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曦园语丝
17603100000060

第60章 张苏等作《全本搜神记评译》序

干宝《搜神记》,鲁迅列为六朝之鬼神志怪书,茅盾说它是神话的演化,总之,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其故事神奇有趣,很有可读性,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文字隔阂,一般读者阅读起来有些困难。现在由张觉用白话文译出,又由张苏、陈体津逐条评析,便于阅读和理解。译文明白晓畅能传达原文的神韵;评析中时引史籍、诸子、诗文、类书加以论证,进一步扩大读者的眼界,又常据现代科学知识和新的伦理观点来分析说明,可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这些故事。经过三位同志的努力,我相信,《搜神记》一定会从故纸堆走向十字街头,成为通俗读物。这种将有价值的古典著作通俗化的工作,我以为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以普及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或者对抵制那些粗制滥造、低级趣味的庸俗文艺,也能起到一些作用。

阅读《搜神记》,可以有不同的着眼点:如果单从审美的趣味出发,你可以专心欣赏其神奇的故事,大可不必认真辨析鬼神之有无,犹如苏东坡请人谈鬼,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可也;如果从思想史的角度加以研究,则可以从中看出中古时代儒道思想的一个方面。道家喜欢讲神仙方术,《搜神记》里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儒家本来较重理性,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然而到了汉代,董仲舒等大儒却讲起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来,谶纬之学大盛,影响后儒不浅,这就使得像干宝这样的良史,也笃诚认真地写起《搜神记》来,书中有许多将天灾来比附人祸的条目,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这是道家对于儒学的渗透。道家思想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道教是我们真正的国教。鲁迅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又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可惜我们对此理缺乏深入的研究,所以对中国的国情也知道得不深。历史上常有“不问苍生问鬼神”之事,我们也漠然对之。《搜神记》评译本的出版,是否会有助于我们对道教和道家思想以及国民性的研究呢?

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在西方文艺批评中衍化出一种神话原型批评,它将后世文艺作品中的原始意象,都追溯到远古神话中去。我们未必完全同意此种批评方法,《搜神记》也不是原始神话,但此书的一些故事,对后世文艺创作的影响,却的确不小,如果借用原型批评的方法,对文学作品中原始意象的发展变化,作深入的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发表于1994年10月23日《解放日报》,收入1994年5月学林出版社出版之《全本搜神记评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