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探秘[图说天下.探索发现]
17618200000027

第27章 玉衣难圆不朽梦

——满城汉墓

汉代文献中有一条神秘的记载,皇帝与诸侯王死后,尸体都会穿着精美的“玉衣”下葬。世间真有玉做的衣服么?这个谜团千年以来引起世人无数的遐想。而1968年,随着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两座王陵的开启,传说中的玉衣第一次重现人间。

中山靖王陵寝

满城汉墓位于河北省满城县南约1.5千米的陵山上,陵山是一座低矮的石灰岩质小山,矗立于群山环绕中的一片广阔平原上。1968年,当一支部队在陵山上开山采石时,意外地炸开了一个山洞,洞内摆满精美的随葬品,这就是满城一号墓,沉睡了千年的中山靖王被唤醒了。

满城一号墓坐西向东,全长51.7米,从前至后由墓道、甬道、南北两座耳室、中室、后室以及一个环形的回廊依次构成,左右对称。墓内的随葬品上并没有对墓主人姓名的直接记载,但众多包含“中山”字样的封泥和铭文说明这是一座中山国国王的墓葬。满城县所在地在汉代时为北平县地,属中山国。中山国是西汉景帝时分封的同姓诸侯王国,从中山靖王刘胜开始,到王莽时期被贬除王位的刘成都,共有10位国王,历经160余载。那么满城汉墓是哪一位中山王的陵寝呢?考古工作者发现一号墓中的部分器物上刻有“卅二年”、“卅九年”等纪年,回顾文献可知中山国10位国王中只有靖王刘胜在位时间超过了30年,所以这只能是他的陵墓。也许你对他并不熟悉,但是他的一位后代可是鼎鼎大名,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记得,刘备常常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正是这位刘胜的血脉。满城汉墓的发现使我们有幸走近这位诸候王的奢华生活。

满城一号汉墓追求效仿地上的宫殿建筑,甬道南侧的耳室是车马库,北侧的耳室作为库房,在前后两墓室中更是建造了木构架覆盖瓦片的房屋与用石板建起的石屋。爆破炸开的洞口就位于车马库的一端,在这里发现了4辆马车以及拉车马匹的遗骸,它们都是真车真马,无疑比使用模型车马显得更加尊贵气派。马车都已经腐朽,但仍留下漆皮的痕迹以及满地的各种精美的铜零件。这还不是靖王车队的全部,车马库虽然长达16米,却盛不下所有的车马,还有2架类似的马车停放在了甬道之中。

北耳室的库房与车马库对称且结构相同,里面堆满了为靖王准备的丰盛的饮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库房的中部沿着东西两壁摆放着16座方形的陶质大酒缸,上面有朱书文字,记载其中盛装着各种美酒,数量可能多达数千斤。可惜千年的岁月里,美酒都已蒸发殆尽,只在缸壁上留有酒干以后余下的痕迹。司马迁曾在《史记》中为刘胜作传,称“胜为人乐酒好肉”,也就是说他极爱饮酒并沉迷于妻妾美色之中。而满城一号墓中出土的巨大储酒缸无疑就是为了让嗜酒如命的靖王刘胜在阴间仍旧可以开怀畅饮。

一号墓的中室是靖王宴会宾朋、观赏演出的前厅。前厅长近15米,宽约12.6米,最高处可达7米,在这开阔的前厅中层摆放着3顶精美的帷帐。帷帐类似于今天的帐篷,由布帛覆盖在房屋形状的构架上而成。帷帐起源于东周,到了秦汉时期,它的使用越来越广,不但在郊游、行军时经常用到,而且皇室贵族与豪强大户还将装饰得非常华丽的帷帐放置在厅堂中,成为显示身份、地位、财富的一种重要陈设。满城一号墓中的3顶帷帐,构架是由转角处的青铜构件连接木杆而成的,木杆已经腐朽,但青铜构件保存完好,使得帷帐最终得以准确地复原。每顶帷帐之前都摆放着一张描金彩绘的漆案,上面摆放着镶金边的漆耳杯。仿佛就在这座大厅之内,刚刚还在举行着一场觥筹交错、宾朋皆欢的宴会。

在中室还有惊人的发现,通过对地面上瘀土的筛选,发现了一些亮闪闪的细小金银针,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原来这些金银针正是2 000多年前针灸所使用的工具。传说针灸这门古老的中医学技术起源于上古时期,通过用针刺激人体内经络来治疗疾病,看来酒色过度的刘胜也曾经接受过针灸的治疗。

