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17632400000055

第55章 上海世博会对提升城市文明、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1)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集中展示,世界博览会是不同文化的融聚交流。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落下帷幕,回眸这184天精彩纷呈的展会,我们思考上海世博会对于提升城市文明、弘扬中华文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对于我们总结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于进一步延续上海世博会的效应,对于思考提升城市文明、加强文化传承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们都说,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但另一方面却逐渐消弭了弱势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承,在越来越趋向于共性中,弱化甚至消弭了文化个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如何保持本民族的特性,如何传承与弘扬本民族的文化,这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国际性课题。

上海世博会对提升城市文明、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在世博会举办的历史上,有不少华人华侨参加或参观世博会。在1851年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上,来自中国上海的商人徐荣村曾以自己的“荣记湖丝”参展,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并获“参展商纪念奖”。英国画家亨利·塞鲁斯根据1851年伦敦世博会开幕式绘制的油画,有随帆船“耆英号”来到伦敦的中国广东人的身影,他被邀请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伦敦世博会的开幕式。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中国官方第一次委派代表、并以国家代表团身份参加。李圭以海关文牍(秘书)的身份与会,回国后于1877年写下了《环游地球新录》,介绍环游世界的情况,尤其细致地介绍了费城世博会的盛况,并记载了“装束若西人,而外罩短褂,仍近华式,举止有外洋风派”的113个中国男孩参观世博会的情况,当时的美国总统格兰特专门接见了这些中国男孩。李圭写道:“因择其年较长者,询以此会究有益否?则云:集大地之物,任人观览,增长识见。其新器善法,可仿而行之。又能联合各国交谊,益处甚大。”晚清著名思想家王韬在其《漫游随录》一书中记述了他1867年参观巴黎世博会的见闻,还提到一个广东戏班在世博会上演出的情景。近代中国外交官郭嵩焘作为出使法国的钦差大臣,亲身参与了1878年巴黎世博会,参加世博会开幕式,参观中国展览会所,会晤各国政要。随同郭嵩焘出访的官员黎庶昌亲临盛会,在《巴黎大会纪略》一文详尽描述其参观1878年巴黎世博会的观感。

在世博会发展的历史中,承办国家和承办城市大多努力突出本民族与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具有个性的文化与文明凸显国家与城市的形象。在世博会的历史上,巴黎曾经举办过多次世博会,这对于提升巴黎的城市文明弘扬法国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劳动的历史”为主题的1867年巴黎世博会,被誉为“贵族的芭蕾舞台”,呈现出法国文化的典雅豪华。开幕式以法国贵族传统的形式举行,象征法兰西荣誉的鹰旗高高飘扬,身穿双排铜扣华丽盛装和马裤马靴的骑士威严整齐,装束考究的各国君主莅临,6万名全副武装的法国士兵盛大阅兵式,上千人的军乐团分列式的演奏等,都使此届世博会充满着巴黎文化高贵典雅的色彩。

以“文化和教育”为主题的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园区选在风光秀丽的多瑙河边,世博会的工程规划由凯利·哈森那根据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设计。最具特色的是由斯各特·罗素设计的工业宫中央圆顶大厅罗托纳达,这个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建筑,顶高83米,径约110米,比罗马的圣·皮耶尔大教堂的48米圆顶和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37米圆顶更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圆顶大厅建筑。世博会为维也纳城市设计了专题展览,以多种多样的形式,阐释在城堡、宫殿、街道、广场和著名建筑物中的历史故事。每天的露天音乐会,由约翰·施特劳斯指挥管弦乐队,演奏不同的圆舞曲和圣歌,他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创作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在此届世博会上得以流行。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极大地提升了世界名城维也纳的城市形象。

