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与高产栽培
17590200000023

第23章 马铃薯的疾病防治(3)

1.外貌特征

块茎蛾的卵呈椭圆形,为黄白色至黑褐色,还带有紫蓝色的光泽。幼虫体色为青绿色、淡黄色或者灰白色,老熟时其背面变为棕色或者粉红色,体长12~15毫米。成虫长5~6毫米,翅展后大概有15毫米。前翅狭长,为灰褐色或黄褐色,后缘的黑褐色斑纹很明显。有翅尖突出的烟灰色后翅。前后翅的后缘、外缘都有长毛。蛹为呈6~7毫米的棕色圆锥形,藏在沾有泥土的灰白色丝茧里。

2.活动特征

由于各地区的高度、气候和寄主有所不同,因此块茎蛾一年发生的代数也不确定,西南等省一年约能产生8代。主要是幼虫在薯块和田间残留母薯过冬。卵多产在薯块的裂缝、芽眼及凹陷的地方,或者产在茎基部、叶脉有泥土的地方。初孵幼虫进入叶片产生线形隧道,它们吃得叶片只剩下表皮。幼虫在芽眼处吐丝结网,蛀入薯块,并随薯块一起进入仓库。其成虫夜出昼伏,飞翔能力不佳,有趋光性。薯块茎蛾有很差的耐寒性,如果遇到严寒的冬天,通常翌年的发生量会减少很多。

3.防治

①选择无虫种薯,防止和烟草等茄科作物长期连作;进行中耕培土,防止块茎外露。

②掌握各代虫蛾的盛孵期,再开始大田喷药,使用药剂和防治棉铃虫的一样。

二、蝼蛄

1.外貌特征

又称土狗子、拉拉蛄。

蝼蛄的成虫(翅已长全的)和若虫(翅未长全的)对马铃薯都有危害性。它能用前足(前面的大爪子)和口器将马铃薯的根和地下茎撕成丝状,从而使地上部萎蔫或死亡,有时也会咬食芽块,使芽无法生长,导致缺苗。它在土中挖掘隧道,将幼苗和土壤分开,过于透风而导致失水,对苗的生长不利,甚至使其死亡。蝼蛄在秋天会咬食薯块,使其形成孔洞或使其易感染腐烂菌,产生腐烂现象。

2.活动特征

蝼蛄的若虫、成虫均在地下依土温的改变而上下活动。过冬时,它会下潜1.2~1.6米挖洞并在里面休眠。春季地温升高,它又到10厘米深的耕作层为害。白天在地下,晚上到地面进行活动。夏天高温时到深约20厘米的地下活动,秋季又在耕作层活动。通常蝼蛄在盐碱较轻、含有较多有机质的地里活动猖獗。

3.防治

以上几种地下害虫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同之处:其都活动于地下,因此防治方法都差不多。

(1)秋季深翻地、深耙地将其越冬环境破坏掉,使大量准备越冬的成虫、蛹以及幼虫冻死,降低数量,缓解翌年的危害。

(2)清洁田园将田间、地头、田埂、地边和水沟边等处的杂物、杂草清除干净,还要带出田地处理,以降低虫卵和幼虫的数量。

(3)诱杀成虫对有趋马粪性、趋糖蜜性和趋光性的成虫,可以分别使用鲜马粪堆、草把、糖蜜诱杀器以及黑光灯进行诱杀,就能减少成虫产卵的数量、减少幼虫的数量。

(4)药剂防治

①使用颗粒剂和毒土。种植时每亩用3~4千克1%敌百虫(美曲膦酯)粉剂加上10千克细土,掺均匀,或者使用1.5~2千克的3%呋喃丹颗粒剂和大风雷等,沿垄撒在沟里,毒杀在苗期为害的地下害虫。也可以在中耕时将上述农药撒在苗根部,毒杀害虫。

②灌根。使用50%的甲胺磷1500~2000倍液、40%的辛硫磷,在苗期进行灌根,每株苗用50~100毫升。

③使用毒铒。小面积防治仍能用上述农药,掺在炒熟的玉米、麦麸或糠中,做成毒铒,晚上撒在田间。

三、菜蛾

菜蛾对全国各个省的马铃薯均会造成危害,相对而言在南方各省的危害更重,部分地区常带来毁灭性的灾害。不光为害马铃薯,还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姜、葱和番茄等。

1.外貌特征

菜蛾的卵外表光滑,为淡黄色的椭圆形。幼虫长约11毫米,成浅绿色纺锤形。尾足朝后伸,超过了腹末,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小点。成虫长6~7毫米,翅展后约为13毫米。翅尖且狭长,后缘有灰黄或者淡黄的色带。雄蛾前翅为灰黑或灰白色,后翅是银灰色;雌蛾前翅为浅灰褐色,前翅和后翅均有较长的外缘毛。

