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奇怪,珍珠港事件本身就是“小人行径”,只有最卑鄙无耻的人才干得出偷袭的勾当。一向以武士道精神著称的日本人竟然还十分得意!甚至,连希特勒也忍不住赞赏他的盟友——由于这种不宣而战的“突然袭击”正是他最得意的拿手好戏。12月14日,他在给大岛浩颁发德国雄鹰大十字金勋章时说:“你们用这种办法宣战,做得对!这种办法是唯一正确的办法!”
更有趣的是,希特勒生怕美国率先向他宣战了——如果真这样,德国在世界上的声望将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他必须抢在美国前面,率先宣战。几个星期以来,由于苏联前线源源不断的绝望报告,希特勒已经没有什么好消息带给德国人民了。但现在,日本人的主动出击给了他一个鼓励。他将东线的一切痛苦托付给了哈尔德,只身返回柏林,要亲自处理珍珠港事件引起的危机。他走的时候什么也没说,甚至连凯特尔和陆军统帅部的头头都不知道元首为何竟会突然离开“狼穴”大本营,难道东线烂摊子他撒手不管了吗?
直到12月11日中午,“狼穴”的将军才在广播中收听到了元首对美国宣战的消息。
希特勒在国会疯狂地咆哮道:“我们总是先下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罗斯福与伍德罗·威尔逊一样疯狂。首先,他们挑起战争,然后篡改历史,最后又用基督徒伪君子的外衣将自己打扮起来,还赌咒发誓请上帝来证明他进攻别人是多么的正当,简直跟从前共济会会员惯用的那一套手段一模一样……”
“我认为大家一定感到欣慰。”他说,“现在,总算有一个国家,为真理和正义遭到史无前例的糟蹋而首先站出来了!日本政府在与这个人(罗斯福)进行了多年的谈判之后,也终于看穿了他伪善的面具……至于德国,它不需要罗斯福先生或者丘吉尔先生大发慈悲,它只要求它自己的权利!它将为自己赢得这种生存的权利!为此,德国政府决定与美国断绝一切外交关系,并且宣布,从即日起,德国与美国‘处于战争状态’!”
讲到这里,国会议员们一跃而起,大声欢呼,将元首的话淹没在了一片疯狂的喧嚣之中……瓦尔特·瓦利蒙特(德国最高统帅部副参谋长)当时正在“狼穴”同参谋部的几位军官用餐,约德尔突然从柏林打来电话:“您听说了吗?刚才元首已宣布与美国处于战争状态。”
瓦利蒙特说:“听说了。”但是,苏联这个巨兽已经够让人恐怖了,现在竟又惹上了美国。他觉得,这一切简直就像是在做梦,“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同样感到不可思议的还有那些尚在前线苦战的将军。古德里安总是难以理解。他写道:“既然希特勒已向美国宣战,那么为什么日本却不向苏联宣战呢?难道日本人就不用承担义务吗?”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斯大林正在用远东的援军到处进攻,希特勒的政策不但无法挽救东线的将士,而且还使他们感到了更大的压力。
现在,战争才真正变成世界大战了——全世界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都联合了起来,与德国和它的脆弱盟友作战了。在人口上,他们比轴心国多出5倍;在领土上,他们比轴心国多出20倍。一年前,希特勒还信誓旦旦地向他的将军作保证,德国绝不会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可是现在,两线作战已逐渐变成事实。在一次希特勒亲自主持的军工生产会议上,他最信任的,也是最有才能的后勤部部长弗里兹·托德博士直言不讳地指出:“以我对美国的了解,我们靠军事力量赢得战争是不可能了。”
希特勒对这个警告置若罔闻。再说了,拿破仑有一句名言:“在战争中,精神与物质的比例是三比一。”希特勒爱死这句话了。他认为,就算我们在物质上战胜不了敌人,但至少可以拿出武士的精神,用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打败敌人!