中室之后是安置棺椁的后室,相当于靖王的寝宫。后宫建有两扇对开石门,初见这座大门,所有人都不由得吃了一惊,这巨大的石门竟然是用整块的汉白玉雕琢而成的,真是极尽奢华。穿过大门便可进入后室,后室整体用石板搭建成石屋的形状,南侧另建有一间侧室,而放置中山靖王棺椁的汉白玉棺床就位于后室的北部。

木质的棺椁已经腐朽,只留下堆积在一起的漆皮和朽木灰。考古队员们细心地用竹签、毛刷将它们一层层地清理出来。随着这些堆积物被一点点清理去除,下面渐渐透出一种莹润的绿色,有些地方还闪烁着金光。这是怎么回事呢?面对这奇异的景象,考古人员加快了清理的进度。终于,覆盖在上面的木灰清理完毕,一件用金丝编连、数千玉片组成的“金缕玉衣”完全呈现在大家面前,虽然已经被塌落的棺木压扁在一起,但金玉相映,仍熠熠生辉。文献中记载的“玉衣”终于面世,原来真有用玉做成的衣服!

王后窦棺陵寝

当大家还沉浸在发现金缕玉衣的无比喜悦之中时,不久之后,第二套玉衣也被发现了。

还有一处王后的陵寝。经过调查勘测,果然在一号墓以北100多米处的地方又发现了另一座凿山为陵的地宫——满城二号墓。墓中出土的印章刻有“窦绾”字样,这表明她正是文献记载中的中山靖王刘胜的王后窦绾。

二号墓平面布局与一号墓相似,同样由墓道、甬道、南北两座耳室、中室和后室依次组成,墓室规模和建筑的精细程度更是超过一号墓。两座陵墓结构区别最大的地方在于后室的位置,一号墓后室位于中室之后,在墓室的轴线上,而二号墓后室的位置则位于中室的南侧,即靠近一号墓的方向。经检测,二号墓后室未按照轴线修建,并不是因为石质变化等自然原因。因此有人推测,王后窦绾比靖王去世要晚,刘胜去世后,窦绾或许是因为十分想念丈夫,所以才在修建陵墓时将安葬自己棺木的后室修建得偏向丈夫陵寝的方向,希望夫妻二人能够在阴间早日重逢。

二号墓的北耳室是车库所在,其中放置了4辆马车以及拉车的马匹,同样是真车真马,数量略少于刘胜的车队。南耳室的库房内则摆放着大量的陶器、铁器和漆器。在众多陶器中,要数十几件彩绘陶器最为引人注目,色泽鲜艳、纹饰优美。彩绘陶器是在烧制好的陶器上使用颜料进行彩绘形成的,其中几件陶盆的中心位置绘制着精美的卷云纹,外圈环绕着鱼或水鸟的图案,这可能象征着富足的生活,或者蕴含一些宗教上的意义。窦绾墓的库房中也发现了十多件盛装美酒的陶缸,不知道是她同样喜欢饮酒,还是要把这些酒带给先行一步的丈夫。

二号墓的中室为圆角长方形,四壁修凿规整,上部形成穹隆顶。进入中室,可以看到地上覆盖着一层瓦片,说明这里也曾经建有木质构架并覆盖着瓦片的建筑物,样式模仿死者生前所居住的宫殿,当木质腐朽以后,瓦片塌落下来。虽然二号墓中室的随葬品少于一号墓,但是其中却不乏精品。出土的错金博山炉、朱雀铜灯都十分罕见,特别是一件铜朱雀衔环杯更堪称精品中的精品。朱雀衔环杯上布满错金而成的花纹,还镶嵌有多颗绿松石,闪烁着华丽的光泽。朱雀衔环杯包括左右两只铜杯,杯身上饰有莲花瓣形的花纹,高高的杯柄上雕刻出心形的浅浮雕,而将两只酒杯联结在一起的则是两只酒杯中间的一只振翅欲飞的朱雀,它的脖颈高高昂起,口中衔着一只青翠晶莹的碧玉环。朱雀的两翼前伸,露出精雕细刻而成的羽毛纹饰,尾部则翘起卷曲成为握杯的,脚下还踏着一只匍匐在地的猛兽。朱雀衔环杯造型生动,装饰精美,不过如此造型的杯子是用来饮酒的么?考古学家们从杯中的残留物上找到了答案,两只杯中都残留有朱红色的粉末,原来这是为王后盛装化妆品的器皿。

