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威尼斯电影节创办,这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际电影节。从那时起电影节就一直处于某种充满自反性矛盾的生成结构中。一方面,大银幕上的影像叙事具有跨越国界的神奇魅力,它所制造出的集体狂欢的嘉年华效果,是其他任何一种艺术手段都难以比拟的;而另一方面,国际知名的各大电影节也不断面临着“国际”、“区域”与“本土”等多元价值取向的考量,尤其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单靠“国际化”口号已经很难成为检验一家电影节是否成功的唯一标杆。各大电影节努力通过集束式的影像展映活动,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美学追求与文化风格。如同磁石的两极,在无限的趋近中营造出巨大的引力场效应,然而又不能发生任何粘合,以规避艺术创造的雷同。由此,如何在跨国界与国族性、全球化与地域性、产业诉求与艺术性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成为测试一家电影节是否达到成熟的标志。
上海国际电影节诞生于1993年。创办之初经过世界国际制片人协会的严格考查论证,被列为A类国际电影节。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在世界电影版图中的重要性,也是对上海举办大型国际电影节能力的肯定。然而,一直以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组织者都饱受各方的诟病,批评的声音大致集中在“国际性”、“A级品质”、组织流程、评委会主席人选、选片标准、明星阵容和交易市场等方面。
作为一个尚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的电影展评活动,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天遭逢的发展瓶颈,恰恰也是其他老牌国际电影节曾经遇到的“成长的烦恼”,亟待调动上海国际电影节主办方、业界、媒体和理论界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讨加以改进。
一上海国际电影节历史回顾
1993年10月,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有千余位中外宾客参加了这场盛会。电影节评选委员会在20部参赛片中评出了4项金爵奖和1项评委会特别奖,近30万观众观摩了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167部参赛参展影片和评委个人影片回顾展。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了巨大成功,时任上海电影局局长和电影节重要决策者之一的著名导演吴贻弓在闭幕式后灯光黯淡的舞台上热泪盈眶的场面,成为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个生动侧影。
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1995年10月举行,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232部影片参加了电影节的各项活动,其中参赛影片19部。在1997年的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有44个国家和地区的246部影片报名参展。第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1999年10月举行。有37个国家和地区的388部影片报名,并首次采用电子显示屏提供中英文对白字母。另外还有国际评委电影作品展和数场特别放映活动,均受到来宾的欢迎,观众高达29万人次。
根据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的要求,国际A类电影节须每年举办。从2001年开始,上海国际电影节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末举办,为期九天,以期与国际接轨。第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2001年6月举行。共有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界的人士出席,164部影片参加展映,其中有46部国产影片。电影节票房总收入为417.3万元人民币。2002年的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有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410部影片报名参加。该届电影节还实现了网上订票,预售票款占到总票房50%的份额,观众超过20万人次,取得了430多万的票房佳绩。2004年的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各项活动紧紧围绕着促进产业发展和艺术繁荣的主题,其参赛参展影片数量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共有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578部电影报名参加,其中80%以上是2003年后制作出品的。作为一项新的尝试,该届“金爵”国际电影论坛新设“亚洲新人奖”,共设置亚洲新人最佳影片奖、亚洲新人最佳导演奖两个奖项,启动30万元人民币奖励优秀的亚洲新电影创作。“亚洲新人奖”给上海国际电影节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给低成本制作的亚洲电影增加了一个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上述资料参见聂伟《国际特色市场运作专业特点——记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当代电影》2004年第4期。2005年的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共获得了超过700万元的票房,而本届电影节也恰逢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其金爵论坛也以“百年中国电影面向世界未来”为主题展开,为世界了解中国电影历史打开了一扇窗户。2006年的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报名参展影片数量高达702部,吸引观众24万人次,总票房将近800万。该届电影节的一大亮点就是打破了上海电影节史上评委会主席一直由华人担任的“惯例”,邀请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担纲,显示出上海国际电影节逐步向国际评选标准靠拢的诚意与努力。此外,上海电影节也力求弱化官方“衙门”气质,通过编辑设计、免费派送参展影片介绍手册,表明电影节主办方越来越关注影迷,努力营造电影节的亲民气氛。
2007年恰值上海国际电影节“逢十之期”,该届电影节与电视节的举办日期首次错开,以突出电影节的主体影响力。主办方明确提出“品位经典,品位生活”的主题,共吸引了895部中外影片报名,观众和展映银幕数量也创历史新高。首次推出的电影市场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中国电影项目达成意向120多个。其中中影集团达成7项,交易额近4亿元。中外电影项目创投中,38个入围项目有20个达成了合作意向。电影节“金爵论坛”力求做到“权威、多元、务实”,秉承“合作世界,关注(投资)中国,发展亚洲”的宗旨,以国际性、开放性的方式关注中国电影、亚洲电影与国际资本和机构的合作,发挥电影节的平台作用,国际电影节主席高峰论坛、电影营销论坛和电影大师班的举办都成为亮点。
