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哈佛大学第一堂心理课
17624500000048

第48章 法西斯惨剧为什么会上演

世界上最可怕的暴行有:(1)遵从他人;(2)服从权威;(3)种族主义。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塞利格曼

1960年,负责德国屠杀犹太人行动、被称为“死刑执行者”的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并被判处死刑。在审判中艾希曼为自己辩护道:“我只是服从了命令而已。”艾希曼的证词引起了一位名叫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心理学家的注意,他迫切地想弄清楚一个问题:那些成百上千的法西斯刽子手们是本性如此呢,还是仅仅为了服从命令?为此,米尔格拉姆设计了经典的服从实验。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1961年,耶鲁大学的米尔格拉姆进行了这次著名的实验。他以每小时4美元的报酬找来了40名实验参与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他们在实验中将担任教师的角色,共同进行实验的还有一位学习者(由研究者假扮)和一名身穿白大褂的研究者。

担当权威角色的研究者告诉这40名实验对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学习效果与惩罚的关系。在实验中,学习者会被提供一则学习材料,而实验对象会担任教师的角色,负责提问和惩罚,如果学习者答错了,实验对象会给他一点惩罚。这个所谓的惩罚就是电击,实验对象要按下电击仪器上的控制按钮,第一个按钮写着15伏,意思是惩罚是给予学习者15伏电击。控制按钮以15伏递增,如果第二个问题答错了,就给他通30伏电以作惩罚。以此类推,最高电压是450伏。在电击仪器的不同按钮处还标示着电压的危险程度,150伏对应着强烈,225伏对应着剧烈,300伏对应着非常剧烈,375伏对应着严重危险,450伏对应着×××。

当然,学习者是由研究者假扮的,并不会真的受到电击,但他会根据电压的不同给出不同程度的反应。而这种反应会及时反馈到实验参与者耳朵中。当惩罚达到75伏时,学习者会发出哼哼声;120伏时,学习者会抱怨电击太疼了;150伏时,他会拒绝继续实验;270伏时,学习者剧烈地尖叫,并坚持要出去;在330伏时,学习者不再发出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实验参与者拒绝施加电击,其他研究者会不断地鼓励他:请继续下去,没有事情的;你必须继续下去;实验要求您继续下去;您没有其他选择,必须继续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坚持到什么时候呢?米尔格拉姆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不少人,大多数人表示到135伏时他们就会停止实验,没有一个人表示会进行到300伏处。

而实际的实验结果出人意料。40名实验参与者中有26名一直将电压加到了450伏。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霍兰德提出,也许这些实验参与者都不是傻子,他们早就察觉了学习者其实是个演员,没有真正地受到电击,所以他们才会一直把实验进行下去。

为了验证这一说法,心理学家谢尔丹和金在1972年进行了另一组实验。这次受电击的对象不再是演员,而是一条可爱的小狗。小狗不会表演,每一次电击都是实实在在的痛苦,小狗每受到一次电击就痛苦地跳起来并惨叫!在接受测试的男性对象中,有50%完成了整个实验,按下了每一个梯度的电击按钮,一直到最高强度的电击。而女性对象的测试结果更是让人惊讶:100%的女性完成了实验。

津巴多的经典监狱实验

受到米尔格拉姆实验的启发,津巴多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另一项经典的监狱实验。

他通过当地报纸征集志愿者参与为期两周的监狱生活实验,报酬是每天15美元。结果有70名应征者被招到斯坦福大学参加面试,这70名应征者全部都是美国大学生。在接受一系列的心理测试之后,有24名被认为非常健康、正常的人被津巴多选中。

接着,津巴多从这24个人中间随机抽出一半让他们饰演监狱的看守,另一半人饰演囚犯。有趣的是,在随后进行的访谈中,大多数志愿者们都表示他们更想饰演囚犯,因为希望可以从扮演囚犯的经历中学到一些东西。随后“囚犯”们被告知,他们可能会被剥夺公民权利,并且只能得到最低限度的饮食和医学上的照顾。而“看守”们被告知,所作所为尽可能贴近真实,但不能依靠暴力来维持监狱秩序。那些将饰演囚犯的人收到通知,要在某个周日在家里等。在那一天,令他们感到吃惊的是,他们居然被真的警察“逮捕”了,随后被带到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地下室的模拟监狱。

实验开始的第一天,除了双方都比较兴奋,一切都很平静,大家相安无事。第二天,“囚犯”们就开始不满了,暴动随之产生,他们撕掉囚服上的编号、拒绝服从命令、并取笑“看守”。津巴多要求“看守”们采取措施控制住局面,他们照着做了。采取的措施包括强迫“囚犯”做俯卧撑,脱光他们的衣服,拿走饭菜、枕头、毯子和床,让他们徒手清洗马桶,关禁闭等。第三天,情况就更加糟糕了,不少“囚犯”表示要退出实验,但却被拒绝了。随后,“看守”们更加无所顾忌,虐待不断升级,甚至有“看守”强迫两名“囚犯”模仿动物交配。最后局面完全失控,“囚犯”们纷纷心理崩溃,导致实验只持续了六日便被迫终止了。

多么惊人的实验!不到一周的时间,这个实验便让这些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毫无犯罪前科、具有大学文化知识的年轻人变成了冷酷无情的看守警察。

这个实验不但震惊了心理学界,更是在很大范围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流传到今天。无数的人从中窥探到人性的另一个侧面,让我们不得不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也正是因为这个实验及与之类似的一些实验,人们开始重视科学的伦理性,并认为这样不顾志愿者身心健康进行的实验是有违人类道德的,从而后世不再出现类似争议性极大的案例。

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曾是上帝宠爱的天使,但因反对上帝要求他尊重亚当而离开天界,最后堕落成为魔鬼撒旦。路西法效应被用来解释这种由好人转变为魔鬼的现象。历史上有不少案例支持了路西法效应的存在。

对此,心理学家们是这样解释的:情境压力战胜了善良。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当中,充当着一定的社会角色,我们的行为必须符合这种角色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例如警察意味着惩治罪犯,医生意味着救死扶伤。如果违背了这种行为规范和准则,我们就会感到极大的压力,并体验到不适感和内疚感。米尔格拉姆对此进行了一个小实验,他让他的学生们去纽约的地铁上要求人们让座,不管理由是多么的牵强,如“我要赶着吃饭,请您让个座”等,结果仍然有56%的纽约人让了座。

在上面的两个实验当中,从人们决定充当实验参与者起,他们就担任起了实验参与者的角色,而这种角色意味着对研究者的绝对服从。对他人不人道的虐待会给他们带来良心上的谴责,对权威的不服从又会给他们压力,当后者的力量大于前者时,路西法效应便产生了。

心理学家们还指出,起初,对于无辜者的惩罚会给我们带来谴责,但迫于权威我们不得不服从命令。接着,为了使我们内心能够平衡,使我们的行为合理化,我们的态度会随之改变。我们开始真的相信这些受害者是罪有应得,越来越歧视他们。这种态度上的转变使得虐待的行为愈演愈烈。这也就解释了法西斯大屠杀这样的惨剧发生的原因。正如社会心理学家欧文·斯托布所说的那样:“不公平带来批评,批评产生轻视,轻视引发残暴,而残暴被认为合理时就成了兽行,接着便是大规模的杀戮。人们形成的态度紧随着行为,又为行为辩护。所有种族大屠杀的规律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