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具有浓郁的好莱坞色彩。世博会园区的设计恢弘气派,入口处在金门峡海口,游客入园须先乘船,经过麦利那大园、亚拉梅热带大花园、游戏场、宝石塔、多宝宫,再穿过90英尺的凯旋门,最后到达陈列馆。园区的设计与装饰明显具有美国好莱坞文化的气息。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以“科学、文明和人性”为主题,主办者设计了一个具有比利时传统风格的园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场地内有3条街道、6个广场、150座房子,有50个有歌舞助兴的餐馆、5个剧院、3个池塘和7个花园。园区内还集中复制了全国各省的主要纪念碑标志物,强调了国家特色,“老比利时”城区重现19世纪末比利时的面貌。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原子球,由工程师沃特金(A.Waterkein)设计,由9个巨大内空的金属球体组成,每个圆球代表一个原子。当时比利时是欧洲共同体的发起国之一,布鲁塞尔被称为“西欧的首都”。当时的欧共体拥有9个成员国,比利时国内也划分为9个省,原子球象征着比利时国家和西欧各国团结、联合;原子球也蕴涵着人类如何和平地利用原子能、如何解决科学技术与人道主义的问题。

1970年大阪世博会是亚洲第一次举办世博会,其主题为“人类的进步和协调”。日本国家馆的主题为“日本与日本人——过去、现在和未来”,设计源自日本国花樱花的5个花瓣,直接将世博会会标图形建筑物化。它由5个直径为58米、高28米的鼓状结构建筑物组成,并围绕一个80米高的花蕊塔柱。日本国家馆展示了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日本文化,展品中有排水量为30万吨的油船、放大50万倍的射电望远镜、抗震摩天大楼结构实物模型及速度可达到每小时500公里的磁悬浮列车模型。大阪世博会标志性建筑为太阳塔,其造型如同一株大树、一个巨人,其高举的双臂托起了富丽堂皇的节日广场巨大的屋顶。太阳塔上有四个面具:塔顶是光芒四射的“黄金之面”,塔中央有“太阳之脸”和“暗黑之星”注视着节日广场,最底端“地底之星”则照耀着“逝去的世界”,四个面具寓意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各国各城市主办的世博会看,在展示现代科技发明创造的同时,将各国的文化各城市文明的展示放在重要地位,在园区整体的规划、建筑的设计、标志性建筑的构想等方面,都可以见到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特性与风格,从而展现城市独特的个性,凸显城市具有独特文化色彩的形象,从而呈现不同国家的文化特性与魅力。

不同国家参与世博会,也努力突出不同国家的文化个性与色彩。我们仅看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建筑设计,就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展馆的文化特性:法国馆如大型的高尔夫球,美国馆像莫列顿呢鸭绒被,日本馆是一组大铃鼓,象牙海岸馆像大象牙,瑞士馆像一株水晶树,澳大利亚馆像一头带着奶酪和食品袋的恐龙,菲律宾馆像一只大海蚌,富士馆像个充气枕头。在展馆内的陈列中,也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文化风格:美国馆陈列了银河模型、宇宙舱和从月亮上采集的月亮石;苏联馆展示了柴科夫斯基曾经弹奏过的钢琴和一个可同时放映10部电影的巨型银幕;瑞士馆是一栋用3.5万盏白炽灯搭建的光芒四射的树型建筑;加拿大馆全部采用木料建成,外部四角上安置了4个棱角形状的反光镜;土耳其馆展示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协议文本;老挝馆是一个图书馆的复制品;捷克馆是一个圆柱体电影院;锡兰馆展示了一棵古树的铜制复制品;坦桑尼亚馆展示了1959年发现的古人骨架的复制品;梵蒂冈馆展出了珍贵的公元4世纪的《圣经》;哥伦比亚馆展示了世界上最大的绿宝石。参见《互动百科:1970年大阪世博会》,百度百科网页词条。