蛹长约6毫米,体色从淡黄褐色变成灰褐色,外有网状、稀薄的灰白色茧。

2.活动特征

在华北地区,菜蛾每年发生5~6代,在长江流域约12代,在广西有17代。在北方,蛹在朝阳的杂草或者枯草间越冬;在南方主要是成虫隐藏在杂草和残叶上越冬,在广东及广西南部全年均能发生。幼虫不但啃食菜叶,而且也啃食嫩茎,还钻食幼荚,咬食籽荚。成虫有趋光性,夜出昼伏,3~5粒卵连在一起产卵或者散产卵。一头雌蛾通常产卵约200粒。最适合菜蛾发育的温度是20~30℃,所以在春秋两季为害严重。

3.防治

①收获秋菜之后,尽快将残留在田地的老叶清理掉,也可以冬耕,将越冬虫源消灭。减少春季害虫数量。

②掌握好幼虫期,防治药物有青虫菌、敌百虫(美曲膦酯)、杀灭菊酯以及敌敌畏等。

四、蚜虫

蚜虫又被称为腻虫。

可直接为害马铃薯的蚜虫有许多种。

1.危害和习性

蚜虫为害马铃薯情况有两种。一是直接危害。蚜虫群居在叶片背面和幼嫩的顶部并取食,它们将叶子刺伤后将汁液吸出,而且还将一种黏性物质排在上面,将气孔堵住,叶片就会变形、皱缩,妨碍幼嫩部分的生长,直接对产量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其在取食时,将病毒传给正常的植株(主要由桃蚜造成),不但会引发病毒病,产生退化,还能让病毒扩散,导致更多植株退化。此危害比前一种危害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蚜虫分为有翅蚜和无翅芽,均有迁飞的习惯。其中有翅蚜能随风飞特别远。其会有选择降落,它喜欢落在绿色、黄色的物体上,尤其是黄色能吸引它降落。风速大或多风可以阻止其起飞及降落。它忌避乳白色和银灰色。

2.防治

农民栽培商品薯,认为蚜虫不会有太大危害,因此对防治蚜虫通常不很在意。但是生产种薯务必要做好防治蚜虫的工作,否则生产出的种薯都会带上病毒,就会使翌年种植的商品薯产生田间退化而导致减产。

(1)选好种薯田地点以蚜虫的习性为依据,挑选风大风多的地方或海拔高的冷凉地区,蚜虫不容易降落,就能减少传毒的可能。

(2)种薯田要远离有病毒马铃薯田为了防止蚜虫短距离迁飞传毒,在与病毒马铃薯田相距100~300米远的地方建立种薯生产田。

(3)避开蚜虫迁飞高峰期了解并掌握蚜虫的迁飞规律,与虫迁飞高峰期避开,例如选择错后播种或早播种等方式,就能减少蚜虫的传毒情况。

(4)药剂防治有两种药剂防治方法。一种是穴施有内吸效果的杀虫颗粒剂。比如每亩施用1.3~4千克有效成分为3%的甲拌磷颗粒剂,每亩施用200克有效成分为70%的灭蚜松。在种植的时候将这两种药撒在种薯四周。另一种是在生长期用药剂喷雾杀蚜。可选择有效成分为25%的敌杀死、5%的来福灵、2.5%功夫乳油和2.5%的速灭杀丁等药剂,每亩使用10~15毫升药加50升水,实行田间喷雾。依据具体苗情,过10天再喷一次药。

五、瓜绢螟

瓜绢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又叫做瓜野螟、瓜螟。马铃薯、茄子、瓜类和番茄等蔬菜是其主要为害对象。初龄幼虫吃叶子背部的叶肉,3龄后的幼虫缀合嫩梢或者吐丝卷叶,还藏在其中进食,使叶片缺损或穿孔,严重时只有叶脉被留下来。

1.外貌特征

此虫的卵,外表有网纹状,呈淡黄色椭圆形扁平状。成熟幼虫长约25毫米,前胸和头为淡褐色,胸腹部为草绿色,气门呈黑色,各体节均为有短毛的瘤状。成虫长11毫米,头和胸部为黑色,为半透明状翅,前后翅外缘均有浅黑褐色的色带,展翅后长25毫米,腹部呈白色,不过腹部第1、第7、第8节是黑色,有黄褐色毛丛在腹部末端,足为白色。蛹体为深褐色,长约14毫米,翅端外有薄茧,翅端能到第6腹节。

2.活动特征

在长江以南地区,瓜绢螟每年能发生4~6代,主要以蛹及老熟的幼虫在土表或者是寄主的枯卷叶中过冬。翌年4月底羽化,成虫白天潜伏,夜晚活动,有很强的趋光性,主要将卵产在叶片背面,每头雌蛾平均约产300粒卵。幼虫在5月开始为害,共有5龄幼虫,初孵幼虫最初吃叶子背面,受惊吓后就会吐丝下垂,转到别处为害,3龄后吐丝卷叶取食,至幼虫老熟时就将白色薄茧在卷叶里做成蛹。有9~15天的幼虫期。

3.防治

(1)及时摘除幼虫一旦发现幼虫为害,马上将卷叶摘除,带到田外集中消灭,以降低田间的幼虫数量。

(2)药剂防治在幼虫进入3龄之前将其消灭。可以在幼虫盛发的时候,喷20%速灭杀丁乳油2000~3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3000倍液,或20%氯马乳油3000倍液,或25%菊乐合剂乳油3000~4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6000~8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亦或40%乐果乳剂800~1000倍液。

