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探秘[图说天下.探索发现]
17618200000029

第29章 走进神秘六安国

——六安双墩汉墓

六安国是见于史料记载的一个神秘的西汉诸侯国。汉武帝在位期间曾大力削藩,但与此同时却分封刘庆新建六安国。刘庆为何能得此厚待?六安国与著名的淮南国、衡山国之间又存在怎样的联系?随着安徽六安双墩汉墓的开启,这些千古之谜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

六地平安,永不反叛

2006年3月~2007年1月,在汉代六安国故都,即今六安市附近双墩村,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一座规模庞大、等级很高的汉代墓葬。墓中出土了一些带有“共府”、“共王府”字样的铜器。“共”在当时也通“恭”,因为刘庆对中央政府忠诚谦恭的态度,他死后受封的谥号就是“恭王”,由此可知,在双墩发现的很可能就是第一代六安王刘庆之墓。

神秘六安国停伫于西汉天朝时代,如今它势必要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跃出泛黄的史书,穿越2 000多年的历史迷雾,再次在世人面前清晰起来。

六安国所在之地,在汉初分封时属衡山国、淮南国所辖。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又分别封刘安、刘勃为淮南王与衡山王,六安国能够建立,某种程度上还要感谢此二人。

据史书记载,景帝之子刘寄是武帝最亲密的兄弟,被封为胶东王。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为了对抗削弱诸侯国的政策,淮南王刘安与新任衡山王刘赐谋反,胶东王刘寄听说此事也暗地里屯兵备战准备响应。谁知谋反的事情很快败露,淮南王与衡山王相继自杀并被剥夺封地。而刘寄虽最终并未起兵,但在对谋反案审讯的过程中,刘寄欲起兵响应的事情也暴露出来了。刘寄在罪行败露的惊恐以及对武帝的愧疚中一病不起,很快撒手西去。他知道自己所犯下的谋逆之罪是无可赦的重罪,所以死前并没有指定王位的继任者。

得知了刘寄的死讯,盛怒之下的武帝回想起了两人幼年时亲密的手足之情,终于动了恻隐之心,决定不再追究弟弟的罪行。于是,他不仅封刘寄的长子刘贤继任胶东王,而且还把刘寄最宠爱的小儿子刘庆分封在原衡山国的封地上。刘庆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惶恐,于是上表向武帝表达忠心,称自己将尽心治理封国,誓保“六地平安,永不反叛”,六安国也因此而得名。

大墓奇珍,美酒良种

刘庆墓上有馒头状的封土,墓室建筑有东、西两条墓道,为“中”字形竖穴土坑墓,全长45米,宽12米。墓室使用了代表墓主人高贵身份与帝王荣宠的“黄肠题凑”结构,共用去了900余根长约1米的去皮柏木。

题凑之外是一间用方木搭建的陪葬墓室,共分为15间,里面放有陪葬所用的铜壶、陶壶以及大量的车、马、人佣等明器,这是该墓的“外藏椁”。题凑内为内回廊,也可能有分间结构,用来放置随葬品。刘庆的棺椁摆放在墓室中部。外椁为木质,内外均髹黑漆,东端设有对开木门。内椁则为石质,内部也髹黑漆,东端设门,北壁上还绘制着云纹红彩,十分精美。椁内为套棺,外棺外髹黑漆,内髹朱漆。内棺同样髹漆,上面还绘有红色彩云纹,并饰有许多镏金铜饰件,显得更加精美华丽。

刘庆墓在唐代就已经被盗,但还是有很多珍贵的文物保存下来。墓中发现了大量的漆器、木器、铜器、玉器等,数量达500多件。特别是在棺椁内发现了精美的玉瑗、龙形玉佩、玉印章、玉圭板以及可能是玉衣残片的碎片,显示出墓主人曾经拥有的奢华。

另外,墓中出现了一些十分惊人的发现。放置于外藏室的一只铜壶中满盛清澈液体,当考古队员将这些液体倾倒出来时,一股酒香扑鼻而来,只见壶底还残存着一些米粒。原来这竟是一壶2 000多年前的米酒,真可谓是千年陈酿了。同时在墓室内还发现了许多植物的果实与种子,品种有水稻、小米、红枣、板栗、杏、李、瓜等。经过农学专家检测,各类种子的保存都比较完好,结构完整,如果进行种植,还有可能发芽,也许有一天我们就能吃到这些沉睡2 000多年的良种繁育出的“汉代美食”。六安双墩汉墓的发掘是汉代诸侯王陵研究的又一次重要发现。经调查,双墩汉墓周围还发现有其他可能同属六安国王陵的高大坟冢,它们仿佛正在召唤我们前去揭开神秘六安国的种种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