勃劳希契的结局——最后一任陆军总司令的谢幕好了,珍珠港事件现在可以告一段落了。希特勒的双眼仍然紧紧盯着东方,如果说同美国开战对他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迫使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在1942年打赢东线,将斯大林赶去AA线喝风。
他信心满满地对戈培尔说:“现在做不到的明年将会做到,不论如何,布尔什维克将被赶回亚洲。”总之,德国必须在美国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之前打垮苏联,避免两线作战。
戈培尔觉得,元首这话似乎说得太满了。因为前线连吃败仗,红军在到处进攻。12月中旬的时候,元首不得不停止幻想,被拉回到严酷的现实中来。他吃惊地发现,中央集团军群仍在撤退,莫斯科以西地区已经成了被遗弃的大炮、卡车和坦克的坟场。元首命令不准后撤,但士兵们跑得比谁都快,他们意志消沉,擅离职守者与日俱增。那年冬季,德国军事法庭以临阵脱逃、擅自退却、违抗军令等罪名给6.2万名官兵判刑。勃劳希契更是束手无策,原因是元首不允许撤退,但前线每一位将领都在呼吁撤退。他被夹在中间,好生受气。
有人肯定奇怪了,希特勒为何总是不允许撤退呢?
眼下,中央集团军群以70个筋疲力尽、兵员不足的师,占据着宽达960公里的战线,而且,其后卫部队已被苏军死死咬住,根据德国情报机构12月6日估计,中央集团军群当面的苏军兵力共计12个集团军,其中88个步兵师、15个骑兵师和24个坦克旅。德军已在它们的压迫下被步步逼退。换言之,既然撤退已成了既定事实,希特勒到底在盘算什么呢?
其实,希特勒考虑的问题很简单,也很实在,那就是:“撤退有变为溃逃的危险。”另外,大规模撤退无疑将抛弃大量武器装备,德国步兵师的运力很差,很多火炮都要用马匹来拉,由于牲畜大批死亡,在撤退时必定带不走,只能丢弃。对资源极其匮乏的德国而言,这是不可接受的。
据希特勒后来追述(多半含有自我吹嘘成分):有个将军打电话对他说:“我的元首啊,我实在坚守不住了,我们撤退吧。”
希特勒说:“先生,你到底想往哪里撤呢?撤多远呢?”
“啊,”他回答,“说真的,我也不知道!”
希特勒:“你打算后退50公里?你以为那里就不那么冷了吗?如果你撤退,你能把重武器带上吗?”
那位将军回答:“不带,因为这不可能!”
希特勒:“那么你就是想把它们留给苏联人了?你要是没有一点儿重武器,将来反攻时,你认为该怎么打呢?”
那位将军回答说:“我的元首,即使武器损失很大,也该先抢救军队吧。”
于是希特勒又问:“你是打算马上撤到德国边境,还是别的什么地方?你打算在什么地方停住?”
“哦,我的元首,”那位将军回答说,“我们大概真有那个必要。”(指撤到德国边境。)
希特勒只能对这位将军说:“好吧,你自己尽快回德国来吧。但是,军队留下,由我来掌管!”
毫无疑问,元首这话不仅是对失魂落魄的将军们说的,而且还是对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说的。现在,陆军总司令是一个完全垮掉的人——他绝望极了。12月15日深夜,勃劳希契从前线视察回来,他刚跟博克、克鲁格以及古德里安见过面。哈尔德发现他“意志极度消沉”,看不到部队能够摆脱困境的希望。
虽然考虑到宣传因素,希特勒一度不允许他辞职(加之对龙德施泰特辞职一事耿耿于怀)。但勃劳希契的表现实在太令他失望了,甚至在多年之后,每当再提及勃劳希契时,希特勒仍对他满怀轻蔑之情,称他为“徒劳而懦弱的可怜虫”。
因此,他决定放弃。
12月19日,心脏病初愈的勃劳希契再度鼓起勇气去见希特勒,最后一次恳请元首,希望让他的陆军后撤。据约翰·托兰记载,他俩私下辩论了两小时(没人知道说了什么)。但当勃劳希契离开房间时,他的脸色惨白,全身战栗不止。
“我滚蛋了”,他故作镇定地对凯特尔说,“他把我撤职了,我混不下去了。”
凯特尔元帅不知所措。他问:“那,现在我该怎么办?”
勃劳希契:“我不知道。你还是去问他吧……”
轮到古德里安了!