世博会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其发展的轨迹中,逐渐从早期注重科技发明,转向强调文化呈现;从早期注重创新展品的陈列展示,转向强调文化交流。世博会是一个文明展示的大舞台,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大论坛,是一个文明、文化融会的大聚会,她对于提升城市文明弘扬文化传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越来越重要的声誉与影响,在申办世博会过程中强调与突出对于城市文明的发展、对于中华文化的注重,使中国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的过程中,最初1999年7月2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呈交申办世博会请示报告,1999年12月8日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展览局第126次大会上,中国成为在国际展览局会议上第一个提出口头申请的国家。2002年12月3日,在摩洛哥蒙特卡洛举行的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大会上,墨西哥(克雷塔罗)、俄罗斯(莫斯科)、韩国(丽水)、波兰(弗洛兹瓦夫)、中国(上海)先后作了申办陈述,国际展览局89个成员国的代表以无记名方式数轮投票,最终中国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

在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过程中,注重城市主题与中华文化因素是上海获得成功的主要方面。最初,中国2010年世博会的申办主题征集了32个题目,包括城市、文明和文化、已知和未知、探索与创新、环境、信息六大类。通过评选,初步选择了“已知和未知——信息时代的都市圈”、“沟通和跨越”,“人·城市与环境”三类主题。在进一步斟酌过程中,又筛选确定了“新城市、新生活”、“新世纪的探索”、“资源和环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三类主题。在第三轮过程中,确定了“城市、生活质量”为申办主题的两个要素。直至2001年4月25日,“Better City,Better 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终被确定。这个跨地域、跨时间的“城市”概念的提出,集中了世界上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入思考,在世博会历史上尚属首次。这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与城市文明相关主题的确定,为获得世博会主办权奠定了基础。

在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过程中,突出中华文化也成为中国成功申办的重要原因之一。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中国申办世博会的短片,强调了中华文化与城市因素:一个3岁左右的小孩以稚嫩的嗓音唱起了《茉莉花》,短片中民乐《茉莉花》的旋律响起了十多次。在展示上海城市景观时,有舞龙舞狮队、城隍庙、上海老街等古色古香的上海景致,也有摩天大厦、便捷交通等现代风情。中国申办世博会的短片放映时,先后响起了5次非常热烈的掌声。国务委员、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委主任委员吴仪在申办陈述中说:“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目光投向中国,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市场;越来越多的游客走向中国,因为中国有悠久而灿烂的文化;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中国的朋友,因为中国人民热情纯朴、友善好客。”徐振强、王敬诚:《上海申办世博会最后陈述吴仪唐家璇双双出马》,新华网2002年7月3日。悠久而灿烂的中国文化成为吸引世界眼光的重要方面。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曾这样阐述中国由上海来承办世博会的意义:“为了使21世纪成为和平、稳定与繁荣的世纪,开展各国文明的对话必不可少。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海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型城市,是中西文明对话的典范。如果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必会进一步促进这种对话,为世界和平和繁荣作出贡献。”他将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上海的中西文化融合的城市文明作为上海承办世博会重要意义。

2010年上海世博会分为展览展示、文艺活动、世博论坛三部分,共同构成了上海世博会活动盛况空前的丰富内容。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论坛的策划组织中,在围绕“Better City,Better 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进行策划构想中,总是将提升城市文明弘扬中华文化放在重要地位。

2010年上海世博会论坛分为公众论坛、主题论坛、高峰论坛三类,在世博会开幕前在东京、新加坡、香港、澳门和中国各省及上海各区县举行了54场公众论坛,结合各省市或区县特点研讨城市发展的有关问题,从不同角度阐释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在论坛的设计与构想中,许多论坛从城市特性与文化内涵出发,呈现出对于城市文明与城市文化的重视。如上海区县论坛的安排:卢湾区的“上海石库门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金山区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黄浦区的“开埠地‘三民文化’与上海城市发展”、奉贤区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青浦区的“新江南水乡的生活智慧”、闸北区的“城市历史文化建筑的功能再造”、虹口区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创新”等,论坛主题都呈现出对于城区文明与文化的重视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