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曦园语丝
17603100000070

第70章 五四精神的呼唤——吴立昌作《德赛随笔》序

大约在七年以前,复旦大学中文系为吴立昌兄出版过一本退休纪念集,序言是立昌命我写的。纪念集的书名,作者自定为《曾经存在》,表示他对于过去工作的一种态度;我的序文题为《曾经存在,继续发展》,是顺着他的题意,表示一点新的希望。

我之所以加上“继续发展”这几个字,是基于我对退休生活的一种憧憬。我以为退休不是有为生活的终结,而是人生新的起点。这个时候,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都有了相当的积累,而工作重担则已卸下,如果身体条件许可的话,正是沉下心来读书写作,或从事其他自己感兴趣工作的大好时机。退休生活当然不可搞得太紧张,但如果终日无可事事,那也过于无聊,弄不好真会变成“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

其实,不必我提出希望,立昌自己早有阅读和写作计划。那时,他已着手翻阅旧期刊,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用今日的眼光重新加以审视,作出新的评价。这是很费时间而有意义的工作,倒正适宜于在退休之后慢慢地做。但是,正当立昌埋首于旧期刊时,他却得了严重的喉疾,接连动了两次手续:第一次是半喉切除,第二次是全喉切除。接着,他就处于医疗、休养、康复的过程中。就是在养病的时候,立昌也没有忘情于阅读和写作,他是将这些事作为病后生活的调剂和精神上的寄托。于是集腋成裘,就有了这本新的著作。

较之立昌过去的一些专题性论著,本书显得比较杂一些,这里有旧刊新识、有读书札记、有杂文时论、有怀人忆事、有为学生写的书序,还有康复琐记。但是细读下来,却觉得全书还是有一个明显的中心点,即是对于“德”“赛”两位先生的呼唤,正如本书书名所标示的。而且,就思想深度而言,也较前大有发展。这既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感受,也是多年读书思考的结果。

何谓“德”、“赛”?就是民主(Democracy)与科学(Science)的音译简称。这是五四先驱们所树立起来的两大旗帜,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精神之所在。但是时隔不久,这两面鲜明的旗帜就被悄悄地掩蔽,而代之以用“爱国主义思想”来解释五四文化精神。五四新文化战士们当然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否则,他们就不会发动这场文化思想上的革命,来拯救中国的危亡。但是,作为一场文化思想上的革命,却不是笼统的“爱国主义思想”所能概括的,而且,“爱国主义”有种种,挂着“爱国”招牌来行事的则更多,鲁迅当年就批判过“合群的爱国的自大”,从中可以看到某些以“爱国”为名的行为,对于民族国家所产生的危害。

还有从另一方面对于五四精神的否定。他们将五四新文化运动解释为过激主义,并要它为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毁灭文化的行动负责。五四时期有没有过激言论?这肯定是有的,如“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即是。过激言论的出现,是社会运动的必然,还是本可避免之事,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但当时反孔言论之激烈,却明显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刚上演过的政治活剧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和接着而来的北洋军阀统治,都是以尊孔为旗号,所以反拨之言论和行动必然要产生。也正是为了抵制儒家的等级观念和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盲从思想,这才有民主和科学旗帜的高举。而“文化革命”期间的“批林、批孔、批大儒”,则是一种政治隐射,它提倡的不是民主与科学,而恰恰是它的反面:专制主义和盲目崇拜。所以两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需要高深的学理研究,而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其实,对于五四精神的背离,并不从“文化革命”时期开始,“普罗”作家们早就将五四新文化运动划到资产阶级的领域中去了,他们要从事的,是与之相对立的无产阶级文化运动。而后来政治上推行的阶级专政论、领袖迷信论、驯服工具论、出身成分论和等级制度等,也都是与民主科学精神相对立的。只是政治家们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之大,不愿丢弃这块有用的招牌,而要把它改造得适合自己的需要罢了。这样,店门口所挂的招牌和货架上所卖的东西,就完全不一致了。有些批评者不深察实际情况,就大反起五四精神来,其实正中了政治家的圈套。

现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尊孔读经时代。天安门广场上竖起了高大的孔子塑像(后来搬到室内去了),中国出钱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孔子学院,中央电视台请人宣讲孔子语录——《论语》,到处在教人读儒家经典,规模之大,远远超出五四前后一段时期。有人还提出“儒家马克思主义”,想以此来救中国。这很有点病笃乱投医的感觉。儒家经典中自然有很多智慧之语,但它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东西,是反映当时政治需要的理论,要它来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恐怕难以奏效。比如,《大学》里提倡慎独,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这当然是很好的,现在也值得提倡,但是,如果没有制度上的约束,没有强力的监督机制,要靠无形的“十目”“十手”,是难以使贪官们敛手的。所以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建立民主制度,提倡科学思想。

立昌一直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社会情怀,无论是翻看旧刊或者是阅读新书,都联系到现实问题加以思考,因而所写的随笔、札记都有强烈的现实感。他在本书中呼唤五四精神,敦促“德”“赛”先生下楼,就是这种现实思考的结果。我是赞成他这种读书方法,也赞成他的呼唤的,作此短序,也算是一种附议。

——收入即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之《德赛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