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曦园语丝
17603100000033

第33章 不要把常识当绝对真理

学习过辩证唯物论的人都知道,我们所认识的道理,只不过是相对真理,不是绝对真理,它在人类的认识长河中,只不过是一小段,远不能囊括全体。但是,主观主义者,却喜欢把自己的认识当作绝对真理,而拒斥他所没有认识到的道理。如果有了一点地位和权力,更要压制别种理论和学派。

自从西学东渐以来,人们的视野逐渐开阔,有了世界眼光;但同时也带来某种副作用,即以西学为坐标来衡量一切,合则留,不合则去。中医中药也就在这种作用下遭到了厄运。上世纪30年代,就有取缔中医的动议;进入21世纪以后,又有“告别中医中药”的叫声;近来更有人作出中医有百分之九十是糟粕的论断,并把阴阳五行学说定为伪科学。这些,也都是出于这种自以为是的认识论上的差错。

殊不知西方近代科学本身,虽然大大地推进了人类的认识水平,其实也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认识阶段,只是相对真理,而非绝对真理。有许多自然现象,它还无法解释,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科学理论,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我们不是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那么,使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了几千年的这一事实,也就证明了中医中药的有效性。科学应该有不同的学派存在和竞争,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人为地支持一个学派,而压制甚至于取缔另一个学派,都必然要阻碍科学的发展,历史上有不少的教训。前苏联曾经公开打击摩尔根遗传学,并宣称维纳的控制论是伪科学,结果使得自己的遗传工程和计算机学科大大地落后于西方国家,而这正是现代科学新的生长点。我国领导人正是吸取了苏联的教训,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虽然在执行上有时离题甚远,甚至背道而驰,但这方针本身还是正确的,不能动不动就宣称不合己意的理论和学说为伪科学。

这些反中医的斗士们,对于中医理论本身不甚了解,只是看到它在表述上与自己原有的常识颇有不合之处,就马上反对起来,并斥之为伪科学,其实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即如阴阳五行学说,其中几个关键文字,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讲的是阴阳相济、相生相克、相反而实相成的道理,倒是很符合辩证法的。中医具有整体观念,不但把人看成一个整体,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做法,而且很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所谓天人关系。古之天人合一说,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它提倡“生气通天”、“四气调神”,强调顺时养生,适应自然,却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有些看来是迷信的做法,如针灸中的“子午流注”、“灵龟八法”,讲的是不同的时辰应有不同的下针方法,早已为人所弃,直待西方的生物钟原理传入,这才发现其中含有科学道理。

现在的所谓中西医结合,其实是用西医的方法来分解中医,现在的所谓中医科学化,则是要用现有的科学知识来解释中医,凡是解释不了的,都斥之谓糟粕,一概否定。比如说,中医所说的经络系统,在临床上确实可以据以治病,但解剖学上却找不到这个东西,不像骨骼、肌肉、血管之类的可以捕捉,这就是所谓中医的不确定性吧。但我们能否换一种思路来考虑一下呢?即承认现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都还是不完善的,中医的有些理论,还有待于将来新的科学知识来解释,而客观地研究中医学,也会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

恩格斯曾经批评过那种“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之类的形而上学观点,说是“初看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极容易了解的,因为它是合乎所谓常识的。然而,常识在它自己的日常活动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遇到最惊人的变故。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迟早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看来,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现在,有些人举出中医医死人——应该说是,没有医好某人的病——的例子,来证明中医的“无用”或“害人”,这也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因为科学研究是不能用个别的例子和个别的材料来证明任何一种意见的,它需要的是综合的材料。如果可以用个别材料来论证中医是“无用”或“害人”的,那么同样可以找到西医类似的实例。

我们应该跳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圈子。

当然,中医本身也有待整理、总结、发展、提高。现在的中医的确衰落了。衰落的原因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客观上,如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使得中医的发展受到限制;在商品化大潮中药材的不道地,炮制法的不得当,大大影响了疗效。主观上,医生对传统文化的学养不足,也直接影响其医疗水平。因为中医理论是建筑在传统文化整体的基础之上,不是读几本中医学、中药学的书,背几首汤头歌诀所能掌握的。而目前的传统文化热,则过分地追求政治化、伦理化、商品化,炒作多于研究,离文化本身愈来愈远。中医师又能从中吸取什么呢?

——发表于2007年7月2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