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曦园语丝
17603100000071

第71章 走出大洋洲——何与怀《澳华文坛掠影》序

何与怀兄要我为他的新著写序,其实,我并非合适的人选。因为他写的是“澳华文坛掠影”,而我初来乍到,对澳华文坛知之甚少,简直无从置喙。但是盛情难却,只好勉为其难,就说几句题外的话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复旦大学做青年教师的时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颇感兴趣,也写过一些当代文学评论文章。但那时的所谓当代文学,局限于大陆出版的作品,台港和海外的华文作品根本看不到,也不能列入研究范围之内。到得“文化革命”期间,则几乎所有的作家都被打倒或靠边站,几乎所有作品都被封杀,只剩下浩然和他的《金光大道》。“文革”结束之后的所谓“拨乱反正”,只是要回到“文革”前的十七年中去,思想仍然是封闭的。

文学研究的真正变动,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就在那种政治背景下,才有了“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这个学科的建立。但最初,只是南方沿海几个开放城市的高等学校才有这方面的研究机构,如暨南大学、汕头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等。上海开放得迟,所以复旦大学的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机构也建立得迟,大约已是80年代中后期了,而且此类书籍也远没有南方几所高校多。

我不从事这一学科的研究,所以与这方面的人士接触得少,有关书籍也看得不多。但由于朋友的邀请,倒是参加过几次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讨会,有时也能看到一些专门杂志。我的印象是,国内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对于台港文学研究得较多,其次是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文学,如马华文学、新华文学、泰华文学,再次,是北美和欧洲国家的华文文学,而澳华文学则接触得最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信息暌隔,资料不足之故。听说,当年陈贤茂教授主编四卷本《海外华文文学史》时,就找不到澳华文学作品,还是马白兄在悉尼给他搜罗了一些,当然并不完备,所以也只能写得简略些。近年新出的饶芃子教授和杨匡汉教授联合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就已将“澳大利亚华文文学”与“东南亚和东北亚华文文学”、“北美华文文学”、“欧洲华文文学”并列,成为四大版块之一,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在中国国内时,因为接触到的澳华文学作品甚少,我还以为到澳洲来的华人忙于谋生,无暇写作之故。这次来悉尼住得长久些,才知道澳华文坛原来是人才济济,或如与怀兄所说的,这里是藏龙卧虎之地,出的作品不在少数,有些质量也不差。如果说,70年代之前中国大陆不知有澳华文学,是因为大陆方面闭关锁国之故,那么,在大陆改革开放多年之后的今天,澳华文学还没有引起大陆学人的充分注意,那就是我们自己之故了。要扩大澳华文学的影响,走出大洋洲,最根本的当然是要不断提高质量,多出精品,但宣传推广也是必要的手段。

从这一角度看,与怀兄的著作是适时的。虽然他写的只是澳华文坛的“掠影”,而不是“全貌”,但仍能使读者感到澳华文学的深度和广度。何况,在书末,还附有鸟瞰性的文章:《追寻“新大陆”崛起轨迹》,此文为深入研究澳华文学提供了一些线索,也是一种点面结合的做法。

与怀兄勤于积累资料,每写一人,都能用大量的材料对这个人作出全面介绍,使读者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所以,本书虽云“掠影”,却与一般的印象记有所不同,而很有历史价值。

本书附录中还有一篇与人讨论海外华文文学文化取向问题的文章,这说明作者的思考范围已超越了具体的作家作品,而触及华文文学的基本性质。这个问题是值得讨论的,但它需要大量的实证材料,而不是靠抽象的理论推导所能说得清楚的。本人因阅读的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太少,缺乏实感,没有数据,所以对之无法置评。但有不同意见争论,总是好的。虽然一时未必能争论出什么结果来,却总可以促进思考。

——收入2010年9月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之《他还活着:澳华文坛掠影·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