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2012年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
17630600000012

第12章 2011年上海电影生产概况与制片企业发展分析(7)

尽管它们当中的有些公司具备避免题材、类型同一性的意识——比如凯弈公司已经做过的和计划要做的“悲剧爱情片”、“推理片”和“3D恐怖片”;新文化影业计划制作号称“国内首部冒险题材惊悚片”《食人草》——尽管在形式上与同类题材影片有差别,但实质上仍然是当前市场上热映的“爱情片”和“恐怖片”两大类型影片的变种。现在电影市场中的大部分惊悚恐怖片制作相对粗糙,只能靠题材的优势流行一时,但是因为制作成本小、风险低、投资回报率较大,所以制片方还是都纷纷去拍摄此类型的影片。这种投机取巧、不注重提升影片本身质量的做法,势必会将此种类型影片的市场潜力过度透支。从目前来看,“国产恐怖片”的品牌在观众心中几乎已经成了“烂片”的代名词,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票房号召力。爱情文艺片则因为题材比较自由,容易通过审查,且为年轻观众所喜欢,因此也一度成为热门片种。但从目前来看,真正能够做到票房、口碑双赢的爱情文艺片并不多见,许多爱情文艺片无视电影的艺术创作规律,剧情缺乏逻辑性和说服力,影片核心价值观要么模糊不清、要么扭曲变形,长期下去势必也会造成题材的过度透支。这个问题也是目前整个国产片市场存在的问题之一。

(三) 人才缺失,公司竞争力相对薄弱

上海民营电影公司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人才的缺乏。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这种历史悠久的专业性影视传媒院校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由此可见,专业性电影院校的缺乏是造成上海电影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一个更为重要原因则是人才流失严重。由于上海整体的电影制作环境与北京相比存在巨大差距,许多上海培养的电影人才都选择到北京去发展,这使得上海本来就稀缺的电影人才资源进一步流失。尽管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先进的电影硬件设施,但这些民营电影公司里缺乏像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张伟平这样有足够市场号召力的大导演、大制片人,难以形成有效的人才循环机制来培养和吸引电影人才。

最后,上海民营电影公司自身力量分散,之间又缺乏互动,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体。这是另一个制约上海新生民营电影公司发展的原因。力量分散的民营电影公司在获取信息、维护权利、资源整合、人才交流方面存在不足,因此,作为民营电影公司代言人的上海电影家协会,其在为民营电影公司搭建平台、促进交流、谋求发展等方面的服务功能需要进一步得到加强,以促进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实现资源共享,进而提高上海民营电影公司的整体实力。

二制作环境

目前上海的许多民营电影公司还处于小作坊阶段,尚不能承担大制作影片的业务,除了与自身发展历史较短有关外,与上海本身的制作环境也很有关系。单就硬件设施、历史经验、知名度及地理位置而言,上海有着自己的天然优势: 如上海拥有车墩影视基地,附近则有“动漫之都”杭州、横店影视基地、无锡影视城,拥有中国第一个国际A级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有几十年的历史积淀。然而近几年,电影的重心在不断向北京转移,上海虽然仍然在电视剧制作方面成绩领先,但在电影制作方面却逐渐趋于边缘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电影产业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撑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于电影产业的扶持政策,上海市政府也制定出了相关政策积极扶持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政府相关部门每年对上海电影提供一定的扶持资金,但这些资金对于电影制作来说确实是杯水车薪。对于青年电影人才,政府缺乏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不能够明确他们的切身需要;民营公司以及青年导演因起步较低较难拿到这些政府资助。许多青年电影人在上海苦苦坚持多年,最后往往会因为缺乏政府有效的关注而选择离开。

为此,上海出台了旨在加强对上海电影,尤其是青年电影的扶持力度,改善上海的电影制作环境和吸引更多电影人才的《上海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相关的专项基金。可以预见,此项政策的提出一定会在今后几年内对上海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 民营电影公司融资较为困难