2008年的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继续加快从“政府”向“市场”转型。中国电影项目创投、合拍片项目洽谈活动这两大项目已经成为上海电影节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在海内外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反响与影响,40个电影项目当中有逾30个达成了初步投资意向。但毋庸置疑,年轻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面临挑战,需要不断地在体制上和制度上进行突破与创新。如上海国际电影节特色不够清晰,缺乏专业的选片人制度。此外,由于受到国际A类电影节的身份制约,参赛影片的水准也参差不齐,难以追赶戛纳、柏林、威尼斯等电影节的“百年老店”。上海国际电影节要在亚洲各类电影节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的吸引力,必须更加凸现其专业性与特色。
及至2009年,尽管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对各行业的负面影响正逐渐显现,当年的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仍然取得圆满成功,参与人次、参赛影片等等均创历届之最,吸引了众多媒体和业内人士的关注。参加电影节报名电影1925部,创历届之最;出席开幕式的国内外电影明星300多人,红地毯仪式长达1.5小时,也刷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纪录。由电影交易市场、中国电影项目创投以及合拍片项目洽谈三个板块组成的电影市场交易火暴,短短三天之中,各展商达成交易意向的共有400多项,创下新纪录。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促进产业发展的核心,“中国电影项目创投”、“合拍片项目洽谈”洽谈场面热烈,经过403场预约洽谈会议,共有34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此外,电影节连续三年在重要国际电影节上举行品牌推介,通过在柏林、东京、釜山电影节、美国电影市场等就合拍片项目洽谈、国际影片征集、名人邀请等活动重点展开系列推广活动。而通过与柏林电影节合拍片市场、戛纳电影节短片单元、东京电影节创投单元等的强强合作,不仅吸引了国际人士对中国的关注,同时又借船出海,使中国电影真正走出去。在国内,则通过运作国家影展等衍生活动扩大电影节在观众中的影响力。
2010年的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共有来自81个国家和地区2327部影片报名金爵奖、亚洲新人奖以及国际学生短片大赛,其中长片1299部,短片928部,又一次刷新历届最高纪录。电影交易市场场面火爆,吸引了韩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北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多家电影机构,销售影片300多部,三天内有6000多人次入场参观,接待专业买家800多人,达成700多个交易意向。项目创投和合拍片洽谈吸引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219个项目,35个项目入围,包括9个中国电影创投项目和26个合拍片项目,6月14日至16日,有527位投资人、买家到现场洽谈,经过453场洽谈会议,35个项目均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上海国际电影节努力寻找中国产业与政策环境下的办节模式,通过电影论坛弥补市场功能缺失。该届电影节论坛共邀请到60多位国内外业界精英在九场论坛上发言,围绕中国电影产业大发展和3D技术等重磅话题,共同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和电影新人“指点江山”,为参会人员提供超值服务,体现出电影节对产业关注的责任与使命感。
2011年,对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来说是一个富有重要意义的年份。4月23日至28日首届“北京国际电影季”在京举办。该项活动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以国际性、专业性、创新性、开放性和高端化、市场化为定位的大型电影主题活动,旨在融汇国内国际电影资源,搭建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将成为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重点文化活动,打造东方影视之都的核心活动,每年举办一届。因地缘与政策之利,北京国际电影季有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电影交易市场,且致力于在2012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的认可与承认,跻身国际A类电影节。未来中国将会存在两家国际A类电影节,成南北呼应与竞争之势。
北京国际电影季的异军突起,促使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要认清形势,整合资源,开展错位竞争。值得自豪的是,在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共有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1519部长片、9875部短片报名;其中中外优秀影片放映吸引了30万观众;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名注册买家及5436位业界人士进场交易;中国电影项目创投、合拍片洽谈有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209个项目报名,33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100位国内外业界精英在11场论坛上发表讲话;来自世界各地近478家主流媒体2008名记者参与报道。
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近二十年间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中国电影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而且促动了中国电影人的国际化与市场化观念。更重要的是,在同其他老牌国际电影节的合作与竞争中,上海国际电影节自身的主体角色和价值定位也逐渐得到明晰。十余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国际定位与国内角色伴随着中国电影从不自觉到自觉的产业意识一起探索、发展。作为国内第一个大型电影文化交流平台,上海国际电影节为国际影片全面进入中国,为中国观众与国际影片的零距离接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SIFF创办至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形成了强大的品牌凝聚力;前后有万余名中外嘉宾来到上海,每年6月份为期九天的电影节成为上海文化生活一个重要的景观,大大提升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国际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