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曦园语丝
17603100000062

第62章 刘克敌作《陈寅恪与中国文化》序

刘克敌是华东师范大学王铁仙教授的博士生,前年他的学位论文《陈寅恪与中国文化》提交答辩,铁仙兄邀我参加答辩委员会,使我得以较早阅读此文。披览之下,深被吸引。答辩会后,我即请克敌抽出一章,给我参与主编的学术丛刊《海上论丛》发表。因为稿件的来往,我们就熟悉起来了。我感到,他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为人也好,踏实,诚恳,厚道。于是情不自禁地向铁仙兄夸赞起他的高足来了。最近,忽然接到铁仙兄的电话,说是克敌的博士论文马上就要出版了,嘱我作序,而且限期交卷。我虽然欣赏克敌的论文,但对于陈寅恪却缺乏研究,并非作序的适当人选,而铁仙兄不允我推辞,也只好勉为其难了。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史学大师,但他的成就并不限于史学,而涉及整个文化领域。或者可以说,他是以史学为切入点,去研究中国的文化问题。因为他一向崇尚学术自由,坚守独立精神,不肯随俗俯仰,迎合潮流,故虽然学术成就极大,却长期备受冷落。近年来,由于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的变迁,陈寅恪研究忽然成为文化界的热点。报刊上常见谈论陈寅恪的文章,出版社也出版了不少陈寅恪传记和纪念集,有些还成为畅销书,影响很大。这些著作,对我们了解陈寅恪的生平际遇和学术精神是很有好处的。但对于一个学者说来,更重要的还在于对他学术思想的研究,而目前所欠缺的却正是系统论述陈寅恪学术思想的著作。所以,刘克敌这本著作的出版,是值得欢迎的,它对推动陈寅恪研究和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的研究,都能起一种积极的作用。

本书从文化观、语言研究、历史研究、文学研究、治学原则和方法、诗歌创作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陈寅恪的学术思想,而旨归于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问题的思考,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因为在作者看来,陈寅恪的学术活动,是以语言研究为基石,以文化研究为主体,以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为目的,从而建立起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这样,作者的眼光就不能停留在陈寅恪本身,而必须扩大到整个文化领域。但陈寅恪的治学另有一个特点,他主张少批评他人的观点,多说自己的话,自觉地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体系。这种缺乏对话的情景,使后来的研究者要寻找陈寅恪与周围的学术联系,就比较的困难。而具有文化使命感的学者,又决不会满足于撰写高头讲章,或者为考据而考据,他的学术观点总是有针对性的。克敌深入研究,终于发现了一种潜对话或间接对话的方式。这就是说,陈寅恪表面上自言自语,或者讲的是历史旧事,却都有现实的针对性。由此开掘下去,就能透视出他对现实文化运动的态度了。此外,本书在具体论述上的一些见解,也是值得读者注意的,如:关于陈寅恪对新文学的意见,关于陈寅恪对《红楼梦》的研究和其他红妆研究的关系的看法,关于陈寅恪的小说研究与胡适、鲁迅此类研究的比较,关于陈寅恪的大历史研究的提法,关于陈寅恪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评述,关于陈寅恪的学术研究方法,特别是暗合说的提出,关于陈寅恪对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评述等。

由于对学术大师的景仰,研究者容易采取一种仰视的态度,以大师的是非为是非。这样就会挤压了自己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产生偏颇。如果以这种态度来研究陈寅恪,首先就与他本人的学术精神相抵牾。克敌虽然还是学界新人,但他能保持独立评论的态度,力求作出客观的分析,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收入1999年9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之

《陈寅恪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