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园文化建设实用宝库-校园礼仪实精选
17608400000007

第7章 我国现代礼仪(2)

在交谈中,一个人的礼貌程度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所以,要掌握一定的交谈艺术。交谈包括听和讲两个方面。首先,要学会善于聆听。在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地听,切不可随便打断他的话,并且,要对他们的话有所反应,或点头称是,或击掌称好。仔细聆听对方的话,能给对方以自信的感觉,是礼貌行为的表现。其次,要善于讲。讲话要有主题,注意逻辑,不可话说得不少,然而天南地北,罗里罗唆,让对方摸不着头脑,特别应注意的是,要多讲些对方比较感兴趣的话。

总之,一个人的礼貌修养程度会影响到他的社会交往,如果我们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各种好习惯,有礼貌地同他人交往,周围将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为了以后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愉快,也为了和人们友好的相处,我们在改善言行举止的同时,也要注意现代礼仪的培养,如果说优雅的举止可以给我们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高尚的品格将会让人人都喜欢你,所以,我们应注重礼仪的培养,争取让每一个人都对你产生好感,所以说,学一些礼仪还是必要的。

三、职业工作类礼仪

职业工作类礼仪也就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商务礼仪,商务礼仪在我们现代工作和生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商务礼仪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规范性

即规范者标准,是标准化要求。法律约束具有强制性,与法律约束不同,商务礼仪的规范是一个舆论约束,如:吃自助餐,多次少取,几次都可以;喝咖啡时调匙的使用;替别人介绍的先后顺序等。

(二)对象性

对象性是指区分对象,因人而异,跟什么人说什么话,如引导。者和客人的顺序,客人认识路时,领导和客人走在前面,不认识路时你要在左前方引导。宴请客人时优先考虑的问题是什么?便宴优先考虑的应该是菜肴的安排。要问对方不吃什么,有什么忌讳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习惯,我们必须尊重民族习惯。西方人有六不吃:1.不吃动物内脏;2.不吃动物的头和脚;3.不吃宠物,尤其是猫和狗;4.不能吃珍稀动物;5.不吃淡水鱼,淡水鱼有土腥味;6.不吃无鳞无鳍的鱼、蛇、鳝等。除了民族禁忌之外,还要注意宗教禁忌,比如穆斯林禁忌动物的血;佛教禁忌荤腥、韭菜等。不同的对象要安排不同的内容,洋的要安排土的,土的要安排洋的。商务宴请讲究用餐环境和餐点特色,所谓“吃文化、吃环境”。

(三)技巧性

如何问客人喝饮料?要问封闭式的问题。领导人在台上的标准位置怎样排列?三项基本原则,前面的人高于后排,中央高于两侧,左右的确定是有技巧的,左侧高于右侧,是官方活动和政务礼仪是这样的,左右的确定,是当事人之间的位置来讲的,与别人没有关系。然而涉外交往和商务交往是讲国际惯例的,国际惯例正好相反,右高左低。

人际交往常规距离有四:1.私人距离,小于半米;2.常规距离,(交际距离)半米到一米半之间;3.礼仪距离(尊重的距离),对长辈,对领导,一米半到三米之间,拉开距离维护尊严;4.公共距离(叫有距离的距离)三米半或三米半以上的距离。

四、政治生活礼仪

政治生活礼仪包括与开会、选举、谈判、外交、军队等相关的礼仪,另外还有一些杂礼。国际交往礼仪是政治生活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礼仪对一个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基本要求

讲究仪表与衣帽整洁,面、手、衣履要洁净。男子的头发、胡须不宜过长,应修剪整齐。指甲要经常修剪,一般与指尖等长,不留污垢,保持手部清洁,若手部有疾症或疤痕要戴手套。衣着要整洁笔挺,不能有褶皱,纽扣均应整齐,裤扣不能在室外或公共场合整理。衬衣一般为白色硬领,袖与下摆不露出外套,并放入裤内。要按交际场所或交际需要着装。礼服、领带或领花应结好,佩戴端正,并备洁净手绢与梳子。皮鞋应擦亮。不要在人前做剔牙、抠鼻、掏耳、剪指甲、搔痒等不雅的小动作,也不要在人前打哈欠、伸懒腰、打喷嚏、擦鼻涕、咳嗽,打喷嚏时应用手帕、餐巾纸捂口鼻,面向一旁,避免发出大声响。

举止大方得体,态度和蔼端庄,精神饱满自然,言行检点。站、坐、走都要符合常规,任何失礼或不合礼仪的言行者会被视为有失体面。

说话客气,注意身份。说话时神情矜持和蔼,面带微笑。随便与人攀谈是失礼行为,萍水相逢,应在有人介绍后方可交谈。

遵守公共秩序,不打搅、影响别人,尊重别人。不随意指责别人或给别人造成麻烦或不便。发表议论与指责别人会被认为缺乏教养。在图书馆、博物馆、医院、教堂等公共场所都应保持安静。在隆重的场合,如举行仪式、听讲演、看演出等,要保持肃静。

