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读懂蔡元培
17628900000003

第3章 蔡元培的行(1)

蔡元培从小性格沉静,尤其喜欢看书,一旦沉入书中,什么事都影响不了他。一次他在楼上房间看书,突然家人大叫起来,原来家中某处起火了,且火光越来越大,渐有蔓延之势。家人都慌乱起来。他的哥哥想起蔡元培还在楼上看书,就急忙上来叫道:“起火了,快下楼!”谁知蔡元培依然翻着书说:“知道了。”哥哥见他沉迷于书中,镇定自若,只得转身下楼和家人加紧灭火。待火灭下去,哥哥上楼,见蔡元培举起书高兴地说:“我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写得太好了!”

蔡元培的母亲患上了重病,久未治愈。蔡元培想起当年祖母病重,七祖父割臂肉入药,祖母的病竟然好了,于是他也悄悄割下一块臂肉放进药里,给母亲服下。因手臂受伤,不能使劲,被他的哥哥发现,在哥哥的追问下,蔡元培只得承认自己割肉救母的事情。母亲听说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蔡元培与第一任妻子王昭的婚姻,属于母亲包办的旧式婚姻,二人开始谈不上有丝毫感情。蔡元培有大男子主义思想,要求王昭无条件服从他,因而二人经常吵架。后来,蔡元培接受了西方男女平等的思想,决定调整与妻子的关系。于是,他以男女平等为出发点,写出了《夫妻公约》,二人从此开始相互了解和理解,过起了幸福的生活。

虽然蔡元培读书遵循传统的学以致仕的路径,但他的读书范围非常广,完全逾出了四书五经这类用于考试的读物。随着年龄的增加,他凭兴趣读书的趋向更加明显,就是所写的八股文也和别人不一样,被人称之为“怪八股”。没想到,就是这样的“怪八股”竟然让他中了举人。

在成为贡士后,蔡元培回到家乡,应邀到上虞县编修县志。他对传统的县志编法大加创新,使得新的县志与以往的有很多不同,这引起了一起编修县志的同事的嘲笑。于是蔡元培特意撰文说明自己如此编修的理由,不料同事们依然墨守成规,不认同他的创新,蔡元培于是辞职而去。

蔡元培虽然没将科举致仕当作读书的首要目的,但他的科考之路却是一片坦途。他17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22岁中贡士,24岁考为进士,26岁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短短几年间,年纪轻轻的蔡元培就达到了科举时代一个读书人所能到达的最高峰,真是令时人羡慕。

甲午战争战败后,举国深感改革之急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得到了皇帝和时人的认可与推崇,一时成了朝野显赫的人物,不少人都以能结识他们为荣。蔡元培对维新派的主张也非常赞赏,在维新派中,他尤其佩服谭嗣同。对身处翰林院的他来说,要结交维新派人物乃是极为容易的事,但他没有主动去结交,因为这样很可能被人们认为是趋炎附势。

维新派里少数人士因为一时受到皇帝重用而得意忘形,说起以慈禧为首的一批守旧人士,满脸不屑,甚而不顾身份地肆意毒骂。蔡元培很不喜欢这样的人,他认为不论做什么,都不能采取这样有失做人准则的方式。

1898年9月21日,维新变法运动被慈禧扑灭。蔡元培对腐败不堪的清廷失去希望,10月,乃果决放弃高官厚禄,离开了士人所欣羡的翰林院,离开了京城,回到家乡,从此开启了他投身教育事业的征程。

蔡元培主持绍兴府学堂时,师生逐渐分化为新旧两派,常发生争辩,每在午餐和晚餐时最为集中。学堂餐厅放多张方桌,每桌教员一位、学生六位,凡不与学生同桌的教员同坐中间圆桌,随意争论。师生多数持新派主张,旧派势单力薄。校董也是旧派人物,他婉劝蔡元培对旧派采支持态度。此时的蔡元培倾心新学,对新派知识分子非常欣赏,而今见校董出面如此劝告,他实在不愿违心,乃愤而辞职。

