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苏联反击战
17611800000021

第21章 斯大林格勒战役(Ⅰ)(2)

于是,保卢斯顷刻间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苏军再这样进攻下去,他不得不放弃强攻斯大林格勒。道理很简单,一旦把正面的8个师投入巷战,就再无任何预备队可言。如果北翼走廊崩塌,深入斯大林格勒的8个师不就被反包围了吗?他的观点很快得到了陆军统帅部的认同。因为明眼人都知道,“希特勒的远征”实际上已经破产了。德军实在无力同时攻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目标。

富勒将军在他的《西洋世界军事史》中这样写道:希特勒并非不知道他的一线兵力不足以担负这两个任务,但他却深信只要能迅速攻克斯大林格勒,则即可抽出足够的兵力来加强侧翼防御。哈尔德当然不同意他的看法,一旦看清斯大林格勒是不可以攻取时,他就力主放弃这个战略,建议向西撤退。希特勒骤然火起,满腔怒火全部倾泻在哈尔德一人身上。在8月24日元首大本营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上,哈尔德再次谈到了撤退的必要性。

“撤退?”希特勒怒不可遏地吼道,“你每次来这儿都提同一条建议:撤退!我只要求将领们与前线士兵一样顽强。”

受到奇耻大辱的哈尔德咆哮着反击:“我是很顽强的,我的元首。当前线成千上万的士兵和普通军官倒下,成为绝望环境中的牺牲品时,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指挥官被死死地束缚住了!”(暗示希特勒在指挥军队上面不够灵活。)

希特勒不禁一愣。他双目直视哈尔德,粗声粗气地说:哈尔德上将,你怎敢在我面前使用这种语言?你以为你可以教训我,前线的士兵在想些什么?前线的情况你知道些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你在哪里?你还装模作样,说我不懂前线,你甚至连一次伤都没负过!说着,希特勒又敲了敲胸前的铁十字勋章。在场的人既感惊讶又觉尴尬,一个个低着头溜到会议室外去了……目睹了这件事的人都明白,哈尔德的总参谋长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

A集团军群的远征

希特勒仍然信心十足。据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后来说,希特勒副官每晚都会在悬挂的地图上标明部队推进情况,供大本营文职官员了解。希特勒得意扬扬,常常盯着地图发呆。从上面看,帝国的疆域从来未有眼前这么广大——地中海亦然成为轴心国的内湖,德国陆军守卫着北起北冰洋上挪威北角、南到埃及的广袤区域。

欧洲基本上都是第三帝国的了!

但是,夺取油田仍然是希特勒战略中的核心。由于受到后勤部门愚弄,希特勒总是反复强调高加索油田的重要性。到了8月中旬,远离进攻轴线的A集团军群已在北高加索由北向南,横扫了560公里,形成了一个伸向中亚的触角。由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苏联南方面军一溃千里,虽然没有被全歼,但实际上已不存在了。偌大一个方面军徒剩其表,有的师竟不足百人(全是在撤退中跑散的)。到了8月底,南方面军更是被赶过了亚述海,退入卡尔梅克草原。这种大踏步的撤退显然是最高统帅部所不能容忍的。于是,斯大林顷刻间得出结论:马利诺夫斯基已不再适合方面军司令员一职。接着,这位内战时期的老英雄被打入冷宫,降为第66集团军司令员。

随着德军的触角不断延展。现在,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摆在了希特勒面前——如何保障“A集团军群”的后勤呢?Ⅲ、Ⅳ号坦克在行驶了600公里之后就必须进行修理,油料已经耗尽,装甲部队携带的备件也不充分。不到9月份,徒步行军的步兵就再也受不了了。他们每日负重强行军超过40公里,时而渡过波涛汹涌的马内奇河,时而穿越齐腰深的麦田,时而行走在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天气热得使人窒息。人畜干渴难熬,骡子数量严重缺乏。装甲部队不断要求空运燃料,但仍不能满足需求。

克莱斯特后来承认,“有时,一个装甲师会原地停顿达一星期之久,不是因为苏军抵抗,而是等候新的补给品到达”,甚至,用卡车运送燃料都是奢侈的,只好用骆驼来向前方输送。结果,进军速度一再下降。最后,终于失去了动力。

没有什么好吹嘘的啦,事实上,苏军正在以广袤的空间消磨德军意志,克莱斯特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距格罗兹尼油田仍有100公里,而距巴库油田则有560公里。至此,德军完全筋疲力尽。李德·哈特认为,德军此次挫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苏军完完全全掌握了制空权。他们时常调遣几百架轰炸机去炸毁森林,燃起冲天大火,将在森林中挣扎前进的德军赶出来。

有人肯定要问了,德国空军呢?以牛气烘烘著称的德国空军死哪儿去了?事实上,由于对斯大林格勒的攻坚战迫在眉睫,冯·里希特霍芬的第4航空队大部分防空炮和飞机都已经调去支援第6集团军了。唯一可喜的消息是,德军终于占领了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那是1942年8月21日,蓄谋已久的德国山地师,在两名上尉的率领下,将纳粹战旗插上了厄尔布鲁士峰顶(5642米)。这一消息迅速被当成“德军征服高加索”的铁证广为流传。

A集团军群的最终目标是巴库油田(图A处),这样的距离对德军而言实在是太远了,希特勒真是疯狂至极!