守约遵时。这是国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礼貌。参加各种活动,应按约定时间到达。过早抵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迟迟不到,则让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并以适当方式表示歉意。与人约会不能失约,不能超时。失约和超时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承诺别人的事情不能遗忘,必须讲“信用”,按时做好。

(二)礼貌用语的使用

礼貌用语是礼仪的表现形式,能传达爱心与礼节,使说话人更被人敬重。“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在国际交往中要经常使用。

“请”,几乎任何需要麻烦他人的事情,都应该说“请”。

“谢谢”,只要别人为你做了什么,都应该说声“谢谢”,包括家人或关系密切的朋友。

“对不起”,凡是不小心妨碍或干扰了别人,都要说“对不起”。

“再见”,不仅是同事、朋友、家人之间相互告辞时的礼貌用语,也是陌生人之间接触后相互告辞时的礼貌用语。

(三)注意尊重隐私

在国际交往中,尊重隐私也是重要的礼仪规范。

尊重隐私,要坚持以个人为交往对象的礼仪原则。如:给一家人中的某个人帮了忙或送了一份礼物,这行为本身也仅是对某个人而言才有意义,除受惠人会表示感谢外,其他家人一般不会因此而致谢,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尊重隐私,不能侵犯属于个人的空间与领域。一家人同住一栋房子里,各个房间便是每个家庭成员自己的天地,不敲门,不经允许,便不能突然闯入。拜访他人家庭、前往他人家庭、前往他人办公室洽谈,都须预先约定。

尊重隐私,在交谈中应回避涉及个人隐私的任何话题。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五不问”:一不问年龄;二不问婚否;三不问去向;四不问收入;五不问住址。

(四)女士第一的原则

“Ladies first”即女士第一或女士优先,这是国际礼仪中很重要性的原则。女士优先的核心是要求男士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要在行动上从各个方面尊重、照顾、帮助、保护妇女。在社交场合遵从女士第一的原则,可以显示男子气质与绅士风度。

男女同行时,男子应走靠外的一侧。不能并行时,男士应让女士先行一步。在开门、下车、上楼或进入无人领路的场所、遇到障碍和危险时,男士应走在女士前面。乘坐计程车或其他轿车时,应让女士先上车;下车一般是男士先下,然后照顾女士下车。在门口、楼梯口、电梯口及通道走廊遇到女士,男士应侧身站立一旁,让其先行。在需要开门的场合,男士应为女士开门。

在社交聚会场合,男士看到女士进门,应起身以示礼貌;当客人见到男女主人时,应先与女主人打招呼。

就餐时,进入餐厅入座的顺序是,侍者引道,女士随后,男士“压阵”。一旦坐下,女士就不必再起身与别人打招呼,而男士则需起身与他人打招呼。点菜时,应先把菜单递给女士。女士在接受男士的礼让时,不能过分腼腆与羞怯,应面带笑容道谢。

(五)不卑不亢的原则

国际交往中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中国人与外国人交往时不卑不亢,这也是国际礼仪的重要原则。国际礼仪中的不卑不亢原则,最重要的是保持人格平等,因为“卑”和“亢”都是置对方或置自身于不平等位置上的交往态度。“卑”有损自身人格甚至国格;“亢”则显得虚张声势,也有伤对方的自尊。要做到“不卑不亢”,应注意:不能对对方有金钱与物质利益上的希望和企图。“心底无私天地宽”,双方的人格就平等互利了。我方无所企求而心地坦然,对对方无需戒备则轻松自如,这样的交往自然分不出尊卑。如果一味希望对方担保子女出国或获得其他物质上的好处等,就很难坚持此项原则。

要有为国家和民族争气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涉外交往中尤其重要。

实事求是,不过谦,不说过头话。以宴请为例,中国人请客,即使是相当丰盛的一桌,主人也会对客人说:“今天没什么好菜,请随便吃点。”西方人则相反,不管饭菜质量如何,主人都要自我夸赞:“这是本地最好的饭店”,“这是我的拿手好菜”,目的在于表示诚意。同样,中国人到别人家做客经常客气有余,主人问客人是否再添饭,客人说不用不用,实际上也许并未吃饱。西方人作为宾客赴宴,说不吃不喝时则是真的,绝不是客气。所以,在国际交往中,客气与谦虚都不能过分。

(六)注意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是国际交往中的一条很重要的礼仪原则。出国或在国内接触外宾,都要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与礼节。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差异,文化习俗有别,思维方式与理解角度也往往差别较大。因此,每到一个国家或接待来自某一国的客人,都要事先了解该国的礼俗,即使相当熟悉的友人,也应注意基本礼仪。在交往中相互尊重,谨慎从事,不能不拘小节或超过限度。如美国人有三大忌:一是忌有人问他年龄;二是忌问他所买东西的价钱;三是忌在见面时说:“你长胖了”。这是因为:前两忌是个人私事,不喜欢他人干涉,后一忌是美国有“瘦富胖穷”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