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曦园语丝
17603100000047

第47章 《学生现代诗文鉴赏辞典》序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同之点在于,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此乃根本之图。据我半个世纪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来看,凡是死抱住课本不放的人,虽然有时考试成绩很好,但毕业之后,很少有大出息者。真正能够做出创造性工作的,总是那些阅读面广,思路开阔,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学生。我们的媒体常常报导一些“高考状元”、“中考第一”之类的典型,作为青年学习的榜样,这完全是一种误导。大概是由于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状元瘾至今未除之故。其实,历代状元虽然风光无限,却很少有真才实学的,因为他们的工夫全都花在应试上面了;而有成就的作家、学者,则大抵不是状元。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必须跳出此类荣誉陷阱。

当然,这并非鼓动学生丢弃课本。现在的学校教育毕竟与过去的科举制度不同,一套编得好的教材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基本的知识结构,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的工作。但是,学生不能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还应该用课外阅读来扩大知识面。也不是说不要进行考试了,或以交白卷、得零分为荣,考试毕竟还是衡量学生知识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只是不应该把力气都花在追求高分上,而要把文化知识学得更活一些。

但现在的阅读状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应试的压力实在太大;另一方面,消耗时间的地方又非常之多:电脑游戏、影视节目、短信收发、流行歌曲……即使是阅读,也是读图多于读书,因为据说现在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所以许多名著,也都改为图说。游戏固然能使人快乐,读图也比读书来得有趣,但我以为,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娱乐毕竟不能代替阅读,读图也不能代替读书。因为读书有利于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这对于青年的成长非常重要。

但书籍也有种种,这里有如何选择的问题。现在人们喜欢看的,大都是流行作品,但流行作品不一定就是好作品,而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倒是应该多选读一些好作品,这对于提高思辨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好处。正如歌德所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所以我只让你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估价不至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这里说的只是鉴赏力的培养,其他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就被那些水煮文学、戏说历史和煽情作品把正常的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破坏掉,那么,此后是很难补救的了。

一提起阅读好作品,人们马上会想到古典诗文,要求学生多加背诵。不错,我们有许多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需要继承,但同时也不应该忘记了我们还有优秀的新文学传统值得学习。有人曾为中国20世纪文学书写“悼词”,将新文学说得一无是处,将现代作家格杀勿论。这位批评家虽以审判官自居,但却根本没有分辨善恶是非美丑的能力,所以就像李逵一样,抡起板斧,排头砍去。

但中国现代文学的成就是客观存在,它是古代文学合理的发展,也是一种质的飞跃,不是凭谁的主观意志所能抹杀得了的。

现代新文学与古代文学不同的地方,不仅在于语体和文体的差异,而且在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我国的新文学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这是一场启蒙主义文化运动,所以新文学也就带有启蒙主义的特点:崇尚理性,反对迷信;张扬个性,反对压迫;提倡真实,反对瞒骗。于是,就出现了一批富有批判精神、带着个性色彩的描写生活真实的作品,这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标帜,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开端。必须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中国新文学,才能看出它的真价值。

当然,新文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近百年来,它走的道路很曲折。在五四时期冲破老教条老八股之后不久,由于政治力量的干预,它又陷入新教条新八股的束缚之中。理性的精神消失了,新的迷信出现了;个性主义被称为“万恶之源”,作家被改造成驯服的工具;写真实的原则一再遭到批判,而代之以留声机器论、螺丝钉论和喇叭论。这样,我们的现代文学,虽然是用新语体和新文体写作,但其文学精神,又回到旧制中去了。套用“文革”中常用的一句话,这也可以叫做“穿新鞋,走老路”。当然也仍有在路边走,或在草丛荆棘中行走的作者。

“文革”结束之后,特别是经济体制转轨以来,我国的文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经济必然要打破文学上的留声机器论、螺丝钉论和喇叭论,催生一些富有自由思想和个性色彩的作品;但是,市场经济毕竟不是从审美的角度,而是从市场需要来要求作家,也必然要催生一些纯商品的作品。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出发,还需读者自己加以选择。

本书既非从政治的角度,也非从商品的角度,而是从文学的角度来选录一批中国现代诗文,尽量照顾到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各种有代表性的作家,供读者鉴赏。因为是面对学生的,所以又请许多研究者写了鉴赏文字,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收入2006年12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之

《学生现代诗文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