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17632400000036

第36章 “评话经典”与大众文化

近年来,由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推出的于丹、易中天等解说经典,引起了轰动效应。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等动辄发行数十万册,有的甚至达到数百万册。于丹、易中天名利双收,成为了学术明星,成为了学界富翁富婆,也使他们成为学术界舆论界争论的焦点:“学术超女”、“学术超男”成为人们批评于丹、易中天的诨名,甚至指责“于丹带着‘女人和小人’集体受虐,易中天则手握权力进行施虐”。北大、清华的十位博士甚至表示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肯定他们的则认为他们“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起了一根谁都无法企及的高标”,“功莫大焉”,拥戴于丹、易中天的粉丝也层出不穷。

究竟该如何看待于丹、易中天的解说经典?他们对于经典的解说是否有其价值?如何看待市场和大众对于他们的接受?

笔者将于丹、易中天的经典解说看作“评话经典”,以通俗生动的言语,从其感悟体会的角度解读经典作品。不注重经典作品的历史感,更看重经典作品的现实意义,在夸张俗白的言辞中突出经典的故事性、世俗性、娱乐性,将经典作品作娱乐化解读,具有了与传统评话类似的特点。

“评话经典”的出现与大众文化的流行有着一定的关联。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越来越受到青睐,以文化消费、文化娱乐为目的的快餐读物成为市场的畅销书。在读图时代,插图本读物更使人们追求阅读的轻松愉悦,插图本的口袋书一度成为青年学生热衷的时尚读物,过于深刻的沉重的书籍鲜有人问津。读者的阅读口味与趣味成为图书市场的风向标,复制时代构成了时尚类读物的拷贝现象,以文化消费市场经济左右图书市场,在追求轻松惬意休闲娱乐的阅读倾向中,许多读者远离了经典,经典的缺失一度成为时代的某种征候。

“评话经典”与大众文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快餐式读物的阅读。应运而生的经典戏说虽然满足了人们娱乐化的追求,但是对于经典的颠覆性戏说,却消解了人们对于经典的崇敬感,在戏说经典的哄笑中有着某种尴尬与无助。“评话经典”的出现一定程度弥补了经典缺失的现象,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在于丹、易中天以通俗化的语言阐释经典中,在将世俗性、娱乐性、消遣性结合在一起的讲解中,人们在长时期疏离了经典后,突然发现了经典作品中所蕴涵的魅力,突然感受到接触经典作品时的愉悦,通过他们的经典阐释,发现了经典作品与现代生活的亲和感,评话经典便成为一种为众多观众与读者接受的方式了。

无视经典的时代是一个粗糙的时代,忽视经典的时代是一个世俗的时代。无论“评话经典”中有多少不足,但是他们终究让大众关注了经典,他们终究使读者靠拢了经典。

西方现代阐释学源于对《圣经》的阐释,多少年来西方对于《圣经》的阐释著作汗牛充栋,阐释的方式各不相同,既有学院式的研究,也有牧师式的布道。经院式的研究与世俗化的讲解并行不悖,共同构成了对于《圣经》的阐释历史。如此看来,对于经典的阐释可以是多样化的,既可以是学院式的,也可以是世俗化的。对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当然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阐释方式,不必要求千篇一律。北大、清华的博士抵制反对于丹之流,是从学院派经院式的学术研究角度,于丹、易中天的“评话经典”显然并不属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的讲坛上不能够这样开设经典课程,博士们的抵制反对有他们的理由;但是于丹、易中天的“评话经典”可以登上“百家讲坛”,可以走进文化宫、大讲堂,可以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经典阐释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分层次的,同样对于《三国演义》的阐释,可以是民间戏剧、民间评话、苏州评弹的,可以是连环画、动画片、影视剧的,也可以是学术性的、经院式的。我想大多数读者对于《三国演义》的接受最初并非是缘于学术性的,却往往是从民间艺术中获得的。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向西方打开了门户,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文艺作品。在向西方学习借鉴中缩短了与世界的距离,但是我们却往往过于注重西方文化资源,而忽略甚至无视中国文化传统。在潜在与显在的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观念中,过多地接受了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某些思想,在强调个人的权益自我的价值中,往往忽略了个人的责任与社会的义务。“评话经典”以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经典为评说对象,发掘经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伦理价值,对于大众普及经典靠拢经典,有着不容置疑的意义和价值。

在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中,在大众文化不断发展中,媒体与出版市场常常以迎合大众接受心态的角度编排节目、出版读物。在一味迎合大众接受趣味中往往降格以求,使文化产品日益世俗化、低俗化甚至庸俗化。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曾经谈到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他提倡“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他强调文艺对于不断提高人民大众文化水平的重任。从某种角度说,“评话经典”担当了经典作品的普及任务,当然其中仍然蕴涵着某些提高的因素,至少让读者从快餐式的读物中解脱出来,走近经典靠拢经典。

作为“评话经典”,对于经典的解读必然不会是完美的,必定会在解读者自我的感悟中有添油加醋的东西,甚至有着望文生义、附会曲解的地方,应当在经典解读中不断予以完善。让大众靠拢经典接触经典,在“评话经典”的影响下,让大众逐渐去阅读经典原作,让经典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不断提高民族的文化水平与修养,这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