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读懂蔡元培
17628900000002

第2章 蔡元培的言论政治(2)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如人身然,官体之有左右也,呼吸之有出入也,骨肉之有刚柔也,若相反而实相成。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诚”字之义,不但不欺人而已,亦必不可为他人所欺。盖受人之欺而不自知,转以此说复诏他人,其害与欺人者等也。

《科学之修养》

勇敢之意义,固不仅限于为国捐躯、慷慨赴义之上。凡作一事,能排除万难而达其目的者,皆可谓之勇。科学之事,困难最多。如古来科学家往往因试验科学致丧其性命,如南北极及海底探险之类。又如新发明之学理,有与旧传之说不相容者,往往遭社会之迫害,如哥白尼、伽利略之惨祸。可见研究学问,亦非有勇敢性质不可:而勇敢性质,即可于科学养成之。大抵勇敢性有二:其一发明新理之时,排去种种之困难阻碍;其二,既发明之后,敢于持论,不惧世俗之非笑。凡此二端,均由科学所养成。

《科学之修养》

我国旧社会依赖之风最盛。如乞丐,固人人所贱视矣。然而纨绔子弟也,官亲也,帮闲之清客也,各官署之冗员也,凡无所事事而倚人以生活者,何一非乞丐之流亚乎?

《华工学校讲义》

法之拉马尔克,英之达尔文,发明世界进化之理。达氏虽有自然淘汰优胜劣败之说,然亦就生物界之现象而假定之,初未尝用以推断一切之事物。自尼采以此义为世界进化之唯一条件,而悬为道德之标准,于是竞强汰弱之义大行,而产出德国之军国主义。

《致〈新青年〉记者函》

一个民族或国家要在世界上立得住脚——而且要光荣地立住——是要以学术为基础的。……学术昌明的国家,没有不强盛的;反之,学术幼稚和知识蒙昧的民族,没有不贫弱的。……试问在现代的学术界,我们中国人对于人类幸福有贡献的究竟有几个人呢?

《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

天下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若说今天这样,便可永远这样,这是大误。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通常学校的教习,每说我要学生圆就圆,要学生方就方,这便大误。最好使学生自学,教者不宜硬以自己的意思压到学生身上。不过看各人的个性,去帮助他们作业罢了。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大学以思想自由为原则。在中古时代,大学教科受教会干涉,教员不得以违禁书籍授学生。近代思想自由之公例,既被公认,能完全实现之者,厥惟大学。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掣。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大学自然为教授、学生而设,然演进既深,已成为教员与学生共同研究之机关。所以一种讲义,听者或数百人以致千余人;而别一种讲义,听者或仅数人。在学术上之价值,初不以是为轩轾也。如讲座及研究所之设备,既已成立,虽则无一学生,而教员自行研究,以其所得,贡献于世界,不必以学生之有无为作辍也。

《大学教育》

吾国学生游学他国者,不患其科学程度之不若人,患其模仿太过而消亡其特性。

《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演说词》

学问之成立在信,而学问之进步则在疑。非善疑者,不能得真信也。读古人之书,闻师友之言,必内按诸心,求其所以然之故。或不所得,则辗转推求,必逮心知其意,毫无疑义而后已,是之谓真知识。若乃人云亦云,而无独得之见解,则虽博闻多识,犹书箧耳,无所谓知识也。至若预存成见,凡他人之说,不求其所以然,而一切与之反对,则又怀疑之过,殆不知学问为何物者。盖疑义者,学问之作用,非学问之目的也。

《中学修身教科书》

哲学自疑入,而宗教自信入。哲学主进化,而宗教主保守。哲学主自动,而宗教主受动。哲学上的信仰,是研究的结果,而又永留有批评的机会;宗教上的信仰,是不许有研究与批评的态度。所以哲学与宗教是不相容的。世人或以哲学为偏于求真方面,因而疑情意方面,不能不借宗教补充;实则哲学本统有知情意三方面,自成系统,不假外求的。

《简易哲学纲要》

学问是各种有系统的知识;研究学问,是接受一种有系统的知识,而窥破他尚有不足或不确的点,专心研求,要有一种新发明或新发现,来补充他,或改正他。所以,不能接受一种有系统的知识及与有关系的知识,不能谈研究。已接受一种有系统的知识,而不尽力于新发明或新发现,也就不是研究。

《为什么要研究学问》

孔子所处的环境与二千年后的今日,很有差别;我们不能说孔子的语言,到今日还是句句有价值,也不敢说孔子的行为,到今日还是样样可以做模范。但是抽象的提出他精神生活的概略,以智、仁、勇为范围,无宗教的迷信而有音乐的陶养,这是完全可以为师法的。

《孔子之精神生活》

我们读书有两法:一是取材的读法,读了一本书,把我们所需要的材料取得了;就是著这本书的人,还著了许多别的书,可以不问;著书人的品性与行为,也或可以不问。一是尚友的读法,读了一个人的著作,觉得是他人格的表现,受了很深刻的影响,非把他完全的人格认识了,不能满意;于是不能不考究他的生平了,要考究著书人的生平。凭他人所作的传记或年谱,不及自传的确实,是无可疑的。

《卢梭〈忏悔录〉序》

第四节 以美育代宗教

美学观念者,基本于快与不快之感,与科学之属于知见,道德之发于意志者,相为对待。科学在乎探究,故论理学之判断,所以别真伪;道德在乎执行,故伦理学之判断,所以别善恶;美感在乎赏鉴,故美学之判断,所以别美丑,是吾人意识发展之各方面也。

《哲学大纲》

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西人之画,与建筑、雕刻为缘,而佐以科学之观察,哲学之思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西人之画,以技能及意蕴胜,善画者或兼建筑、图画二术。而图画之发达,常与科学及哲学相随焉。

《华工学校讲义》

说者谓救济道德,莫如提创宗教。

《教育界之恐慌及救济方法》

科学与美术有不同的特点:科学是用概念的,美术是用直观的。

《美术与科学的关系》

美术所以为高尚的消遣,就是能提起创造精神。从前功利论,以为人必先知有相当权利,而后肯尽义务;近来学者,多不以为然。罗素佩服老子“为而不有”一语,他的学说,重在减少占有的冲动,扩展创造的冲动,就是与功利论相反的。但这种减少与扩展的主义,可用科学证明。这种习惯,只有美术能养成他。因为美术一方面有超脱利害的性质,一方面有发展个性的自由,所以沉浸其中,能把占有的冲动逐渐减少,创造的冲动逐渐扩展。美术的效果,岂不很大么?

《在爱丁堡中国学生会即学术研究会演说词》

一民族之文化,一面在知识之发展,一面则赖其品性优良。向来称优良之品性为道德。道德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是因各地方时期的不同而定的。不过其中有一抽象的原则,是不可不注意的,此原则即为“爱人如己”。

《复兴民族与学生》

我向来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而引者或改美育为美术,误也。我所以不用美术而用美育者,一因范围不同。欧洲人所设之美术学校,往往只有建筑、雕刻、图画等科,并音乐、文学,亦未列入。而所谓美育,则自上列五种外,美术馆的设置,剧场与影戏院的管理,园林的点缀,公墓的经营,市乡的布置,个人的谈话与容止,社会的组织与演进,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在所包,而自然之美尤供利用,都不是美术二字所能包举的。二因作用不同,凡年龄的长幼,习惯的差别,受教育程度的深浅,都令人审美观念互不相同。

《以美育代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