任教于上海南洋公学期间的蔡元培,倡导学子要多学外语,并以身作则,拜马相伯为师学习拉丁语。因为他的左脚动过手术,走路不是很方便,所以,为避免迟到,他每天很早就出发。有时天不亮就到了马相伯的楼下,他在外叫道:“老师!老师!”马相伯从梦中醒来,推窗一看是蔡元培,就说:“太早了,你八点钟再来吧!”于是,蔡元培立刻转身离开,再次来到时,刚好是八点。他对此往返没有一点怨言。马相伯对蔡元培如此认真诚恳的态度十分感动。

第一任妻子王昭1900年去世后,作为名人的蔡元培经常面对各方人士的上门提亲。他不胜其烦,于是郑重写下自己的结婚条件,张贴于门口的墙上:第一必须是没有缠足的女性;第二必须是识字的女性;第三男子不得取妾;第四如果夫妻感情不和,可以离婚;第五,如果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这些内容很快流传开来,这在女子无才便是德,嫁夫后就从一而终的当时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从此,再也没人上门提亲了。

1902年,蔡元培与黄仲玉举行婚礼。他一改传统婚礼习俗,将婚礼办成了一场关于“妇女解放”的演说会。参加婚礼的人各执己见,有的支持男女平等,但觉得男女难以平等,并举例说:如果夫人的学识超过蔡先生,那么蔡先生应对夫人执弟子礼;而反之,夫人则该对蔡先生执弟子礼。这样一来,男女怎能平等?蔡元培最后做了总结发言:就学识来讲,人人都有高下之分,但是就人格来说,男女依然是平等的。众人纷纷赞同,婚礼也在热烈的辩论中结束了。

上海南洋公学“墨水瓶事件”后,因为校方的蛮横,学生集体退学,蔡元培也愤而辞职。但是退学的学生面临失学的危险。蔡元培和几位朋友费尽心力到处筹集款项,为这些失学的学生筹办一所学校,但筹款的进展十分艰难。就在蔡元培他们都要绝望的关头,南京的一位友人来电说愿意提供一笔款项,但必须由蔡元培到南京亲取。就在蔡元培登船前往时,夫人赶到码头说孩子病得厉害,恐怕是不行了,蔡元培五内俱焚……他最终含着眼泪登船去了南京,取到款项即刻赶回上海,可是儿子已经死了。当他进屋看见儿子的遗容时,一头栽倒在地。

1904年,慈禧太后大张旗鼓地办起了奢靡的生日礼。蔡元培对此很是愤懑,这位翰林有感于清廷面对列强屡屡失地的现状,写了一篇文章叫作《万寿无疆》,讽刺清廷“每逢万寿,必定丧失土地”。

袁世凯登基之后,身为民国教育部部长的蔡元培递上了辞呈。袁世凯说:“我代表全中国四万万人挽留你。”蔡元培立刻回答:“元培亦对四万万人之代表而辞职。”并在袁世凯的笑容还僵在脸上的时候,起身而去。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前往北大就任校长,学校全体员工都列在校门口迎接。因为历来北大的校长都被当作官员对待,所以员工们也都以逢官员就拜的礼仪迎接蔡元培。哪料,马车来到校门口,蔡元培见此,下得马车来,摘下礼帽,对人们鞠躬敬礼,边和颜悦色地说:“谢谢诸位,大家辛苦了!”

北大的校务会议大都用英语开会,蔡元培来到后改为中文,这引起了外国教授的反对。蔡元培说:“如果我在贵国大学教课,是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你们开会时就说中国话呢?”

北大的外国教授,实际上有不少是不学无术的家伙,只是仗着有各国大使馆撑腰,久留北大不去。蔡元培决定解除这些教授的聘请合约。其中,有些国家的驻华公使因之威胁蔡元培:你连公使都敢得罪,我看你还能当几天校长!蔡元培不惧威胁,聘请了律师,在法庭上使得这些混饭吃的教授离开了北大。

蔡元培看上了陈独秀的学识,决定聘请他到北大任职。当他来到陈独秀居住的旅馆时,习惯晚睡晚起的陈独秀还没起床,于是,他就坐在旅馆门口等待,直到陈独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