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穿越:文坛行走30年
17619400000010

第10章 阎氏故居(2)

一部分,是原先的前院。在“文革”以前,这里曾经是省文联办公室和编辑部所在地。后来,成了机关职工宿舍。韩石山、张石山、王中干、燕治国、陈玉川、杨潞生、赵瑜、禹效元还有张锐锋、阴志和、阎姗姗等人都在这里居住过。再后来,颇具特色的古建筑被彻底拆除,盖了宿舍楼。

前院,原本是一个两进的院落。外院是砖砌拱券大门,外院和内院之间所谓二门则是中国古典式的门楼。飞檐门柱,筒瓦花脊。二门以里,却又是分作东西两个院落。东边,是主院;西边,是偏院。

主院以及偏院,雕梁画栋,高大宏敞。偏院后部,特别耸起一栋二层小楼,有如山西一些著名大院的卫楼。

从建筑外观来看,分明中西结合,土洋并举,却又显得错落有致、过渡自然,仿佛天衣无缝。

房间里面,实木地板,木质护壁。玻璃窗格,洋式形制。窗台下面,掩藏了暖气设备。据说,这儿原先烧的是壁炉,属于德国工艺。到日本鬼子占领太原,方才改了暖气。

这整个前院,是阎锡山为其大老婆专门建造。

那么,所谓“阎氏故居”所来有自,并非空穴来风。

不过,阎氏故居还有第二部分。

从南华门东四条巷口开始,先是上面所说的前院,平房大院。紧挨大院,往里又是一处大院。这所大院,则一东一西矗立了两栋洋楼。

两栋洋楼,一般高矮,几近对称。“文革”前是前辈老作家们的写作间和休息室,每人两间的格局。“文革”后,东楼基本上做了编辑部,西楼则当成了办公室。

东西两栋楼,原来分属两家。

东边,三层洋楼,是阎锡山部下一名高级职员的住所。房间宏敞,当年就配备有吊灯电扇,堪称豪华。但与西边洋楼相比,则又有不如。

西边,连同地下室亦是三层。地下室,巨型条石建造,外墙石块对缝砌接,显得坚实美观。庭院里,不仅有花坛鱼池,还有两株梧桐护卫了门厅。门厅系整块石料雕刻精美的廊柱结构,掩映在梧桐树荫里,几分异国情调。室内,橡木板壁,进口拼花地板。处处透着典雅的豪华,富贵的庄严。

西主楼后边,还有一个后院。建了两层临街的楼房,每层都分作四个房间,室内板壁地板,一样豪华。据说,这后楼的房间,是供贴身丫头们居住的。主楼的户主身份可想而知。

原来,这儿是阎锡山的一个侄儿的公馆。这位侄儿,当年担任山西五金公司头目。财源可谓茂盛,地位应称显赫。

这里居住的户主与阎锡山属于至亲关系,那么,这儿也可与前边原先的平房大院一并连同称作“阎氏故居”。

然而,在民间的传说中,在大家未究根底人云亦云的说法里,阎氏故居却另有版本。

几乎所有人都说,或者几乎所有人都乐于相信:当年住在平房院包括楼房院的,是阎锡山的五妹子。所谓阎氏故居的主人,不是别个,应该就是这个神秘的女人。包括我省女作家蒋韵,在作品中也曾经这样介绍过她的有些微妙的心情。她更乐意相信关于五妹子的传说,乐意葆有那么一点传说的神秘和想象的朦胧。

五妹子实有其人。当年市井流传,阎锡山与这个五妹子的关系好生暧昧。在那些无稽之谈里,甚至包括阎锡山和五妹子的做爱细节。说阎老西喜欢吻接五妹子的下身云云。这就有些黄段子手抄本的味道了,不足为训,不能登临大雅之堂。但如此不堪的说法,在引车买浆者流当中口口相传,卫道士们无计可施。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霸道如土皇帝阎锡山照样无可如何。

