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悬案
17613200000014

第14章 含义莫测的“非衣”——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

两千年前的古人把最美的和最富有幻想的图案画在帛上,用来做引导灵魂的工具——招魂幡。他们认为招魂幡去哪里,灵魂也会跟着去哪里。亡者灵魂的归宿是天堂还是地狱?当马王堆汉墓被打开的时候,人们发现了古人的真正意图。

T形帛画的发现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芙蓉区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共有三座,分别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及其妻辛追、儿子利豨的家族墓。长沙国是西汉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自公元前202年始封至公元7年废除,存在了200多年,先后由吴氏和刘氏两个家族统治。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其王位世代相袭。王国的官吏制度与西汉朝廷相同,设有丞相(汉高祖初曾称柱国),由朝廷直接委任,名为辅佐诸王,实际上是派来掌握本国实权以控制地方的。马王堆汉墓的墓主利苍,就是第三代长沙王吴回和第四代王吴右的丞相。在他的墓葬里,出土了大量价值连城的文 物,显示出主人的财富。其中,1号墓、2号墓出土的“T”字形的旌幡类帛画,像衣服又不是衣服,色彩绚丽,表现力丰富,非常吸引人的目光。根据随葬的“遣册”竹简可知,这个帛画的正式名称叫做“非衣”。1号墓非衣上,自上而下描绘了上天、人间、水界的景象。

在天上,有一位躯干为人、足部为蛇形的女神,女神两侧有五只仰首张嘴鸣叫的鹤。帛画横段的右上部有一轮红日,里面站着一只乌鸦。乌鸦下面的火焰形的树杈上有八个小太阳。与红日相呼应的是一弯新月,其上有玉兔、蟾蜍。乌鸦和玉兔正是所谓“东乌西兔”的写照。月下还有一女子正仰身擎托着弯月作“飞天”状,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嫦娥”了。反映人间部分的中段,在华盖和有翼鸟下方是一位拄杖的老妇人,应该就是墓主人辛追。在人躯蛇足女神正下方有两个骑兽怪物和一只悬铎,其上有两鹤欲衔铎顶,铎下是有两人拱手对坐的天门,天门抱框上有虎豹攀援其上看守,天门之上左右两侧各有呈倒“S”形的卧龙。在祭祀用的盛有贡品的鼎、壶等下方便是水界,其左右两边各有一只鸱龟,鸱都站在龟背上,由龟载负着爬行。帛画上出现了很多形象,它们究竟有着怎样的含意呢?在2000年前人们的眼中,它们又代表什么呢?

红日中的乌鸦

中国古代最早对日中神禽的称谓为踆乌、三足乌和赤乌,后来则叫金乌。从图像上看,帛画上的这只蹲居在红日中的乌鸦,其外围是金光闪烁的光辉,所以叫“金乌”,直接指代太阳。为什么古人要把太阳和乌鸦联系起来呢?古代文献也把金乌叫“日精”,或“阳精”“阳、乌”。甲骨文中的“日”字为椭圆中加一“Z”字形,仿佛圆日中有只飞鸟。清人段玉裁解释为:“盖象中有乌”。另有《后汉书?天文》注引张衡《灵宪》云:“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鸟,像乌而有三趾。阳之类,其数奇。”除了这些,在其他许多文献中都可以看见乌与太阳已合而为一,说明这种形式已经成为太阳的图腾和象征。金乌还有一种功能,就是“日驭”,即太阳的驾座。还有人说金乌是传说中西王母所役使的禽鸟。如班固的《汉书?司马相如传》说:“低徊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日睹西王母。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可见,乌不仅为太阳服务,也受西王母的驱遣。再来看马王堆帛画,奇怪的是,帛画上的金乌却是两只脚的“三趾”乌,这又该如何解释呢?最早提到金乌的文献是《山海经》,但在《山海经》中只是提到有十轮太阳驾驭乌鸦出行,并未见乌有三只脚的说法,只是到了东汉以后,才有人提出了“三足乌”的概念。而马王堆帛画的创作时间当在西汉,所以仍绘制成“二足乌”也是情理之中的。

画中的女人

在帛画中段的华盖与翼鸟之下,有一位拄杖缓行的老妇人侧面像。她的前面有两人跪迎,后有三个侍女随从。根据服饰、发饰特点,这个老妇人的身份是很高贵的,她会不会是帛画盖住的棺椁中的墓主人呢?在1号墓还出土了丞相之妻辛追的尸体,尸体保存得相当完好。考古学家请公安局的画像人员分析她的原始面貌,再用计算机进行恢复性的勾画。令人吃惊的是,最后绘出的面相与帛画精心绘制的墓主人形象极其相似。人们相信,画面中的这位老妇人就是墓主人辛追。围绕在她身旁的双龙与璧结成一体,是否在喻示辛追的灵魂在被缓缓引入天堂呢?

帛画的用途

T形帛画出土时,帛画上端裹着一根竹竿,看得出当时是用来挂画用的。古人在举行葬礼的时候举起非衣,有什么意义呢?汉人传承前代的丧葬制度和传统,认为人死后,附在人身上的魂魄要与尸体离散。离散以后,成了野鬼,便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而且还会惊扰后人。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使离散的魂魄能够回来附于尸体入葬墓内,葬制上叫做招魂复魄。招魂,便是制作招魂幡,让游魂识别幡上画的墓主人形象,自己归来。复魄,便是出殡前将灵柩在家停放数日,魄也能附体。一般的做法是,灵柩停放在堂上,把画妥的招魂幡,古人称作铭旌,竖在柩前。出殡时,举在柩前,一路引导到葬地,经过祭祀告别仪式,放在棺上。如果有多层棺,则放在最里的一层棺上,随着下葬。这样,魂随幡,魄随棺,同入墓内。《周礼》、《仪礼》和《礼记》中,都记载了有关丧葬的习俗和制度方面的细节。如《礼记》中就记载出殡时负责高举魂幡,走到柩前的人叫做“复者”。所举的幡,长沙楚墓曾有出土,仅知是导引死者升天。帛画,画幅小,只有墓主人或御龙或乘舟面向西方升天,到了汉代则有三界,内容复杂得多,表明了古人宗教信仰的不断演进。所以,T形帛画就是一种招魂幡。招回的魂,得以升天,魄能入地为安,完成了后人的心愿。这种丧葬习俗,至今还有所遗留。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汉代流行的是活着的人通过修炼达到成神成仙,而并没有死后成仙的观念。所以帛画并不是把墓主人引入天堂,而是用来行使巫术的一件工具,它的作用是把灵魂引到新的住地——墓室,又具有把死者引向阴间的路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