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探秘[图说天下.探索发现]
17618200000026

第26章 鬼斧神工诸侯墓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

江苏徐州地区曾经发生过一件离奇的事情,1984年在狮子山西侧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汉代兵马俑。于是,所有人都认为,兵马俑附近必定存在一座埋葬着兵马俑主人的规模宏伟的陵墓。但在此之后的数年里,这座“应该”存在的大墓却始终难觅踪迹,它真的存在么?

气势不凡的汉兵马俑

狮子山位于徐州市东郊,距市区约5 000米,是一座东西向略长,高度仅为61米的石灰岩体小山包,其形状宛如一头卧狮,故得名。兵马俑就出土于狮子山以西的较平坦的土地上,共有4 000余件,整齐地排列在6座俑坑中。南部的1至4号坑以步兵为主,应该是整个军阵的主力,而北部的5号、6号坑中则用于埋葬马车、骑兵俑。

以1号俑坑为例,整支威武大军面向西方,队形紧凑。位于队伍最前端的是数百个手持长兵器的立姿士兵俑,虽然他们手中的兵器已经不见踪迹,但森严肃穆之气仍呼之欲出。步兵阵后方紧跟的是一辆配有4匹马的战车,马后所拉的战车已经腐朽。指挥官立于战车之上,一群兵卒簇拥在他的身后,保卫着军阵的“大脑”。

这支卫队是由手持弓弩的射手俑与手持长兵器的步兵俑混编而成的。与之前呈站立姿势的兵俑不同,军阵的最后是22排呈跪坐姿态的陶俑,他们有些两手微举于身前,仿佛正在驾驭战车,有些则头戴铁盔,身披甲衣,背后还背着箭囊,应当是乘车作战的车兵。但经仔细寻找,却没有发现他们所驾乘的战车的痕迹。虽然时间的流逝已经使阵中将士们手中的武器腐朽不存,但面对如此气势不凡的军阵,又有谁能不肃然起敬。

提到狮子山汉兵马俑,自然使人产生将其与秦始皇陵兵马俑相比的念头。若论规模,汉俑在秦俑面前只能算是小弟。秦俑兵马力求写实,都如真实般大小,兵俑高在1.8米左右,马长可超过2米。而汉兵马俑的立姿兵俑高度在0.4米左右,最高的指挥官俑也仅0.54米,出土陶马长仅0.6米,而且汉兵马俑的数量也远少于秦兵马俑。但这并非意味汉俑的价值低于秦俑,如果说秦俑追求写实,那么汉俑则体现出一种写意的美感。尊尊陶兵、陶马虽然相貌朴拙,但所透出的威武雄壮之气却不输高大秦俑,观此整齐军阵,耳畔不禁响起2 000年前那震人心魄的呼喊:“汉军,威武!”

难寻王陵踪迹

精美的兵马俑群在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考古学家们分析,狮子山兵马俑应该是为汉代某位楚王陪葬而建造的,其附近必有大墓!徐州地区历年来发现过多座汉代楚王的大型墓葬,甚至有“唐看西安,汉看徐州”的说法。可是,兵马俑的主人究竟藏身哪里呢?以兵马俑为中心,考古者将目光首先投向了周围的狮子山、羊鬼山、绣球山这几座由石灰岩构成的低矮小山。这些山上只有部分地方覆盖着很薄的土层,其下都是坚硬的岩石,洛阳铲也无用武之地。一时间,找墓工作陷入了困境,怎么办?既然“土”办法不行,就来试试“洋”设备吧,有人提出用科学仪器来进行探测,于是徐州的原煤炭部地质普查大队被请来帮忙。工程技术人员使用当时最先进的微伽重力仪在兵马俑附近地区进行了28天的探测,物探点达到1 200多个,最终在狮子山西麓划出了一片异常区,形状类似古墓。这一结果使得考古队员与地质队员们都兴奋异常,于是又调用大型钻机进行钻探。但钻探结果却使人大失所望,地下布满岩石,并无古墓迹象,第一次探墓行动失败了。

1988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的一位教授听说了使用探测仪器寻找古墓的尝试,非常感兴趣,主动找到新成立的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提出再组织一次规模更大的探测。两家一拍即合,很快一支云集全国36名专家的探测队建立起来。