中国电影业一直被认为是规模小、风险高、回报率低的行业,因此投资人在选择投资电影时往往是慎之又慎。电影的风险具有不可控性,且没有实物作抵押,电影公司从银行贷款也面临许多困难,因此电影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融资问题。一些实力雄厚的电影公司,比如华谊兄弟、博纳影业,由于在业界取得了多次的成功,出品了大量成功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口碑和信誉,融资相对容易。而上海的大多数民营电影公司刚刚起步,缺乏必要的口碑和知名度,也没有实物作抵押,在融资时往往难以取得银行的信任。

据了解,北京银行自2007年后开始向文化创意行业挺进,与华谊兄弟在内的20多家影视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并以版权质押的方式为华谊兄弟公司提供了一亿元的版权质押贷款。版权质押的方式成为了当前解决影视企业融资难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方式,其本身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这包括影视版权价值评估困难、缺乏质押风险分散机制、融资担保难等许多问题。但是,上海的民营电影公司却很难享受到这种“待遇”。据了解,北京银行的版权质押政策在上海实行时,条件变得相对苛刻,原因是上海本身的电影制作氛围不如北京浓厚,投资电影风险相对来说更高,因此北京银行在提供贷款时分外谨慎。

基于这样的现状,上海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2011年,上海银行与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签署了一项总体授信额度为10亿元的合作协议。根据该合作协议,上海银行则对文化发展基金会重点资助的推荐项目,根据金融政策和行业规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于上海民营电影公司来说,它们可借此机会每年获得两次贴息贷款。但根据电影公司反馈的情况来看,这笔贷款存在到款速度慢的问题。

此外,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民营电影公司融资难的问题,2012年上海市文广局与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在内的八家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内,共有13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资金助力“上海制造”的精品电影。这八家银行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中国南洋商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天津银行。在未来的三年内,这八家银行将针对本市影视行业的相关企业,授予行业性意向性授信额度共计130亿元人民币。《130亿银行授信助力“上海制造”精品电影》,转引自中国网: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206/14/content_14680911.htm。未来几年,这些举措能够大大改善上海电影产业的融资环境,吸引更多的电影人才来沪。

(三) 现金流周转不便

除了融资困难外,资金方面还存在着一个令民营电影公司感到棘手的问题,即现金流的周转问题。对于上海民营电影公司来说,这个问题带来的不便并不亚于融资问题。如今多数银行对每天最高提现额度都有明确的限制。但对于一部投资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影片来说,现金流的周转就成为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制片方要分多次去银行提取现金,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在有些地区比如横店,这些问题都不存在,制片方可以提前与银行谈妥,需要时可以无限制提取现金。而在上海,目前尚未有相关优惠或扶持规定出台,这也在客观上束缚了上海民营电影公司的发展。

三上海民营电影产业发展建议

上海电影的整体实力目前在国内仅次于北京,这不仅因为上海拥有上影集团这家老牌国营电影企业,还因为它拥有大大小小70余家民营电影公司。这些公司积极参与到影片的制作、发行、放映的各个环节,在实战中慢慢成长,逐渐成为上海电影产业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上海市委、市政府对这些民营电影公司寄予厚望,先后出台多项扶持政策,通过平台搭建与资金扶持各方面,支持民营电影公司的发展。

第一,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国外大片的强势来袭给上海的民营电影公司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一部分生存能力弱、缺乏专业性的民营电影公司将在这股潮流中被淘汰,使得整个上海的电影市场变得更为规范严整。面对国外大片的挤压,民营电影公司将被迫在逆境中寻找新的出路。若想继续留在竞争严酷的电影市场,唯一的出路就是绞尽脑汁制作出符合观众口味的、高质量的电影,从而在客观上促进国产片质量的发展。民营电影公司可以抓住这次机遇,积极寻求与国外电影公司的合作,汲取国外先进的电影制作和发行经验。

