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曦园语丝
17603100000030

第30章 哭泣的路灯

从乌鲁木齐到喀纳斯湖,有一天半的车程。去的时候,第一天全在沙漠公路上行驶,除了沙砾,别无所见。回来时则走另一条路,为的是可以参观魔鬼城奇景和白硷滩油井。原先并没有游览石油城克拉玛依的计划,因为不顺路。但是,当我们参观过白硷滩油井,在一排路边小店吃午饭时,碰到了当地一位干部,他建议我们应该到克拉玛依城里去看看1994年12月8日因会场失火而烧死的三百多名少年儿童死难处。这建议得到旅客们一致的响应,于是每人追加十元钱汽油费,请司机绕道过克拉玛依。

克拉玛依已不是过去民歌中所描写的那般荒凉,而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水泥马路,饭馆商店,学校影院,一应俱全。出事的地方原是一座礼堂兼影院,设备很先进,大门是电动控制的。那天是全城少年儿童干部和模范的庆典盛会,大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高高兴兴地赴会,但不知怎么一来,会场突然起火了。本来,如果组织得当,也还是可以安全撤退的,但会议主持者却按照中国的规矩,要小朋友们站在原地先不要动,让台上的领导们先走,而当领导们安全出走之后,电路已被烧断,电动的大门关闭起来,无论怎样都打不开了。这时,会场大乱,纷纷涌向小门。而小门太小,几百个少年儿童在秩序大乱的情况下,怎能涌得出去呢?于是惨剧发生了,被踩死和烧死者有三百多名。

这件事,过后不久就在报纸上发布过消息,也谴责过当地的消防措施不善。但我在当地听说了当时的实情之后,却以为问题不仅在于消防措施,更重要的还在于文化观念。建造礼堂影院等公众场所,当然应该预先设计紧急情况下的疏散路线,要有很好的消防措施,但在事故发生时,还有一个如何疏散的问题:是把安全先让给儿童妇女呢,还是先保住主席台上那些男子汉?同车的旅客全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大家都说,应该像人家那样,把安全让给儿童妇女,男人中只有坏人、胆小鬼,才抢着上救生艇,他们也应被赶下来。可是我们的会议主持人呢,却要少年儿童立在危险之地,让那些大男人“领导”先走,而那些大男人“领导”,也就理所当然地优先走到安全地带,却把数百名可爱的少年儿童丢在危地。

他们之所以觉得理所当然要先脱离险地,倒不一定都是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那种偷生的坏人,大抵倒是出于以长者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作为中国文化基础的纲常名教,就明确地规定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臣、子、妻是应该服从君、父、夫的利益的,如非君臣,亦可扩大为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而《二十四孝图》里所宣扬的那些范例,如黄香扇枕,卧冰求鲤之类,也都是牺牲幼者利益去成全长者的,而郭巨埋儿的故事,则对儿童更显得残忍,缺乏人性了。这种落后的文化思想,鲁迅和其他五四新文化战士们早就批判过,他们从人道主义出发,提倡以幼者为本位。但是,近些年来,人们又在指责他们断裂传统,说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好。于是《二十四孝图》中的一些事迹,又多方宣扬起来。这种以长者为本位的文化思想,再加上官本位的习惯势力,使得这些当官的大男子们平时什么事都优先惯了,于是在此紧急关头,当然也就下意识地优先了起来。

现在,火烧的礼堂已经拆除,原址修成一个庭院,内有一池清水,不知是为了洗濯耻辱而设,还是为了洗涤记忆而设。但如果无人指点,已经看不出灾难的痕迹来。只是在池边竖有两排黑色的路灯,据说是为纪念死难者而设。它们垂着头,似在哀悼,似在哭泣。

车子离开克拉玛依,向乌鲁木齐捷驰而去。喀纳斯湖的美丽风光和魔鬼城的奇异景色,都在心中消逝,唯有这两排黑色的路灯,却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中。我默默地哀悼着这些死难的少年儿童,思考着这场事故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思想问题。

——发表于2002年6月12日《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