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园文化建设实用宝库-校园礼仪实精选
17608400000019

第19章 教师日常交往礼仪(5)

一般情况下,开门迎客时,最好能和配偶或朋友同往,以示对客人的礼貌、尊敬。开门后,主人要先向客人握手,并致问候,然后将客人介绍给配偶或朋友,尤其是初次来访的客人。双方互相握手寒暄行见面礼的时间通常有一分钟就够了。然后主人在前,客人在后,请客人进屋、落座。此时不要忘了,如果客人脱下外套、帽子等,或随身携带有包、袋,主人一定要帮助代为存放。如果需要的话,还可请客人换上拖鞋之后再进入客厅,不过对此主人不必过分注重,以免使客人感到拘束。

有时会遇到个别客人不期而至,那么出于礼貌,不管自己正在做什么,都应把事情停下来,起身去接待对方。不要因事先未曾有约而怠慢客人,将客人拒之门外,或面露悻悻之色,使客人难堪。更不能“看人下菜”,对方身份高或对自己有用的人就让进来,身份低的或对自己暂时无用的就让家人出面将其打发走,这都是错误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应尽快了解客人的来访之意,以便妥善处理。要知道,你保不准哪一天也会做个“不速之客”的,如果对方那样对待你,你会有何感受呢?有时还会遇到客人不请而入的,对此也应立即起身热情地与之握手问候,而不要冷眼相待。如果家人有事需要处理,比如需要更衣等,也可陪同客人在门厅小候,与对方聊一会儿,并致歉意。客人的无礼行为要表示体谅。如果客人来时你有重要的事情要办,可向客人说明情况,表示歉意并请家人帮助接待一下。如果客人来访的是你的朋友或家人时,而要找的人正巧不在,这时你应主动接待来客。客人告辞时,可请其留下便条,以便转交给他的朋友。

(三)周到待客

客人进入客厅后,主人要让客人在适当的位置就座。所谓适当,也就是既要考虑坐着舒适,又要使客人感觉受到尊重。客人进客厅后,如果遇到有家人或朋友也在,应请他们出来与客人见面,并逐一进行认真的介绍。当然有其他客人在场,也应照此办理。遇客人以礼品相赠,只要没有贿赂之嫌,稍微谦让后就该收下,并当客人的面打开礼品包装,且表示对礼品的欣赏,但切忌做得过分,让客人感到主人的虚伪。

请人到居所做客,交谈是免不了的,且是待客的重头戏。所以在谈话内容方面应有考虑,不能毫无顾忌。假如来访的客人是年纪较大的,作为晚辈要懂礼貌,和老人谈话时态度要诚实、谦逊,多谈些老人关心的问题。对有特长的老人,可以向他们请教擅长的东西,打开老人的话匣子,使老人们高兴地谈下去,当然也可以谈些家常话。使气氛更融洽。对熟识的朋友,交谈的内容虽可以随便些,但也不宜当客人的面公开家庭内部的矛盾,更不能发生口角或因小孩子做了错事而大发雷霆。批评教育孩子最好不要在客人面前,当然这不是说因为有了客人就对小孩子放任自由。此外,随便评价他人或说不在场的朋友的坏话等等,都是有损于自己形象的。

在接待客人时,最好不要去做与待客毫不相干的事。比如一边与客人交谈,一边看电视等。这种漫不经心的做法只会让客人感到主人无礼。如果同一天来访的客人较多,要注意接待时要一视同仁,不要有亲疏、远近之别。即使来访者与你关系不一般,当着其他客人的面,也不要表现过分,要时刻考虑到客人的感受。

如果客人呆的时间久了,也不要因此而显出厌倦或不耐烦的样子,不要长时间冷场,不要频繁地看表,不要打哈欠,以免对方误以为逐客。待客过程中,主人要请客人用糖果饮料等。到吃饭时间应挽留客人吃便饭。如客人留下了,家里的菜肴可视情况而定,应比平时丰盛些。但如果事先未作准备,则不必故做客气,否则,一旦客人决定留下,反倒让自己不知所措。客人如果需要在家里寄宿,而家里的房子又较宽绰的话,最好让客人单住。房间宜收拾干净,准备好必需的用品。床上用品应尽可能舒适、干净、整齐。记住,对客人要热情、周到,但要恰到好处,“过分热心”,会使客人处于忙乱之中。