王后窦绾的棺椁安放在后室中,后室同样使用石板砌铸成房屋的形状,屋内还摆放着漆器、铜器等大量随葬品。清理二号墓的棺木时,发现在漆皮和朽木灰中夹杂着大块的方形玉片,整齐地成片排列,后来在棺木最底部也发现了同样成片出现的玉片。原来王后窦绾使用的竟是一具由玉片镶嵌而成的玉棺!在玉棺中则发现了第二具“金缕玉衣”,它与刘胜墓中所出的玉衣大体相似,也已经被压扁在一起,玉衣内外还装饰着许多其他玉质饰品。不朽的仅是玉衣满城汉墓中出土的两件金缕玉衣是首次发现的完好的汉代玉衣实物。金缕玉衣是用金丝编联玉片制成的,以金丝为线是玉衣中的最高等级,目前发现至少诸侯王等级的死者才可以穿着,其下还有银缕、铜缕等等。

满城汉墓两件金缕玉衣中,靖王的男式玉衣与王后的女式玉衣在结构上大致相同,细节上略存在一些差别。玉衣是由许多部分拼合而成的。头部包括脸盖和头罩,脸盖上用玉片拼出死者五官的形状,内侧还衬有一层黄色织物进行加固。头罩形如风帽,顶部玉片稍大,颈部玉片较小,内侧也衬有丝织品。上衣由前片、后片、左右两个袖筒4部分组成。男式玉衣的前片依据腹部形状制成一个凸起,后片在臀部有一定的翘起。相比之下女式玉衣的上衣则比较平直,前后片相差不大,左右袖筒之下各连接一只手套,用细小的玉片编制,各只手指的形状都清晰可辨,整体微呈握拳状。两件玉衣的裤子皆是由左右两只裤筒组成,没有裤腰,裤筒模仿上粗下细的人体比例。男式玉衣两腿间还有一个用玉琮改制而成的生殖器罩。裤筒下连接有玉质的鞋,方头平底。这样尸体就从头至脚被玉衣严密地包裹起来,不留一丝空隙。

经过统计,刘胜的玉衣全长1.88米,共使用玉片2 498片,而联结玉片所使用的金丝共重1 100克左右;窦绾的玉衣全长1.72米,也使用了2 160片玉片以及重约700克的金丝。制作如此精美奢华的玉衣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而制作玉衣所耗费的人力就更是难以计算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汉代的帝王诸侯们要花费如此大的代价,为自己准备一件美玉做成的丧衣呢?

中华民族喜爱美玉的传统源远流长,早在距今数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就大量出现了精美的玉石制品,也相应产生了使用玉器随葬的习俗。至少在两周时期,人们就已经认为玉可以保存死者的灵魂,使尸体不朽。在许多先秦时期的高等级墓葬中,都可以见到使用玉瞑目、玉塞或随葬大量玉器的现象。到了汉代,通过玉来保存尸体的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皇帝和诸侯王为代表的高等级贵族为了追求死后的不朽和永生,在延续玉器随葬习俗的同时,还造出了能够完全包裹尸体的玉衣。汉武帝时,研修黄老之术的杨王孙曾说:“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腐朽,乃得归土,就其真宅”,正体现了这种思想。而且就满城汉墓的情况来看,不但使用了金缕玉衣,墓主人还同时拥有玉棺、玉枕,玉衣内也发现了玉瞑目、玉塞以及大量玉璧。使用如此众多的玉器,其目的就是为了一个尸身不朽之梦。

但很显然,金缕玉衣并不具备保护尸体不朽的神奇力量,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它还往往加速了死者尸体的毁灭。在汉代,玉已经被皇室、贵族垄断使用,平民用玉是会受到惩罚的。于是,许多盗墓贼弃玉求金,为了得到金缕玉衣中的金线,便会将其放入火中煅烧,使金子熔化而取出,所以很多大墓中只能见到散落的玉片,却难寻玉衣的全貌,墓主人的尸体当然也随之烟消云散。即使在满城汉墓这样未被盗掘的墓葬中,金缕玉衣也没有起到任何保护作用,反而可能正是由于沉重的玉棺与玉衣塌落时产生的压力,才使刘胜夫妇不但尸体腐朽,甚至连骨骸也被压碎不存,仅依靠在玉衣内残留的部分牙齿釉质,才最终确定玉衣内确实曾经放置死者。

虽然金缕玉衣没有使人不朽的神奇功能,但是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汉代玉石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水平。使用金缕玉衣这种由美玉制成的葬具,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玉的无尽喜爱,也筑就了一个空前绝后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