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曦园语丝
17603100000006

第6章 活跃思想发展上海文化

上海的经济已经重振雄风,但是,上海的文化却是落后了。

我说上海文化落后,是经过两种对比而得出的结论。一是纵向对比,即将上海现在的文化状况与上海过去的文化相比;一是横向对比,即将上海文化与国内其他大城市如北京或广州的文化相比。

上海虽然也在从事考古发掘,可以把文化历史推向上古,但是,上海的文化特色主要是近代文化。自从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这里的文化市场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于是孕育了海派文化,许多有特色的文艺流派在这里出现,如海上画派、报刊文学;许多新兴的艺术品种都从这里开始,如电影、话剧和现代音乐;而且,上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艺运动也以上海为基地。这些文化活动,都辐射到全国,上海成为引领全国的文化龙头。但是,到得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上海的文化却愈来愈衰落了。这当然是由于全国性的政治原因,但上海却特别的左,如柯庆施的提倡写十三年,上海作协的文艺思想批判,张春桥、姚文元的棍子式批评,也是得风气之先,只是产生的影响却是极坏。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开发浦东之后,上海的经济发展很快,而且重新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但是文化的发展却跟不上,远不及北京、广州。它们都有几家影响全国的报刊,但上海没有,至少其影响力不如它们;北京有很多“北漂”,但没有听说上海有什么“海漂”。文化人漂集到什么地方,是这个地方文化发达的标志,也是该地文化发展的推动力。以前海派文化发达时,上海的文化人也是从外地漂流而来,先是来自附近的苏州、常州、杭州等地,后来是来自全国各地。现在上海吸纳的生意人和打工仔倒是很多,而对文化人的吸引力就大不如从前了。再如,同是离退休老人主办的宣传炎黄文化的刊物,北京的《炎黄春秋》办得很有声有色,而上海的《炎黄文化》就办得没有影响,个中原因,值得思考。

我以为要推动文化的发展,经费的投入、硬件的设施固然重要,但更要紧的还在于激活文化思想。只有文化思想活跃了,才能出现新的文化气象,产生原创的艺术作品,否则,无论用多少钱堆出来的大片,也未必能站得住,无论用什么手段来封定的精品,也未必真有价值。上海京剧团上演的新编历史剧《贞观盛事》,是得大奖的节目,现在是作为上海的重大文化成果来宣传,但依我看来,这出戏的演唱工夫虽然还不错,但在文化思想上却很落后。它所宣扬的皇帝纳谏美谈,是几千年来的旧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意识相距甚远。试想,一种权力如果没有制衡,权力者能够长远地自觉纳谏吗?这种把个人的思想意识看得高于一切的观点,是唯心史观的表现。据历史学家陈寅恪的研究,唐太宗之所以能容忍魏徵提出尖锐的批评,是由于魏徵代表着山东集团的势力,唐太宗是要通过他来团结山东集团;如果魏徵不是死得早,那么当山东集团的势力削弱之后,魏徵就非被杀头不可。这倒是唯物史观的见解。当然,我不是要剧作家非按照陈寅恪的观点来写不可,但如果一部作品在命意上缺乏新思路,只是因袭千年前的说法,那还有什么价值可言?更谈不上创新了。

当《贞观盛事》刚刚上演时,《上海戏剧》杂志曾邀请了几位文化人去观看,并要求我们写剧评。我在肯定该剧成绩的同时,把上述批评意见也写上了。但文章发表出来一看,这个批评意见却被删掉了。原来他们要的只是捧场文章,而不是严肃的批评。这种作风,怎么能出好戏呢?

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而已。总之,我的意见是,首先要激活文化思想,只有文化思想活跃起来,才能发展上海文化。而要激活文化思想,就得认真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而不要设置人为的障碍。有不同意见的争论,总比舆论一律要好。

(本文是应上海某文化领导机构的征询而写的意见,寄来的原信找不到了,复信则还存留在电脑中,现收入本文集中,供读者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