客人告辞时,主人应婉言相留。如客人执意要走,也要等客人起身告辞时,主人再站起来相送,不能客人刚说走,主人就先站起来相送,这是不太礼貌的。

(四)送客

如果是非常熟识的好友,要把客人送到门外、楼下,亲切道别,并邀请客人有时间再来。一般道别时,要待客人伸出手来握别时,方可以手相握,切不可在送客时抢先“出手”,免得有厌客之嫌。如果给远道的朋友送行时,要送到火车站、飞机场或轮船码头,并要为客人准备好一些旅行中吃的食品,如水果、糕点或其他方便食品。送人要等火车、飞机或轮船开动后再离开。

如果有事不能等候很长时间,应向客人解释原因,以表示歉意。总之,无论是招待客人还是送别好友,都要使对方感到主人热情、诚恳、有礼貌、有修养,使客人感到温暖、融洽,给客人留下良好印象。除以上介绍的见面、介绍、送客礼仪外,在日常交往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其一是守时守约。即遵守时间,说话算数,办事认真,在国际上,这是极重要的礼貌。尤其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社交活动日趋频繁,这更需要有极强的恪守时间的观念。参加各种活动,应按约定时间到达。过早抵达,会使主人因未准备好而难堪,迟迟不到,则让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万一因故不能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并以适当的方式表示歉意。要记住,失约是很失礼的行为。

其二,尊重老人和妇女。因为,一方面老人历尽沧桑,有着丰富的人生和世事经验,值得年轻人学习;另一方面老年人生活节奏较为迟缓,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充满弹性和活力。因此年轻人要尊重老人,照顾老人。尊重妇女,一方面这是一种风度和风范的显示,另一方面是对妇女摆脱家务负担,担当社会工作表示的钦佩、赞赏。在很多国家的社交场合,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上下楼梯、进出楼道、乘汽车都让老人、妇女先行,主动予以照顾。对同行的老人、妇女,男士帮忙提拿重物。进出大门主动帮老人、妇女开门、关门,帮助他们穿脱大衣外套。同桌用餐,两旁若是老人、妇女,男士应主动照顾、帮助他们入离座位等。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同样应发扬这些美德,主动帮助、照顾老人和妇女,这是一种文明的道德风尚。

其三,参加社交活动举止要落落大方,端庄稳重,表情自然诚恳,语调平缓,举手投足自然等。同时要注意克服不良习惯,比如眨眼睛、抠耳朵、揉鼻子、跷二郎腿、踮脚、踮腿等。社交场合一定要避免这些现象发生。

(第四节)馈赠礼仪

中国有句俗话:礼尚往来。但是许多人却为送礼而头疼和烦恼。大家总觉得给人送礼就是把礼物给予别人就算完事了,实际不是这样的。送礼的过程不仅是礼品的交流,而且是自身良好行为规范的表现。因此,送礼也就有了许多礼节,失礼了便可能造成“礼送了却没得到好”的结果。教师作为教育者,掌握馈赠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人一向崇尚礼尚往来。《礼记·曲礼》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馈赠,是与其他一系列礼仪活动一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礼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在祭祀时,人们除了用规范的动作、虔诚的态度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还将自己最有价值、最能体现对神敬意的物品(即牺牲)奉献于神灵。也许从那时起,在礼的含义中,就开始有了物质的成分和表现了。即礼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现。关于礼物这个概念,还有人说它最初来源于古代战争中由于部落兼并而产生的“纳贡”,也就是被征服者定期向征服者送去食物、奴隶等,以表示对被征服者的服从和乞求征服者的庇护。史书中曾有因礼物送得不及时或不周到而引发战争的记载。如春秋时期,因楚国没有按时向周天子送一车茅草,而引发了中原各国联盟大举伐楚的战争。还有人认为,最初的礼就是一种商业性质的物品的有来有往,原始的“礼尚往来”,实质上就是以礼品的赠与酬报的方式进行的产品交换。

在现代人际交往中,礼物仍然是人们往来的有效媒介之一,它像桥梁和纽带一样直接明显地传递着情感和信息,深沉地寄托着人们的情意,无言地表达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爱,久远地记载着人间的温暖。

