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民生论
17631200000017

第17章 文化民生与文化软实力(4)

在座的各位将来买家具时,判断家具的第一个标准应为建造材料。建议大家不要买胶合板材质的家具。万事万物都有呼吸,胶合板所释放的化工气体对人体极其有害。大家一定要购买实木材质的家具。例如杉木家具,不仅实惠,而且对人体健康有益。优良的木料,手感就好似抚摸小孩子的皮肤那样细腻。尔后,你可以闻一闻,质地优良的木料会有一种让人感觉很舒服的气息。第二个判断标准是设计。最后细节方面,你可以摸摸家具的边角。总而言之,这些都属于文化含量的渗透力和多元文化的创造力。

最后,我向大家推荐三本书。第一本是台湾人孙隆基所著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我个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角度来分析,会很难讲清楚。所以,孙隆基主要从儒家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个中观点,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有见地的。

第二本是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的《晚清大变局》(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袁伟时先生对近代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卓有见识的理解。我认为,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第三本书我想推荐一本拙作——《延河边的文人们》。我一直认为,如果将20世纪的中国文化比喻成一条大河,那么非常遗憾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条河流的河水已近枯竭。我们生活的城市与环境大都没有文化。文化的符号到处泛滥,而真正的文化却是鲜见。我把我的狗叫做“有文化”就是想警醒别人,不要说自己有文化,我们最多只能是“有文化的朋友”。“五四”和“延安”是形成我们今天文化现状的两个重要因素,而“延安”的影响远远大于“五四”。在座的各位,如果希望对中国文化现状和现代化进程进行研究,并形成自己独到的感受与见解,将无法回避“延安”这个问题。

今天的讲座,比较散乱,不正之处希望大家能够批评指出。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拥有一双像鹰一般的四维眼睛,从而在生活中凭此慧眼看到无数神奇的世界。谢谢!(掌声)现场互动

学生一: 朱博士,您好!我想请教您三个问题。第一,就您提到的文化民生建设和所举例子,是否可以理解为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看待和审视自然呢?第二,我想知道,您所提到的文化民生建设和现今的和谐社会建设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第三,看到“文化民生”,我就联想到“民生文化”,我想知道这两者是一样的概念吗?谢谢!(掌声)

朱鸿召: 你所提的问题很全面,几乎涵盖了我前面所讲的全部内容。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认为,现今我们对自然的态度非常不尊重。上个星期,北京的一位朋友给我发短信说: 昆明35°,华北零下15°。我当时给他回短信说: 没有行为底线的人是非常可怕的,我担心,如果现在每一个人都不从自己做起,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我们迟早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又存在于何处?其实,上帝就是以我所讲的文化功能性存在的方式而存在着的。“上帝”就是人的行为底线,真正的上帝存在于人的心里。心里有上帝,人就会思考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不该做,知道做错事会遭受到上帝的惩罚。这就是一种行为底线。有这种行为底线的人,就是一个有生命尊严的人,就会在自然中保持自己应有的行为尺度。人们不一定非得信上帝,但是一定要有文化,因为上帝就是一种文化的基石。既没有文化也没有行为底线的人就是“洪水猛兽”。我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术研究当中,不要使用这样一个名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倡导辩证唯物主义,而彻底的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异化。只有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才得以承认它的存在,相反,则一律不承认它的存在。这就是“洪水猛兽”。

一个整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很可能会变得自高自大。有机会,人们应该多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外部世界,我们才能知道人是多么渺小。人要敬畏自然,要对自然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电影《茜茜公主》中,茜茜公主和丈夫吵架了,茜茜公主跑回娘家,她父亲告诉她:“孩子,当你有忧愁烦恼的时候,到森林里来吧!你会在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片树叶上发现上帝微笑着存在。”练书法时,一个人如果能看懂一片树叶,看懂它的肌理并加以模仿,那他肯定能够把字练好,并且拥有创造性。而模仿松树和模仿柳树肯定是两种不同的风格。

哈佛大学有一个学科叫做“landscape”。一直以来我们将它翻译成“城市景观”。这是错的。“land”意为“土地”,“scape”即是“肌肤”,landscape这个专业就是研究土地的肌肤,把土地当成有生命的肌肤来研究生态。我在前面介绍的世博后滩公园,主设计师就是北京大学景观学院的俞孔坚老师。他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landscape专业,现已被聘为哈佛大学的教授。在城市规划建设的时候,我们往往只追求景观,而这个项目在设计的时候就是要把景观和土地的生态功能紧密地结合。土地是有生命的,自然也是有生命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废品”这个概念,只有工业社会才出现废品,因为工业社会打乱了自然的平衡。因此,我们要提高生活的质量,提高个人的生活品味,完善文化体制,而这重担就落在在座各位的肩膀上。各位工作以后,倘若握有权力组织一个城市的建设,一定谨记要尊重自然,保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回到现代化进程这点。正如我前面所讲,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而与我们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是城市化。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整个历史相比较,是一个惊涛拍岸的社会大变动。这个大变动表现在何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城市,以为在城市里买了一套房就变成“城里人”了。城市把原来的“熟人社会”变成了一个“陌生人社会”。以前,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有熟人关系,然而今天这种熟人关系全被打乱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全部瓦解。大家想想看,什么样的年代才能够把社会上近三分之二人的社会结构瓦解?日本侵略中国时人们大逃亡,那时候我们还能够和自己的亲戚朋友在一起,但今天我们还能够和自己的兄弟姊妹结伴买房吗?不能。所以说,现今社会对个人社会关系的瓦解超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绝不同于生活在一个“陌生人社会”。生活在“熟人社会”里,人会做善事,不至于去做极端的事。相比城市而言,在农村中我们很少发现自杀、抑郁或者抱着小狗溜达的人。

所以,刚才讲座中我提到文化民生“家园重建”的内涵,就是针对现实所说。城市化进程打乱了我们的社会结构,让所有人生活在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上海街头的小青年旁若无人肉麻地谈恋爱。为什么?因为谁也不认识谁,他们可以像在旷野树林里一样无所顾忌。还记得有一次,“蜘蛛人”攀爬金茂大厦,当时有一个卖鞋的人听说这件事之后就很不服气,背着自己的包轻易爬上了大厦,但之后按照上海的《治安处罚条例》他却遭到了拘留。上海电视台把这件事做成一档节目请我点评,我就说,今天现代化的城市对人太不友好了,激起人们对城市的态度就是征服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