六、草地螟

草地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又被叫做黄绿条螟、网锥额蚜螟和甜菜网螟。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河北、山西、陕西、江苏等省是其主要分布地。此虫不但为害马铃薯,而且还对甜菜、亚麻、向日葵、高粱、大豆、扁豆、豌豆、玉米、甘蓝和瓜类等均有危害。草地螟是一种间歇性暴发成灾的害虫,1996年在局部地区严重发生后,1997年又暴发成灾。

初孵幼虫的危害方式为吃叶肉,仅将表皮留下,成熟幼虫的危害方式则为吃叶片,造成叶片缺损或只有叶脉,导致叶片变成网状。

1.外貌特征

草地螟的卵有光泽,呈乳白色椭圆形,2~12粒能排成卵块。

老熟幼虫长约20毫米,头呈黑色且有白斑,胸部和腹部为有显著纵行的黄绿色或暗绿色条纹,周身有毛瘤。成虫长9~12毫米,翅与身体都呈灰褐色,翅展为24~26毫米,前翅有暗褐色斑,翅中间有一比较大的长方形黄白斑,外缘是淡黄色条纹,后翅呈灰色,外缘有两条平行的黑色波纹,靠近翅的基部色较淡。蛹为淡黄色,14毫米长。

2.活动特征

我国北方是此虫主要分布的地区,每年可发生2~4代,主要以成熟幼虫将丝吐在土中结茧过冬。翌年春5月化蛹、羽化。初孵幼虫大多在枝梢上结网躲藏,吃叶肉,3龄后食量迅速增加,共有5龄幼虫。成虫爱吃花蜜,飞翔能力很差,将卵散产在叶背主脉的两侧,多在离地面2~8厘米的茎叶上面活动。

3.防治

①掌握草地螟的活动特征,并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认真调查幼虫越冬前的情况。

于尽快将田中杂草消除,这样就能减少虫源,冬耕、秋耕还能将有些在土中过冬的老熟幼虫杀死。

③可在幼虫为害期喷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000倍液,效果很好。

七、红叶螨

红叶螨又被称为红蜘蛛,可发生于全国各个地区。马铃薯、番茄、茄子、辣椒、瓜类及豆类是其主要危害植物。不光在田间蔓延,还会对冬季温室(包括塑料棚)产生危害。幼螨、若螨及成螨都使用刺吸式口器吸取作物叶背的汁液,之后会有红斑、黄白斑点留在叶上,情况严重的会使叶子全部变黄、焦枯。

1.外貌特征

红叶螨的卵为光滑的圆球形。幼螨几乎为圆形,有3对足。

若螨体侧有明显的块状色素,有4对足。成螨长0.4~0.5毫米,身体为红色梨形,在体背两侧各有一块黑长斑。

2.活动特征

在南方,红叶螨每年发生超过20代;在东北,则为12代。地区不同,越冬虫也有所不同,比如在华北以成螨群集在土缝、树皮和杂草根部越冬;在湖北地区的越冬虫中,约有50%为成螨,多数在秋后寄生在周围的树皮下面或土缝中过冬。翌年开始活动时间为早春2~3月,4月中下旬到5月初陆续转移到作物上为害。

3.防治

①早期用2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2000倍溶液或者三氯杀螨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

于及时将田中残株落叶和杂草清理掉,还要耕翻土地,将越冬虫冻死在土表。

八、地老虎

1.活动特征

地老虎发生严重的地区主要是沿河、湖及低洼内涝的地方。主要危害的是幼苗,其会将幼苗地面的茎基部咬断,导致植株死亡。

2.防治

①秋翻深耕,将其越冬场所破坏掉,杀死大量幼虫和卵,降低越冬虫密度;或者在中耕时灭虫,清除地边和田埂边的杂草。

于糖蜜诱杀器或者黑光灯对幼虫进行诱杀,或者在500克80%的敌百虫(美曲膦酯)可湿性粉剂中加500克水,待溶化后与20千克炒熟的棉籽饼或菜籽饼搅拌均匀,在傍晚撒于幼苗根部附近的地上。

③药剂防治。每亩在500克50%敌敌畏中加2.5千克水,喷在100千克干沙上,边喷边拌成毒沙,在傍晚撒于苗眼四周,也可以每亩用1.5~2千克敌百虫(美曲膦酯)粉和10千克细土搅拌均匀,撒于苗眼中。

九、白条芜菁

白条芜菁在国内有较为普遍的分布。马铃薯、番茄、茄子、大豆、辣椒、蕹菜、甜菜、苋菜等是其主要危害作物。

1.外貌特征

白条芜菁产有长椭圆形的卵,其卵块呈菊花状排列。不同龄幼虫的形态各不相同。1龄是三爪蚴,深褐色,属于虫丙型;2~4龄均为蛴螬型;5龄变成伪蛹;6龄是蛴螬型。成虫是黑褐色,长15~18毫米,头为红褐色三角形,两个鞘翅及前胸上分别有一条纵向黄白色条纹。蛹长约15毫米,黄白色,前胸背板侧缘及后缘分别长有9根较长的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