一、馈赠的目的

馈赠作为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古今中外人士的普遍肯定。馈赠作为一种非语言的重要交际方式,是以物的形式出现,以物表情,礼载于物,起到寄情言意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得体的馈赠,恰似无声的使者,给交际活动锦上添花,给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友谊注入新的活力。然而送给谁(who),为什么送(why),如何送(how),送什么(what),何时送(when),在什么场合送(where),是一个既老又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只有在明确馈赠目的和遵循馈赠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明确弄清以上6W+1H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馈赠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任何馈赠都是有目的的,或为交结友谊,或为祝颂庆贺,或为酬宾谢客,或为其他。

(一)以交际为目的的馈赠

这是一种为达到交际目的而进行的馈赠,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送礼的目的与交际目的的直接一致。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机构,在社交中为达到一定目的,针对交往中的关键人物和部门,通过赠送一定礼品,以促使交际目的的达到。二是礼品的内容与送礼者的形象一致。礼品的选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使礼品能反映送礼者的寓意和思想感情的倾向,并使寓意和思想倾向与送礼者的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以巩固和维系人际关系为目的的馈赠

这类馈赠,即为人们常说的“人情礼”。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无论是个人间的抑或是组织机构间的,必然产生各类关系和各种感情。人与生俱来的社会性,又要求人们必须重视这些关系和感情,因而,围绕着如何巩固和维系人际关系和感情,人们采取了许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馈赠。这类馈赠,强调礼尚往来,以“来而不往非礼也”为基本行为准则。因此,这类馈赠,无论从礼品的种类、价值的轻重、档次的高低、包装的精美、蕴含的情义等等方面都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在民间交际中尤其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

(三)以酬谢为目的的馈赠

这类馈赠是为答谢他人的帮助而进行的。因此在礼品的选择上十分强调其物质价值。礼品的贵贱厚薄,首先取决于他人帮助的性质。帮助的性质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类。一般说来,物质的帮助往往是有形的,能估量的。而精神的帮助则是无形的,难以估量的,然而其作用又是相当大的;其次取决于帮助的目的是慷慨无私的,还是另有所图的,还是公私兼顾的。只有那种真正无私的帮助,才是值得真心酬谢的;再次取决于帮助的时机,一般情况下,危难之中见真情。因此,得到帮助的时机是日后酬谢他人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四)以公关为目的的馈赠

这种馈赠,表面上看来不求回报,而实质上其索取的回报往往更深地隐藏在其后的交往中,或是金钱,或是权势,或是其他功利,是一种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用礼品的形式进行的活动。多发生在对经济、政治利益的追求和其他利益的追逐活动中。

二、馈赠的基本原则

馈赠作为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古今中外人士普遍肯定。大凡送礼之人,都希望自己所送礼品能寄托和表达对受礼者的敬意和祝颂,并使交往锦上添花。然而,有时所赠礼品非但达不到这种目的,反而会事与愿违造成不良后果,导致“赔了夫人又折兵”。因此,认真研究和把握馈赠的基本原则,是馈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轻重原则——轻重得当,以轻礼寓重情通常情况下,礼品的贵贱厚薄,往往是衡量交往人的诚意和情感浓烈程度的重要标志。然而礼品的贵贱厚薄与其物质的价值含量并不总成正比。因为礼物是言情寄意表礼的,它仅仅是人们情感的寄托物,人情无价而物有价,有价的物只能寓情于其身,而无法等同于情。也就是说,就礼品的价值含量而言,礼品既有其物质的价值含量,也有其精神的价值含量。“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在我国妇孺皆知,被标榜为礼轻情意重的楷模和学习典范。“折柳相送”也常为文人津津乐道,因为柳的寓意有三:一为表示挽“留”;二因柳枝在风中飘动的样子如人惜别的心绪;三为祝愿友人如柳能随遇而安。在这里,如果仅就这些礼物本身的物质价值而言,的确是很轻的,对于受礼人来说甚至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它所寄寓的情意则是浓重的。我们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提倡“礼轻情意重”。但是,当我们因种种原因陷入“人情债务链”时,则不妨既要注意以轻礼寓重情,又要入乡随俗地根据馈赠目的和自己的经济实力,择定不同轻重的礼物。对于那些人情礼轻重的把握尺度,目前国内常以个人收入的1/3为最上限,下限则视情而定。总之,除非是有特殊目的的馈赠,其他馈赠礼物的贵贱厚薄都应以对方能愉快接受为尺度。

(二)时机原则——选时择机,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