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流”与“汉流”背后的文化探究
最近,随着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在中国的热播,小说《大长今》也开始畅销。这种“联动”其实并非首次,它是一种早已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近年来,韩国的诸多文化先后进入中国:韩国影视剧达到甚高的收视率,韩国的流行歌曲有着一批追星族,韩国的服饰影响了中国服饰市场,韩国的美容化妆影响着诸多中国女性……说“韩流”在中国涌动,并不为过。
同时,韩国的“汉语热”也不断升温。据中国驻韩大使馆的资料显示,目前韩国超过30万人在学习汉语,韩国200多所大学、120多所中学已开设汉语课程。
那么,这类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利弊?如何比较分析中韩两国文化各自的特点与长短,各取所需,取长补短,促进发展?从近日在上海师大召开的“交流与互动——上海、汉城汉城,2005年已更名为首尔。——编者注都市文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可以看出,这些话题业已成为中韩两国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许多高校学者,不再只关心以书籍为载体的传统文本,同时也将目光扩展到活的文化现象,他们在许多方面的探讨富有启发性。
中国文化亟待提高影响力
一些学者指出,“韩流”是指包括韩国的流行音乐、影视文化、饮食服饰、化妆整容等在内的时尚生活方式,与足球、围棋等体育娱乐以及手机、汽车等文化产品共同构成一种社会文化潮流。它首先在中国流行,后来慢慢传入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这是全球化语境下东亚文化圈内出现的一种特异的文化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韩流”与“汉流”的相互影响并非是对等的,“汉流”并未达到“韩流”对外影响的程度,也就是说中国商品尤其是文化产品向韩国及其他国家的输出,以及与之相关产生的文化影响,都比较弱一些。
上海大学的曾军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我们剖析这个问题。他在《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海派”与“韩流”》一文中指出,“韩流”借助官方意识形态的支撑,已成为韩国的全民族意识,其充分的市场化运作及在技术层面与世界全方位的接轨也有力地保障了它的巨大成功。
“韩流”虽被塑造成在全球化时代、现代化进程中获得独立价值与尊严的“地方性知识”,但无论是其民族性还是其现代性的呈现,都无法摆脱模仿和抄袭的质疑。
二、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国文化欲扩大影响力,必须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韩两国有着上千年的交往历史,汉字、汉语典籍对韩国文化的发展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韩流”涌动则是近年来的事,从中可以看到韩国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扩张。重视发展经济的同时,尤其注重自己文化的推广,这是“韩流”成功的部分秘诀。在中韩两国一些文化问题的对比中,中国学者尤其重视如何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问题。他们指出,制定相应的文化发展战略,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是我们亟须重视的问题。
上海与汉城都是国际性大都市,都是在东西方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两个城市有不少相似之处,也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个性。对两个城市的文化展开比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韩国关东大学李奎泰的《汉城和上海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文化政策之比较》,从发展战略和文化政策方面对于两个城市作了比较。他分析了汉城和上海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进而重申两城目前在政冶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
笔者认为,上海与汉城文化内涵与外延中,也有着诸多的相似处:文化的开放性、文化的商业性、文化的多元性。上海与汉城都市文化的不同则大致表现在:历史古都汉城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现代都市上海充满着浓郁的现代文化色彩;汉城在发展儒家文化中注重民俗文化的弘扬,上海在关注西方文化中强调现代精神的汲取;政治中心的汉城呈现出大韩民族的执著与倔强,经济都市上海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宽容与机智。
与汉城相比,相对而言,上海文化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儒家文化的传承在当代上海显然不如汉城。尤其是年轻一代,在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生活方式等方面,更多的是以西方文化为标准,而较少儒家文化道德伦理的传承;在关注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的语境中,较少关注本地的民俗文化,在时尚文化的流行中却一定程度地忽略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背景介绍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10月21—23日,与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联合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交流与互动——上海、汉城都市文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在历史文化、影视文化、流行文化、都市空间、上海文化、文学中的上海与汉城等方面展开研讨,意在通过比较与研讨,梳理中韩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历程,总结文化发展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期待有利于继承与汲取优秀文化传统与经验。中国、韩国、日本、美国的学者七十余人以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为主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讨论与研究。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金善兴、教育官李元午到会祝贺会议的召开。在上海、汉城都市文化比较中,学者们从各自研究的视角展开研讨,在都市文化的历史渊源、都市文化发展的现状与策略、都市流行文化的特性与趋势、全球化语境下都市文化的发展、都市文化学的理论与特性等方面,都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尤其在“韩流”与“汉流”、上海与汉城等文化比较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