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曦园语丝
17603100000034

第34章 不要把院士当赵太爷

山东省济宁市要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计划在媒体上暴光之后,反对的意见很强烈,提出了种种的理由,如说:三百亿的资金太浪费呀;建设新的城不但不能标志中华文化,反而要破坏文化古迹的原生态呀;济宁一建设标志城,别的地方必然会群起效尤呀,等等。这些意见都很有说服力,但济宁市市长张振川却根本无视于这些意见,对媒体表示道:“标志城肯定要建。”他为什么腰杆子这么硬呢,据说因为“有六十九个院士的签名支持”。于是,有记者根据报上公布的倡议者名单,找到其中一位院士采访,那位院士说:“记不太清了……可能是口头答应的吧。”以示其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真令人有点哭笑不得,所以又有记者呼吁:“院士,请大胆说‘不’。”

这位记者的意思,是要院士具有职业责任感,这无疑是很对的。但我想说的是另一层意思:并非所有院士都有资格来评论是非的。盖院士者,无非是专家中之尖子也,说到底,还是一个专家,即对某一学科有专门研究的人。如遇到什么问题,找对口的专家、院士来咨询,这是尊重知识的表现,当然是很好的;但以为一为院士,对什么问题的表态都有权威性,那就不对了。因为院士并非万宝全书,而上海有句调笑人的话说“万宝全书缺只角”,可见即使是万宝全书也会有缺陷的,并不全面。但现在,我们往往将院士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作为权力话语来使用。这就离开了设立院士制的原意了,那本来应该是为了尊重知识的。

现在这种拉着院士来说话的作法,使我想起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一件事。那时,中国还没有院士制,教授便算是权威了,所以“教授会”有时作出违反事实的判断,校方也便据以执行;或者本来就是校方的意思,只不过是借着“教授会”的名义来表达而已。鲁迅讽刺道:“他们的根据,就在‘教授’,这是明明白白的。我想他们的话在‘会’里也一定不会错。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们是教授。我们的乡下评定是非,常是这样:‘赵太爷说对的,还会错么?他田地就有二百亩!’”(《通信(复未名)》)田地的多少是财富的象征,是非的判定则需要以事实来作根据,这原属两种范畴的事,现在把两者混为一谈,以财富多少来作为评定是非的标准,实在是非常荒唐的事。这种荒唐的逻辑,其源盖出于权力至上主义,因为财富和地位也都是一种权力。

院士虽然没有赵太爷那么富有,但却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千万不要把院士当做赵太爷,拿他们的话来作为评定是非的标准。

——发表于2008年5月6日《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