众叛亲离

可是,当希特勒得知这一消息竟气疯了。他要的是那里的油田,而不是欧洲最高峰。在军备部长施佩尔眼中,元首一直是个温文尔雅的军事统帅,但在那天,他暴跳如雷达几小时之久,仿佛他的整个战略计划都被这次小小的登山运动给毁掉了。他怒气冲冲地嚷道,他下令集中全部力量攻克苏库姆,但这些人却在愚蠢的野心驱使下登上了一座愚蠢的山峰。“该死的体育运动员!”这个例子清楚地表明了李斯特元帅是如何执行他的命令的。

希特勒怀疑,李斯特根本没有进攻的欲望。不然,战无不胜的德国陆军怎么总是打不通高加索的几个隘口呢?9月7日,他派约德尔飞赴高加索,督促A集团军群加快行军。可是就在当天深夜,约德尔风尘仆仆地回来了。他告诉希特勒,李斯特是对的,高加索的条件极为可怕,所有给养都得用骡子沿着羊肠小道驮运,装甲部队无法克服如此恶劣的环境……

约德尔鼓起勇气,向希特勒阐述了这些观点。元首的心情可想而知了——他的整个战略都是围绕着油田展开的。但现在,有人竟告诉他油田再也夺不了了,而且还要撤退!

希特勒霍地站起身来。“谎言!”他喊道,接着便指责约德尔与李斯特相互勾结(两人为密友),说约德尔的任务仅限于传达命令,而不是为李斯特辩护。

约德尔反唇相讥:“我的元首,如果你要的仅仅是一名信差,你何不派个青年尉官去高加索呢?派我去干吗?”

由于约德尔当着所有人的面伤害了他,希特勒大怒,气冲冲地走出房间,拒绝同任何人握手,还向众人瞪眼睛。“所有将军都撒谎!”这是希特勒最喜欢说的话。希特勒说:“打胜仗时,我的陆军元帅得到荣誉,失败时,他们却把我推出来。”他谁也不信任了,只有党卫军除外。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他还没遇到过如此背信弃义的军队。

由于满腔怒火无处宣泄。9月9日,希特勒断然解除了李斯特的职务,由他亲任A集团军群司令(身兼国家元首、陆军总司令、A集团军群总司令三职)。接着又有谣言传来,说哈尔德、约德尔和凯特尔也将被解除职务。

可是,约德尔和凯特尔毕竟是元首的“嫡系”,过不了几天,他们又会和好如初。但哈尔德却倒了血霉,新账旧账一起算,希特勒无论如何也不放过他。他决心立即除掉哈尔德。当初,勃劳希契离职时,没有除掉哈尔德,是因为哈尔德有才干。9月24日,哈尔德的末日终于到了。

“你我两人一直在受精神折磨。”希特勒说,“我之所以筋疲力尽,一半是因为你的缘故。不值得再这样下去了!”

哈尔德双眼噙着泪水,一声不吭地聆听着希特勒的“教诲”,待希特勒说完,他站起身来,说道:我走了。说完,便昂首挺胸地离开房间。但是,当陆军副官陪同哈尔德一起走出门后,哈尔德再也忍不住了,他抽泣不止,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尽管这一刻早已注定。据一名当事人追述:“哈尔德就像一只在地毯上撒了尿的狗让人看见而被踢出去了一样。”

迪耶普与库尔特·蔡茨勒

8月18日深夜,237艘皇家海军的各式军舰出现在英吉利海峡上。5000名加拿大士兵与1100名英国敢死队员蜷伏在拥挤的运输舰中,默默祈祷,享受着这暴风雨前的片刻宁静。

午夜后,舰队开始会合。然后扫雷艇在前面开路,15艘英国扫雷艇已在几小时前将水雷清扫干净,它们的任务是率领众舰只驶入安全通道。

凌晨3时,舰队的轮廓便出现在诺曼底港口城市迪耶普,它们驶抵距海岸20公里的水域,放下登陆艇,敢死队员开始乘舟破浪冲锋。据可靠消息,防守迪耶普的德军只有战斗力很差的一个营,连同其支援部队,总数不到1400人。按照行动计划,加军和英军首先在迪耶普东西两侧的4个地点同时登陆,摧毁那里的德军炮台。然后两翼夹攻,占领迪耶普城。

