次精细耙耱,这样既能升高地温、加快土壤熟化,还可以提高土壤的保肥蓄水力和通透性。收获前茬作物后,及时深翻,通常翻地适宜深度为15~20厘米。有条件的地方入冬前要灌水蓄墒,还能显著防治病虫害。另外,在入冬前灌水也可防止早春灌水带来的低温影响。

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黑龙江省近年来推广了深松耕法,利用机引深松铲,下松25~30厘米,上翻15~18厘米。事实证明,深耕整地是使马铃薯增产的重要举措。

(三)深施基肥和种肥

马铃薯高产喜肥,生产500千克块茎需要的氮、磷、钾的总量,比谷子、燕麦、玉米、高粱等要高一些。北方一季作区的大多数土壤里缺少腐殖质,氮、磷、钾等含量不足,满足不了马铃薯的生长需要。所以,增施适量化肥和有机肥料,是马铃薯增产的关键措施。

马铃薯要以施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以基肥为主(约占需肥总量的4/5)、追肥为辅。有基肥、种肥和追肥三种施肥方法。

(1)基肥优质有机肥的施用要与秋耕整地相结合。当基肥量足时,结合秋耕把1/2或2/3的有机肥施进耕作层,在播种时沟施剩余部分。基肥用量不足时,集中施进播种沟里。每公顷施用15~30吨。

(2)种肥种肥多是化肥、农家肥,或由化肥与农家肥混合而成。当使用有机肥时,一定要腐熟细碎,顺播种沟条施或点施,再覆土。每公顷通常施15~22.5吨腐熟的猪粪或羊粪。当使用化肥时,最有效的是氮、磷、钾混合使用。如果混合施肥配比恰当,与单施磷酸二铵、尿素或硫酸钾相比约增产10%.比如,种肥配方为每公顷用75~150千克尿素、450~600千克过磷酸钙、375~750千克草木灰(375~450千克硫酸钾);或者使用75千克尿素(或150千克碳酸氢铵)、105千克三料磷肥;或者75千克尿素(150千克碳酸氢铵也可)、300千克磷酸二铵,结合播种,条施或点施在两块种薯之间,再盖严覆土,都可达到少投资、高收入的经济目标。

在施种肥时要施一些防治地下害虫的药。

(四)种薯处理

如果种薯不经处理,出窖后马上切芽、播种,就会使得出苗不整齐、缺苗、不健壮,还会延迟出苗时间。这是由于贮藏时马铃薯处于较低的温度环境,即使种薯过了休眠时间,但仍被迫处于休眠状态,如马上播入田间,出苗就会慢且不整齐,所以要对种薯进行处理。主要方法是打破休眠及催芽,一般还要对较大薯块的种薯进行切块。

(1)困薯、晒种困薯和晒种主要有这些作用:使种薯体温升高,供给足量氧气,加快破除休眠,促使发芽,将病劣块茎淘汰,确保能整齐出苗。困薯的方法是用席子将出窖后严格挑选的种薯围起来,或将其装在麻袋、塑料网袋里,堆在屋里、仓库和日光温室里也可以,保持10~15℃温度范围,只要有散射光线就行。或者变温处理,就是先在4℃的环境下贮藏种薯2周或更久,然后在18~25℃温度下贮藏,直到发芽。如果3周后还未发芽,就可再次按以上方法作变温处理。也可使用赤霉素解除休眠,即用10毫克/升赤霉素浸种20~30分钟,或将赤霉素均匀地喷湿种薯,晾干后在18~25℃环境中,直至萌芽;也可以将0.2毫克/升的2,4-D和2毫克/升的赤霉素配成混合液,经过8小时浸种后晾干,再在约20℃的条件下直到发芽。困薯约有15天,当芽眼刚萌动有小白芽时,就能切芽播种,芽的适宜长度为0.5(机械播种)~1厘米(人工播种)。

(2)种薯切块种薯切块后种植可以节约种薯,减少成本,还能解除休眠、促使发芽和出苗。不过如果方法不对,很容易使病害蔓延。一定要选择健康的种薯切块,大小要适中,如果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投入多,可切大一些;反之,可切小一些。通常以不小于20~30克为好。为方便控制密度,每个切块要有1~2个芽眼。单作种植量为2250千克/公顷,间套作为1500~1800千克/公顷。若种薯在切块时较小,要使用自薯顶至脐部的纵切法,将每个块茎切成2块或4块。尽量让每个切块都有顶部芽眼,以便最大限度利用块茎的顶端优势;如果种薯大,要从脐部开始切,按芽眼的排列顺序螺旋形向顶部斜切,最后再将顶部一分为二。如果切到病薯,要消毒切刀。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将切刀在放有少量盐的沸水中泡8~10分钟,或用75%酒精多次擦拭切刀,或将切刀在3%来苏儿水中浸泡5~10分钟。尽量随切随种,也可在播种前1~2天切块,为避免块茎失水,不能太早切块。稍微晾一下切好的薯块,就可以播种了。或者将切块与草木灰拌一下,尽早使伤口愈合,既防细菌感染,又具有种肥的作用。不过若是种在盐碱地中,就不能用草木灰拌种。此外,可以将4%~8%甲基托布津与滑石粉拌种或只用滑石粉拌种,可防止薯块腐烂。

(五)播种

(1)播种时期适期播种马铃薯是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播种期的确定要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常晚霜期结束之前的25~30天,地温保持在6~7℃时为播种适宜期。如果要覆盖地膜,可提前播种5~7天,能使地温升高2~3℃。人工种植可早播,机械种植可适当晚播。太早种植,出苗后会被晚霜危害,还有可能冻坏生长点,生长缓慢,减少产量。芽已催大的种薯可适时晚播,因为地温太低时播种,将长期无法出苗,块茎中的养分会集中到顶芽,使顶芽膨大,形成“梦生薯”,无法出苗。