就这样,勃劳希契离开了人们的视线,他被解职时没有获得任何荣誉性质的勋章,仅有一些金钱上的奖赏。与此同时,冯·博克陆军元帅也“休假”了,原因是他老说身体不好,有胃溃疡,无力胜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一职。总之,取胜时个个精神百倍,什么病都没有,一口气上五楼。如今大厦将倾,树倒猢狲散,都在盘算着自己的退路。
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陆军同样如此。由于勃劳希契突然“退休”,曼斯坦因和凯塞林于是就成为下一任陆军总司令的最佳人选。
我们都知道,陆军元帅阿尔贝特·凯塞林是个强硬的、永远乐观的家伙,深受希特勒器重。
当陆军人事局局长施蒙特推荐他时,希特勒怦然心动了,但随即,他摆了摆手说,“算了,凯塞林刚刚被委任为地中海空军司令”,正在那儿帮隆美尔打飞机,考虑到同意大利的关系,希特勒不想做任何变动。
施蒙特又说,曼斯坦因也不错,人很聪明,是圈内公认的战略、战术集大成者。希特勒更是将头摇得像拨浪鼓,他说:“我和曼斯坦因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因为我讨厌他的性格……”
人事局局长犯晕了——这不行,那也不行,要不干脆元首自己出任陆军总司令吧!
没错!希特勒等的就是这句话!12月19日,他“勉为其难”地同意了。在众目睽睽之下,希特勒直接抓过兵权,宣布:“从即日起,亲自担任陆军总指挥!”他生硬地向哈尔德解释说:“总司令的职责是用国家社会主义的精神去训练部队。我还没发现有哪个将军能按我的要求去这样做。因此,我必须把陆军的指挥权拿过来。”哈尔德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他还说,陆军犯了两个错误:一是部队里出现了“后方阵地”的概念;二是没有采取任何冬季补给措施,这无疑都是勃劳希契的过错……不过现在,勃劳希契退休了,他希望哈尔德留下,不要提出辞呈——希特勒需要这位参谋总长的能力和经验。
哈尔德非常爽快地同意了。他以为,勃劳希契的离职意味着陆军的权威会得到提升——他又开始想入非非起来,琢磨着元首肯定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插手战术问题。可是,他很快发现自己拨错了算盘。就在勃劳希契离职的第二天,希特勒再次向中央集团军群下了死命令,重申了四天前的命令:“坚守阵地,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不要怕侧翼受到威胁,一定要死守!”
我们知道,苏军最初的攻势放在北翼,也就是最靠近莫斯科的克林—伊斯特拉一线。唯一目的不过是“拯救莫斯科”。因为克里姆林宫也不确定德军已山穷水尽,所以用兵十分谨慎。但到了12月中旬,由于德军不停后撤,苏军的“战术反击”逐渐变得有了目的性——演变成了钳形攻势,已开始合围莫斯科以西的德军了。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以前,只有德军包苏联人的饺子、抄苏军的后路。现在,苏联人竟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回过神来就要包德国人的饺子、抄德军的后路。无怪乎有位德国将军后来感慨地说,朱可夫毕竟留德两年,师从汉斯·冯·西克特。想当年,这帮苏俄留学生整日喝酒,调戏姑娘,德国军人都瞧不起这帮人。但就现在来看,朱可夫没有白学,至少懂得西方大包围作战的精髓。
一旦发现有被合围的危险,第一个跑路的不是别人,而是“闪击英雄”古德里安。当所有将军都不敢违背元首的意志,苦苦支撑之际,他却领着第2装甲集团军(已易名)飞快地向西疾奔。11月份进攻的时候,古德里安总说自己缺燃料,如今撤退了,却犹如天神附体——12月初,他还在据莫斯科193公里的图拉,12月中旬,他麾下一部(第24装甲军)就跑到了距莫斯科382公里之遥的奥廖尔。逃跑之快,实乃罕见。
最倒霉的还不是古德里安,而是位于他左翼的克鲁格第4集团军。后来,克鲁格指责古德里安不服从他和元首的命令,擅自撤退。还说正是由于古德里安的撤退,导致了在第4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之间造成了一个缺口(古德里安的左翼连接着第4集团军的右翼)。不过古德里安却在回忆录中倒打一耙,硬说克鲁格本该将一个步兵师(第137步兵师)借给他,用以填塞缺口。可当时,克鲁格只派了四个步兵营,在该师师长率领下前来。不消说,这个力量实在太弱,结果苏军一冲锋,两军结合部之间就垮了,师长布格曼将军战死沙场。
看来,古德里安将军真是深得英国人真传啊。倚仗着元首对他的无限信任,根本不把所谓的“命令”放在眼里,继续撤退。当时的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离“被退休”已经不远了。
将星的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