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探秘[图说天下.探索发现]
17618200000025

第25章 挤满黑夜的古棺

——谢家桥一号汉墓

2007年10月,古老的荆楚大地上的一座西汉古墓被施工意外“惊醒”了。盗墓贼闻风而至,为了保护无价的古代文化遗产,湖北省考古所于11月20日开始,对这座位于荆州谢家桥的汉墓展开抢救性发掘。多家新闻媒体还对此次发掘工作的重点进行了直播。

等级较高,随葬丰富

谢家桥一号汉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木质的椁室包括棺箱与头箱、足箱以及左右边箱5个部分。制作椁室所使用的木料虽然历经2 000多年的深埋和地下水的浸泡,但保存仍很完好,质地坚硬,有很好的光泽。汉代墓葬形制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直接相关,能够使用1个主箱与4个边箱的结构代表了一种较高的身份等级。

椁室中的随葬品十分丰富。东边箱主要用来摆放随葬的青铜器,出土了铜壶、铜鼎、铜甑、铜釜、铜盂等,保存都很完好,甚至连系在上面的红绳都完整保存下来。这些铜器既是生活用具,也能反映墓主人的身份。其中一件青铜蒜头壶格外引人注目,它身圆颈长,造型优美,是西汉时期的典型器物。

西边箱内则以随葬陶器与各式工具为主。陶器器形包括罐、盂,考古工作人员还从一只密封较好的陶罐中收集到了可能是酒的液体。如果得到确认,那么这些2 000年前的佳酿,无疑又将是一项惊世的发现。而在西边箱中出土了20多件铁叉,是当时用来翻地的农具,这在汉墓中尚属首次发现。

足箱是随葬品最丰富的地方。其中发现有以丝绸作头发、面容各异、栩栩如生的木俑,这些木俑组成了一支壮观的车马仪仗队。箱内还有保存完好的漆器,数量很多,如精美的漆耳杯,甚至是10只绑成1捆,成捆地放置在椁箱中。从足箱内捞出的竹笥,里面盛满了板栗、枣、花椒等各种食物,这是了解2 000年前人们的饮食喜好的宝贵材料。

不过,如果同另一发现相比,以上的重要发现都会显得黯然失色。这就是在足箱中发现的数捆完整的汉代竹简,它们是用墨在竹签上以汉隶撰写而成的,总数达到208支。这些2 000多年前的文书材料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的最真实、最直接的记录,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宝。现在,这批竹简正在紧张的修复保护和释读中,它将为世人讲述怎样神奇的历史故事?整个学界都在焦急地等待。

谜团笼罩的神秘主棺

椁室正中的棺箱中,放置着墓主人的主棺。棺上覆盖着大幅的丝织品,黄底丝绸上,褐色的凤鸟十分清楚,它们被称为棺帷,以棺帷覆盖棺木也是很高的等级待遇。再次出土如此巨幅的汉代纺织品,也是轰动世界的重大发现,其价值可以与马王堆汉墓的“T”形帛画相媲美。

精美的棺帷一共有4层,更令人惊奇的是在揭取第3层棺帷时,丝绸表面出现一个横卧的人形影像,通体呈白色,头、身体、四肢均清晰可见,头朝向南方,如此奇异的现象是之前从未出现过的。这一奇观引起了大家的猜测,有人甚至认为这是棺内尸体透出的显影。不过专家们则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的结晶,或者是一种白色的酶斑。孰是孰非,只能等待今后深入的研究告诉我们答案了。

因为椁室内的随葬品保存完好,主棺开启前大家都希望能够发现一具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尸。但是当棺椁被打开后,考古者们发现棺中充满了黑色的棺液,暗红色的丝织品残块成片漂浮在上面,而墓主人的尸体已经腐朽不存了。后经研究证实,墓主人为女性,名恚,葬于高后五年(前183)。虽然没有发现古尸,但是主棺中的神秘疑团却接连浮现。在主棺中发现有一些蛆壳,密封如此严密的棺木中为什么会出现蛆虫?难道墓主人是在腐烂之后才被葬入的么?

谢家桥一号汉墓中的木椁室与随葬品都反映出较高的等级,但是墓主人所使用的棺木却只有一层,上面也仅髹了一遍漆,这明显低于应有的葬制。

是因为下葬仓促,还是另有隐情?棺中充满的黑色神秘棺液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否存在特殊作用?这些问题只能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科学检验才能解答,其中一些也许又将会成为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