(2)合理密植单位面积株数乘以单株产量,就是马铃薯的产量因素,密度的确定要使群体产量与个体产量两个矛盾的因素协调统一。密度小,单株发育好、产量高,不过因为单位面积株数少,结薯就少,产量也就不会高。密度大,总株数多,不过单薯太小,同样产量低。从群体和个体协调发展的角度思考,在当前生产水平下,每亩种植3800~5500株马铃薯,每株有2~3个茎,每亩适宜总茎数为9000~12000个。株距为18~30厘米,行距为80~90厘米。

(3)播种方法马铃薯属于中耕作物,块茎要在地表下膨大形成,因此适合垄作。东北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以北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地区地势低洼、土壤黏重、阴湿高寒、生育期降水多,因此适合垄作。垄作播种依据种植后块茎在土层中的位置大约可分为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播上垄,把种薯播在与地面相平处或是垄台上。在多涝害的地区或易涝地块应使用此法。

第二种是播下垄,将种薯播在垄沟里。多在春旱地区、岗地、高亢地块,或由于早熟导致较早收获且没有涝害的情况下,使用此法。第三种是平播后起垄,在前一年秋翻秋耙平整的地块上,通常可用此法,可分为播上垄和播下垄。当前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东北地区多使用双行播种机播种、覆土、施肥和起垄同时进行,有65厘米的行距。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多数地区,生育期间高温、少雨、多蒸发、缺乏灌溉条件,故多采用平作的栽培方式。以秋耕耙耱为基础,播种时开深度为10~15厘米的播种沟,点种、施肥然后覆土。行距通常约为50厘米,播后耱平保墒。

要根据土壤条件、气候和种薯大小决定覆土的厚度,既不可太深,也不可太浅,通常7~8厘米。小薯块当种在黏潮的土壤时应适当浅播;大薯块种在沙壤土上或春旱严重时,可适当厚播并与耱实结合,不过要小于14厘米。

(六)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使马铃薯正常生长发育并高产的基础环节,应依据马铃薯的生长状况、生育阶段的特点以及气候因素等科学管理。水肥管理是马铃薯田间管理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应当及时对苗进行追肥、看苗施肥、轻追蕾肥;时常清沟排渍;中耕培土与追肥同时进行;及时拔掉病苗,及时除草;严格预防病虫害。地老虎易导致缺苗断垄,是苗期最主要的害虫;晚疫病是中后期主要的病虫害;青枯病容易在高温时出现。

(1)发芽期管理北方一季作区的马铃薯从播种到幼苗出土约需30天。这期间温度慢慢升高,土壤中的水分很快就会蒸发、土壤易板结,很多杂草出现,要依据具体的情形,采取对应的出苗前管理措施。此期要及时松土,以保墒除草。如果土壤特别干旱,要浇小水来促使出苗。当苗出齐时,应当尽快查苗补苗,以确保全苗。补苗方式为:将多出来的薯块密植在田间地头,用以补苗。补苗时,如穴中有病烂薯,应先挖掉病薯及其周围的土,然后再补苗。如果土壤干旱,要挖穴后浇水,还要施一点肥料,然后栽苗,以尽早恢复生长。假如没有备用苗,可在田间出苗的垄行间选择多苗的穴,从其母薯块的基部掰下多出来的苗,用来补苗。

(2)中耕除草和培土中耕松土可以疏松结薯层土壤,使其通气,对根系生长、块茎膨大和匍匐茎伸长均有利。齐苗后应尽快进行第一次中耕,深8~10厘米,还要结合除草。过10~15天开始第二次中耕除草,以稍浅为宜。第三次中耕除草在现蕾开花初期,应比第二次更浅。后两次要结合培土进行,第一次宜浅,第二次稍厚,还要培成“宽肩垄”,总厚度小于20厘米,增厚结薯层可以防止薯块露出而降低品质和产量。当前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东北地区等垄作地区多使用行距为65厘米的中耕培土机来中耕培土。

(3)幼苗期管理通常这一时期为15~20天,时间不长,马铃薯产品器官的长成分化都在这一时期,故此期对整个生长期都很关键。所以幼苗期以中耕为主,依靠中耕松土使地温升高,加速根系的生长,为使茎叶与根系协调生长,还要与中耕相结合除草。通常中耕1~2次。及时在齐苗后中耕,深为8~10厘米,还要结合除草,中耕后10~15天,开始第二次中耕,为了不伤害根系,以稍浅为宜。从播种到出苗,马铃薯需要时间久,若出苗后土肥不足,为了使幼苗快速生长,可结合中耕追施1次复合肥,每亩约施10千克,也可以在清粪水中加一点氮肥追施芽苗肥。幼苗期需水量少,根系吸水能力也弱,要使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可依据实际情况浇1次小水。

(4)发棵期管理此期由以茎叶生长为主慢慢变为以块茎生长为主,是决定单株结薯量的重要时期。此期田间管理以促为主,就是通过促使地上部的生长来促使地下部生长。主要措施有保证养分供应、加强肥水管理、中耕除草和培土。通常可中耕2~3次,此期依然以浅耕为主。为了防止薯块露出地面而降低质量,培土高度在植株封垄前应为15~20厘米。以中耕培土来控秧促薯。促进植株从茎叶生长为中心过渡以茎块生长为中心。此期植株需水量大,干旱对植株的生长发育会产生很坏影响,还会造成减产。因此要使土壤见干见湿,每7~10天浇1次水,如果缺肥,可每亩施用15~20千克复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