目前,一些民营电影公司已经开始在制片理念上向国外成功的电影公司靠拢。由于当下中国的电影制片成本越来越高,风险很大,投资回报率比较低,再加上演员片酬等因素不断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个电影行业的成本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制片方想单靠影片票房收入来盈利变得越来越困难,便不断尝试新的盈利模式。以凯羿公司为例,其回收成本的60%靠出售电影版权,剩下的40%靠票房;在利润方面,影片票房占不到一半,主要靠版权销售和影片植入广告。而其他公司也都有自己主要的盈利渠道,电影的利润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华宇公司以影片发行为主,银润传媒、克顿传媒新文化公司主要从事电视剧制作。换言之,它们虽然涉足电影制作领域,但实际上却不将电影收入作为主要的盈利渠道。众所周知,好莱坞电影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在电影票房收入之外开拓利润来源。上海的民营电影公司目前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好莱坞电影公司的成功经验。

第二,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那些刚刚成立且缺乏电影制作经验的小公司应该与有经验的电影公司寻求合作,积极建立国内外广泛的合作机制。例如,凯羿公司就先后与福建恒业公司和香港天马公司合作,分别进行影片在国内和国外的合作发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凯羿公司还注重提拔实力弱小的公司,比如他们曾积极与七贤影视文化公司合作,帮助七贤影视文化公司积累知名度。积极寻求合作是实力较小的电影公司与大的电影公司抗衡的一条必由之路。

第三,上海的民营电影公司应该注重营造上海的电影创作氛围,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比如积极走进高校,与高校形成互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跟着摄制组,实地演练。通过这些方式,营造一个热烈的电影创作氛围,以此提高上海电影的知名度,吸引外来人才。目前,上海电影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电影公司与高校电影学院尚未形成一个良好畅通的互动渠道,导致出现“学院派”和“实践派”话语断裂的现象。

第四,建议设立“预立项”制度,为项目孵化提供前期政策扶持。民营影视公司在申报重大文艺创作项目、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之前,可先提交剧本纲要。主管部门对其中确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民族精神,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高思想内涵与社会文化效益潜质的项目开展“预立项”。深度介入剧本的选题环节,组织剧本审读会,召集业界与学界共同参加,给出建设性意见,主管部门适时给予方向性引导。

第五,主流舆论宣传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对上海本土优秀电影作品的宣传力度和外宣推动。建立沪上主要媒体的宣传协调机制,为民营电影公司提供媒体相关版面、公益广告时段等多种方式,予以重点宣传。以政府间的各类文化交流为平台,积极宣传上海市民营电影公司和制作人,让优秀制作人成为民营电影企业的名片,成为上海电影产业的名片。进一步加大对新人新作的鼓励扶持机制。借助上海国际电影节、电视节等交流平台,推动上海民营电影进入海外营销体系。

第六,以上海各类高校影视教育资源为依托,培育新型的各类电影专业人才。高校承担影视人才专业教育的任务,需要充分调研世界影视产业文化发展趋势,顺应上海对影视创意文化产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更新教学实践内容,为上海培养出符合时代新精神、市场新要求的本土影视文化后备人才。

上海推动影视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本土原创,鼓励本土原创,支持本土原创。上海本土民营影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好的政策,更离不开拳头产品。要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增强危机感、使命感、紧迫感;明确制订发展目标,将制作能经得住考验的精品作为首要目标,将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作为长远目标;提高规模化、集团化运作模式,取长补短,采用合资联营等方式争取市场。政府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落实相关扶持政策,保证电影人能够真切享受到优惠政策和资金补贴;规范电影市场,形成合理的投资制片机制,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合理现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和人才吸引机制,建立合适的平台,保证人才受到及时的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曾铸就了中国默片时代的辉煌,然而近年来其电影产业的发展却遥遥落后于北京,除了人才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外,还在于上海本身所蕴藏的巨大潜力没有很好地挖掘出来。上海具有深厚的电影文化底蕴,有悠久的电影制作历史,有较强的国际知名度,有丰富的故事创作素材,还有非常雄厚的民间资本,只要能够找到合理的途径将这些潜在的优势发挥出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海的民营电影产业能够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