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禁忌风俗
17621400000023

第23章 行旅:祖道保平安

门有门神,路有路神。路神又称道神、行神、祖。其神为谁,说法不一。一说名修;一说为嫘祖。此二说并有异议。《史记·五宗世家》[索引]云:“祖者,行神。行而祭之,故曰祖也。《风俗通》云,共工氏之子,曰修,好远游,故祀为祖神。又崔诰云,黄帝之子嫘祖,好远游而死于道,因以为行神。亦不知其何据。盖见其谓之祖,因以为嫘祖,非也。据《帝系》及《本纪》皆言嫘祖黄帝纪,无为行神之由也。”

路神为谁,虽无定论,却不妨碍人们对路神的敬祀。《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其中都有行祀一项。可见古时适士以上至诸侯、王,皆有行道之祭。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以求日常生活安然无恙,并未从礼法制度上作祭行之礼的规定。然而民间实际上也并不敢因此而怠慢了路神。晋嵇含《祖道赋序》云,“祖之在于俗尚矣。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成用”,可见祭祀路神的习尚是通行于上下民众之中的。这种祀行的目的,不外乎是要取悦于神,使之不为邪祟,令人旅途平安,化险为夷。因而无论陆路、水路,生前、死后,都有这方面的祈祷祭祀。《吴越春秋》有群臣送越王,临水祖道的描述;晋人潘岳亦有“启殡今夕,祖行明朝”的诔文。民间祭祀路神时,禁忌获罪受刑者及凶服(丧服)者参加,恐会因此而冒犯了路神。

中国人素来有谨慎远行的惯习。孔老夫子一句“父母在,不远游”的规劝便限制了大多数人的远足奢望。民间又有出门占向的俗信。谚云:“老不上北,少不上南”“老不入川,少不游广”“老勿走新疆,少匆走苏杭”,等等都是出远门的禁忌。

出门不但忌方向,还忌时间,必择吉日而后行。据《无何集》云:“《阴阳书》言,鹤神日游,五日正东,六日正南;五日正南,六日西南。西北仿此。元旦出行,忌向此方……或曰,鹤为噩字之讹。”所以,俗以为有噩神在四方云游,出行时要避忌之,尤其元旦日出行,忌之更甚。山东一带,俗忌正月初五出行,又忌黑道日出行,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都不能出远门。河南虞城一带说“要出走,三六九,要回家,二五八”。安徽萧县一带有“三六九,向东走,二四七,向正西”的说法,把时间方向都作了规定。民间流行最广的出行禁忌俗谚是“七不出门,八不回家”。即初七、十七、二十七禁忌出行;初八、十八、二十八禁忌回家。理由不详。或者“七出”谐音“妻出”;“八归”谐音“扒灰”,因而避忌之?如果是去看望病人,河南林县一带忌讳在初五、十四、二十三出门。山东则忌讳下午出门去看望病人,据说下午属阴,恐使病人的病情加重。民间还有一种“杨公忌”,亦是专门避忌出行的日子。据《无何集》云:“世俗多畏杨公忌,谓不宜出行,皆未悉其原委,故为所惑耳。今按其说,乃是‘室火猪日’。其术元旦起角宿,依二十八宿顺数,值室即为杨公忌。”按这样排列下来,杨公忌应当为,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这些日子都是禁忌出门离家的。杨公何许人也,已难详考。有人说是宋代的术士杨救贫,是他推算出了这些忌日。旧时还有出行忌月的。俗谚云:“六、腊月出门,神仙也遭难。”这些禁忌果真拘泥起来,那可要“裹足不前”“寸步难行”了。

出远门时,要做好各种准备。俗话说,“在家不敬月,出门招风雪”,所以出门前要敬路神、天神、日月神,祈祷神灵的护佑。出门前禁忌与家人争吵。否则,出远门心不安宁。民间出行前常有一种占卜行旅吉凶的心理,如果吃饭时噎住了,或者折断了筷子,打碎了碗等等,便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一般会中止外出。

行旅途中,要舍得花钱,忌讳吝啬,俗称“穷家富路”。旅途劳累,不比在家,“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如果不舍得花钱,损伤了身体,就不划算了。出门要防贼,忌讳财帛外露,要“财不露白,货不离身”。出行,最好白天赶路,忌走夜道。“爱走黑路,总要撞鬼”,不受鬼祟的惊吓,就受强贼的掠夺,总归是不安全的。万一非走夜路不可时,听见有人叫喊,切忌轻易应声。如果找不见人,就是有妖怪在作祟了。可连吐三口唾沫禳之。行路时,还忌讳遇上殡葬的。俗以为不吉利。可将衣帽脱下,扑打数次,以为破解,谓之“散晦气”。不过江湖艺人不忌讳遇见出殡的,说是好事儿,见着棺材为遇财(材),棺材里边抬的有死人更好,谓之“财(材)不空”。跑生意的人行道忌讳碰见兔子,说见了兔子住不下脚,还得跑,主生意无成。普米族忌讳途中遇上背空筐者,以为不祥。若遇见挑水、担柴者则以为吉祥。大约是怕受到“空无一物”的影响,而希冀着“劳有所获”吧。

在出行途中还要待人格外有礼貌,这样不会吃亏的。如果愣头愣脑的,不懂礼节,出门在外是要受苦的。问路时,要先施礼,后问话;尊称对方,语气谦恭,忌讳说话粗声大气,指手画脚;遇尊长,应施礼让路;遇年龄相仿者,应先打招呼,礼让先行。如途中行人很多,生人不必拘礼,熟人应打招呼,忌讳视而不见,恐疑为高傲自大,目中无人。农村尤忌之。“吃饭了吗?”“忙着哪!”“回来啦?”不在乎说的是什么,重要的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