此次探测使用的设备更加先进,不但有微伽重力仪,还增加了多种测定磁、电、放射性的设备,以及地质雷达、浅层地震仪等。通过十几天的努力,目标最终指向狮子山南坡一户人家的小院下。可是经过发掘,地表仅有60厘米的土层,之下就是山体的基岩,探墓再次失败。

时隔2年之后,江苏省地震局几位专家来到博物馆,提出第三次探测楚王墓的踪迹。经过13天的艰苦工作,在考察了1.6万平方米的山体面积后,发现有一处疑似大型陵墓,监测结果甚至可以大致反映出墓道、墓室的结构。大家心中再次充满希望,不过狮子山又跟人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使用钻机向下钻探15米后,却出现了一个被土淤塞的溶洞。第三次探墓也以失败告终。

三起三落之后,许多人对这座楚王陵是否真的存在产生了巨大怀疑,耗资不菲的探测工作停顿下来。难道这群兵马俑竟是孤独地守望在狮子山下么?然而有一个人并没有放弃找寻,他就是汉兵马俑博物馆馆长王恺。没有资金支持,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探测,他就三天两头到狮子山附近调查走访,几乎跑遍了山上每一寸土地。一天,王恺在与附近村民交谈时,偶然听说早年间有人在狮子山上挖过红薯窖,这个消息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因为红薯窖一般都要挖2米多深,而狮子山是一座石头山,山上最厚的土层也不过半米多,根本不够深。那么,会不会是窖穴正好挖在了古墓上?想到这里,他再也按捺不住,马上找到窖穴的主人将他领到当年挖窖的地方。红薯窖位于狮子山南坡的半山腰,试掘工作就在这里再次展开。夯土、带有凿痕的坑壁相继出现,这是一座大墓!兵马俑的主人终于找到了!

原来是凿山为陵1994年,狮子山楚王陵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了。墓葬全长117米,最宽处13.2米,面积850多平方米,这样一座规模宏伟的墓室全部凿山而建,完全是在石质山体中依靠人力、使用简陋工具一点点开凿出来的。经测算,开凿的总石方量可达5 000多立方米,工程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

该墓大致呈对称结构,由外墓道、内墓道、天井、耳室、甬道、侧室、棺室、后室等12个墓室组成。在天井位置发现了盗洞,证明此墓曾经被盗。但劫后余生的珍宝仍数不胜数,各式玉器尤为精美,其中一件双龙玉佩整体呈弓形,两端各雕出一龙,二龙回首相望,张开大口吞云吐雾,而云纹又点缀在玉佩各处,华美非常。耳室中的一件晶莹剔透而修长的玉杯,杯托光洁平整,玉色莹润,杯身上还雕刻着精致的卷云纹与方格纹。在玉杯旁边还发现了一枚“兰陵丞印”封泥。

有人说这只玉杯当年被用来盛装兰陵所产的葡萄美酒,晶莹玉杯加上琥珀色美酒,散发淡淡芬芳,正是“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仅是想一想,就足以醉人了。

楚王拥有如此大量的玉制宝贝,就连棺木也是一具镶满菱形青色玉片的玉棺,而他身上则穿着一件代表帝王荣宠与高贵身份的金缕玉衣,足见古人对玉葬的痴迷。不过遗憾的是,盗墓贼已经将玉棺与金缕玉衣破坏了,金缕玉衣的金丝已被抽走,仅散落下一地大大小小的玉片,诉说着曾经的辉煌。除玉器外,墓中还出土了大量金器、青铜器、兵器甲胄。而出土的200余枚汉印上铭刻有楚国的许多官名、职务,为确定该墓性质提供了直接证据。

这座以鬼斧神工之技凿山而建的崖洞墓里究竟埋葬的是哪位汉代楚王?学者曾经认为是在“七国之乱”中兵败自杀的楚王刘戊,现在更趋向于判定是刘戊的前任楚王刘郢。不论是谁,楚王和他所率领的汉兵马俑都已经成为2 000年前大汉王朝最真实的记录。而从汉兵马俑发现到楚王陵发掘之间整整10年的艰难探索,也成为中国考古学史上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