鉴于盟军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4.3∶1),负责此次行动的海军上将蒙巴顿勋爵有十足把握,故给该计划取了个喜气洋洋的代号,叫“庆典”。

起初,“庆典”进行得极为顺利。所有行动按部就班,没有丝毫纰漏。可是就在冲锋艇快要登上沙滩时,英军意外地遭遇了3艘德国巡逻艇。双方交火声惊动了岸上的守卫部队,德国士兵不顾一切地冲到机枪面前,居高临下,严阵以待。至此,盟军的奇袭计划成了泡影,演变成为正面强攻。

8月19日5点30分,当第一艘冲锋艇靠岸并放下跳板后,一场屠杀就此开始了。第一批加军士兵跳入海中,便被炮弹和子弹掀翻在地,只有少数幸运儿冲到了海堤附近。第二批到达的登陆艇刚放下跳板,前几排人瞬间被扫倒,血水和海水搅在一起,将登陆艇染成了浅红色。后边的士兵见状吓得瘫倒在登陆艇里,军官只好用手枪逼着他们冲出登陆艇。上岸后不到3分钟,大部分官兵就倒在了血泊中,加军伤亡惨重,残存的士兵难以撤回登陆艇,最后全部聚集在一堵海堤下面,奇迹般地通过了机枪火力之间的狭小地带。但海堤有5~6米高,上面笼罩着带刺铁丝网,有更多的机枪在疯狂扫射。翻过这座墙就等于自杀,但聚集在墙底下同样危险,因为这样很容易被纵向射击的子弹击中。不久,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就在这堵墙的底部砌成一团。残存的加军为了活命,最后被迫全部投降。

顷刻间,德军再次赢得了辉煌胜利。英军损失1艘驱逐舰、33艘登陆艇、106架飞机、4000多名士兵,其中1149名死在海滩上,有的死在离迪耶普城几米远的地方。

随着德国空军和陆军的报告像雪片一样传到乌克兰的元首大本营,希特勒才安下心来。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得意非凡,他发去电文说:“岸上没有带武器的英国人了……”这个消息让希特勒会心一笑。迪耶普之役是德国的一大胜利,证明了“欧洲堡垒”的坚不可破。维希法国政府第一个向德国最高统帅部表示祝贺,祝贺德军“如此迅速地清理了法国土地”,保卫了欧洲和平。德国报纸开始大肆歌颂龙德施泰特和他的参谋长库尔特·蔡茨勒的功绩。

这时,元首正在为哈尔德的去留大伤脑筋。用他的话说,“哈尔德是个弱智的乡村校长”。他需要一个“有激情、能理解他天才计划的人”。由于人事局长正好是蔡茨勒的好朋友,因此极力举荐他,还说蔡茨勒是一位“天才的参谋人员”——迪耶普的胜利足以证明一切。据《德国国防大本营》一文记载,空军总司令戈林对哈尔德的不满由来已久。那天,“帝国元帅”扭着肥胖的身躯出现在元首跟前,他对希特勒说:“我的元首,您经常与这个哈尔德生气,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我认为您必须撤换他。我绞尽脑汁,为您想好了一个接班人,他可以省去您的一切烦恼,这个人就是蔡茨勒。”

就这样,蔡茨勒少将从法国被紧急召回。蔡茨勒后来追述说:“我突然被召到乌克兰大本营,但是没有人告诉我要我去干什么……我乘飞机前往,刚一到达,希特勒就对我训话,他一个人足足说了几个小时。我不可能打断他。希特勒对东部前线的事态发展极不满意;他特别恼怒地提到了李斯特陆军元帅和哈尔德上将的无能……”

由于屋内闷热和通气不畅(有二十几名军官在场),蔡茨勒的圆脸涨得通红,觉得不对劲儿。他试图替敬爱的总参谋长辩护,希特勒制止了他,站起来宣布让蔡茨勒立即接替哈尔德。“我决定任命你为陆军总参谋长,提升你为陆军上将!”

这意味着连升两级!

从外表上看,蔡茨勒并不适合此职。他未老先衰,谢顶,身材又矮又胖,“好像是用三个球连成的”。但是,当希特勒提升他为总参谋长时,蔡茨勒并未逢迎拍马,而是无动于衷地听着。待几乎针对陆军每个人的猛烈攻击结束后,蔡茨勒便说:“我的元首,如您对总参还有什么意见,请单独告诉我好了,不要当着这么多军官的面说。否则,您就得另找一位参谋长。”他向元首敬了个礼,便步出室外。其他军官都等着希特勒发火,但希特勒却深为感动。“哎”,他微微一笑,轻描淡写地化解了尴尬,“他会回来的,不是吗?”

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