刻写了“阎氏故居”四个字迹的大理石标牌,贴挂在如今作家协会办公院的外墙上,一任人们漠视无视或者猜测臆想,冰冷坚硬,默默无言。

3.从文联到作协

1949年太原解放,阎锡山对山西的统治宣告结束。

土皇帝阎老西的督军府,此后多年一直作为新政权的省委和省政府所在地。到上个世纪末,省委建了新的办公大楼搬走,省政府则继续待在督军府。

至于我们上面介绍的阎氏故居,一开始是太原市委占驻;到1956年之后,让给了省文联;1984年年底,文联作协分家,文联搬迁新居,这儿成了省作协单独一家的办公处所。

共产党打下江山,改朝换代,百废待兴。

各级政府机构在哪儿办公?除了利用旧政权的办公场所,就是占用若干私家大院。我说的私家大院,户主或战死或逃亡,或者做了俘虏,大院房产作为官僚资本,被我们理所当然予以剥夺。

新政权还要办教育,搞全民教育,“无人不入校”,许多校舍哪里来?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读书认字的我们这一茬人,当是记忆犹新。不仅乡下,包括城里,不仅小学,包括中学大学,多数都占据了大大小小的寺观庙宇。

——我在老家红崖底读初小,校舍在药王庙;后来出村读高小,那高级小学是在神泉村的阎王殿。考取了本乡苌池中学,那中学设在关帝庙。1960年饿死人,转学到太原三中来念书,著名的三中占驻的则是火神庙。

却说太原市委占驻阎氏故居,从1949年到1956年。在此之前,山西省已经组建了文联作协之类群团机构,省文联设在南华门附近的精营东边街。占驻的也是阎锡山部下一位高官的私宅房产,只是没有阎氏故居如此宽敞。

到1956年,马烽、西戎、孙谦、胡正等著名作家纷纷回到山西。本来,他们就是山西地面成长起来的作家,只是新中国成立前夕随了部队和所属单位离开了家乡。马烽进了北京,孙谦到了东北,西戎与胡正则奔赴大西南,所谓文联五战友“西李马胡孙”,只有李束为留在山西,并且着手组建文联。

几位大牌作家回到山西,成为后来名闻遐迩的“山药蛋派”的创始中坚。而在当时,首先面临的问题之一是要找办公的地方。听说市委已经建成新的办公大楼,文联几位便有心占用市委旧地。市委要搬迁,空出的地方会有多少下属单位希望进入啊!哪里就能随便给了省里的文化部门呢?好在我们的几位老师当年名头已经相当响亮,好在市委书记喜好文学,恰又好在市里还有一件事情希望得到省文联的支持,事情于是出现转机。

什么事情?原来,当时还没有市文联。市委书记希望几位作家能够帮忙组建并且代管市文联,如此他也好名正言顺考虑协调省文联的要求。

负责前往协商的李束为、胡正等人一听,这还不容易吗?

结果,李束为兼任了最早的市文联主席,三十刚刚出头的省文联秘书长胡正兼任了副主席。

于是,谈判协商一切顺利,如愿以偿。

从此,省文联、省作协一举进驻阎氏故居。

所谓山西文坛,至少可以讲山西文坛的核心机构,从此坐镇南华门东四条。省作协在此驻扎半个世纪,山西文坛辉煌了半个世纪。

半个世纪的时光眨眼而过。

阎氏故居同样经历了拆迁改建等诸多变故,唯有两栋洋楼依然挺立,底层的巨型条石依然坚固非常。据过来人叙述,院里两株梧桐好像长大了那么一轮,又仿佛没有什么变化。

岩石与树木,和我们一道,见证了这儿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许多事情。有文坛掌故,也有名人逸事。

文坛掌故和名人逸事,不乏史料价值,至少非常有趣好玩。

有笔者张石山其人,不甘听任许多趣闻逸事随时光湮灭,愿意依照耳闻目见凭借记忆书写下来。说是心血来潮,也像;说是久蓄于心,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