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陷阱
17631900000041

第41章 角色效应:你是否真的明白自己在扮演什么角色

英国导演布鲁克有一次邀请一位观众上台读《亨利五世》的一份战亡者名单。刚开始这位观众用沙哑的嗓音来表现莎剧庄重和古雅的味道,但很快听众就觉得厌烦了。后来布鲁克要求这位观众每念一个名字就停顿一下,并想一下这位亡者过去也是活生生的一个人。这时,效果完全不同。剧场里顿时呈现出庄重肃穆的气氛。为什么会产生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呢?其实就是角色效应在起作用。在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上的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角色的扮演在电视和电影中尤为重要。一个演员之所以能成为备受大家关注与喜爱的人,就在于她在角色的塑造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就是成功地演绎了剧本中的角色。《还珠格格》中容嬷嬷的扮演者李明启老师,之所以让人又爱又恨就在于她所塑造的嬷嬷形象深入人心。而且,人们会无意识地把演员与其所扮演的角色混为一谈,认为她就是戏里的她,或戏里的她就是真实的她。剧本的要求引起演员心理或行为上的暂时改变就产生了角色效应。就像布鲁克让观众细细回想亡者的生前一样,观众通过想象就能够把自己带入另一个角色,从而惟妙惟肖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或任务。

在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中,《西游记》描写的故事最为经典,也最为脍炙人口。贯穿全书的灵魂人物孙悟空最让我们大家喜欢。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够看穿妖魔鬼怪的画皮,他的领悟能力让他得到菩提祖师的真传——七十二般变化,他的乐观向上和敢闯敢斗,使他面对困难从不面露难色。六小龄童老师把这样的孙悟空,塑造的惟妙惟肖,成为了经典的不朽神话。

在戏剧表演中,不同的演员演绎不同的角色。演员把自己从生活中剥离出来,转身投入到戏剧的生活中去,创造了另外一种不同于现实但又取材于现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每天每时每刻也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父母、子女、老师、学生、老板、下属、同事、朋友等,不同的角色要求我们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如何更好地演绎不同的角色,需要我们认真品味其中的深刻。

不同的人欣赏同样的事物,产生的角色效应是完全不同的。例如,革命家从《西游记》中看到的是造反和革命的角色,宗教家则从这本书中看到了儒道佛的交融,老人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人生,小孩看到的却是卡通,电影人看到的则是爱情。同样的作品因不同的社会角色引起的心理或行为上的差异却是巨大的。最近,经常听见周围的朋友讨论青春励志剧《奋斗》。有的人喜欢夏琳,因为夏琳独立、坚强;有的人不喜欢夏琳,因为她太有主见、太倔强;有的人不喜欢杨晓芸,因为她太现实,但也有人认为她够真诚;更多的人喜欢为了爱情不惜牺牲一切,为了抓住自己想要的爱情,不停地挣扎最后淡然放开的米莱。所以,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产生的效应是大不相同的。

在现实生活中,角色效应也有其内在的产生机制与发展机制。网络红人芙蓉姐姐,以丑女的形象、S型的夸张造型迅速火遍全国,几乎所有的论坛都在谈论她的照片和她不可思议的成名经历,传统媒体上也随处可见有关她的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不能不说芙蓉姐姐的丑女角色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位自称窜红的男子这样夸奖芙蓉姐姐:在我们不要脸的族群中,你已经出类拔萃、登峰造极。事实上,不仅是芙蓉姐姐,“丑男丑女”角色如今已经成为网络热点的一条主线,被越来越多的人追捧。

“丑男丑女”的角色扮演是角色效应中的反面极端。芙蓉姐姐爱表现的性格特征使得她必须要活在他人的注目下,否则她就丧失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与动力。芙蓉姐姐丑女的角色造型使她笑纳一切赞美,将一切批评视为“嫉妒”、“不理解”,将一切缺点想象成优点,导致了她超级自信,而超级的信心让她进行超级夸张的表演,超级夸张的表演引来了众人的瞠目结舌,她将人们所有的瞠目结舌想象成是对自己的赞美,于是更自信,表演的动力更强大。

从另一方面来讲,纵容芙蓉的角色效应愈演愈烈,正是观众自己造就了这一切。观众抑制不住地放任自己疯狂点击有关芙蓉姐姐的一切,点击的同时就是在变相地支持她的所作所为。这样的行为导致越来越多的“丑男丑女”找到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使自己的角色有了合理的定位。观众参与的集体性暗示,全社会范围的集体性狂欢是芙蓉姐姐表演型人格成长的催化剂。也就是说,观众有什么样的期待,社会中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角色。只要符合了人们欲望的要求,角色效应的延伸就已经注定。

角色,原本来源于戏剧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后来也指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专指一个人根据社会的舆论、规范和习俗,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每一个人都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同时又是多个社会角色集于一身,但在具体的交往时一般只表现出某个特性的角色。所以,如何在交往中更好地演绎表现出的角色,就成为了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