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17632400000067

第67章 上海世博会与都市乡村建设(1)

本文原为笔者2010年3月28日在嘉兴“上海世博会与都市乡村建设论坛”上的演讲。

——以嘉兴建设发展为例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集资15亿建造328米世界第15高楼的“新农村大楼”引起关注与争议,其实反映了农村走向城市化的渴望,形成了“乡村里的都市”的象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逆城市化(或称郊区化、反城市化)现象,工业向乡镇转移、人口向郊区迁徙,使大城市人口日益减少,这是解决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居住拥挤、交通堵塞、犯罪率加大等城市病的一种出路。20世纪初以来,美国纽约市在城市病的困扰中较为成功地实现了从城市化向城郊化的过渡,在发达的高速公路网、拓展郊区住宅政策等刺激下,涌现出众多卫星城市和小城镇,在城镇一体化中形成了“都市乡村”的大都市圈发展格局。西方国家与都市的从城市化到城郊化发展的历程,给予中国城市化提供的可资借镜的经验与启迪。嘉兴市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个性与经验。

一、都市乡村:嘉兴市建设发展模式

人们将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归纳为四个时期:1949年至1964年为缓慢发展时期,1965年至1975年为停滞发展时期,1976年至1999年为平稳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为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9月发布的统计报告,到2008年末止,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5.68%,比1991年提高19个百分点。到2008年底,中国城市总数达到655个,比1991年增加176个,平均年增加11个。城镇人口比1991年增逾9成,平均每年增长5.6%。王永志:《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已达45.68%》,中国新闻网2009年9月17日。

上海世博会与都市乡村建设

世界城市化经历了三次浪潮:始于1750年英国与欧洲的城市化历时近二百年;始于1861年美国与北美的城市化,历时近百年;始于1979年的拉美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预计历时四五十年,中国是处于世界城市化的第三次浪潮中。在某些拉美国家中,在片面追求城市化水平的驱动下,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带来失业人口激增、犯罪率上升、贫民窟蔓延等社会问题。中国在近些年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规模化的倾向,全国有二十多个城市发展规划目标是构建国际化大都会。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导致了大量耕地被蚕食、生态环境遭破坏、文化遗产被毁灭的灾难,激发了人们对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焦虑与反思。

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历史文化名城,嘉兴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根据嘉兴市的历史与现状,在城乡一体化、绿色生态化、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进行规划,形成了嘉兴市建设发展模式,成为中等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典范。

(一)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发展规划。在中国城市化发展中,城乡的二元对立是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城市的高度发展与乡村的相对凋敝,造成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都市的状况。嘉兴市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始终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目标。2006年嘉兴市政府就提出“加快现代化大城市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2007年强调“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切实增强区域竞争力”,2008年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型大城市,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2009年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推进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2010年提出“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在近年嘉兴市的建设中,基本形成市至各县(市)“半小时交通圈”,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开发运河新区、湘家荡区域等,全面实施“1640”工程以嘉兴城区为中心、5个县(市)城区和滨海新城为副中心、40个左右新市镇为骨干。,推进百个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嘉兴已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二)构建绿色生态化的城市建设蓝图。城市高速发展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使我们得到了诸多教训。嘉兴市在城市建设中始终将保护生态、净化环境放在突出地位。2006年,嘉兴市政府提出“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着力建设生态嘉兴”,大力提升市区园林绿化品位,重视环境资源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加大环境建设力度。2007年,提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大力开展城乡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年植树造林1万亩,实现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目标。2008年,提出加强节能减排,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启动“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2009年,提出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0年,强调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近些年来,嘉兴市治理河道、节能减排、治理环境、绿化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治理,10年间种植了20多万株树木,形成了可绕市区一周的“生态城墙”。嘉兴市已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五县(市)均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已建成13个“全国环境优美镇”、40个“省级生态镇”。

(三)打造国家级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嘉兴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它是中华文化源头之一的马家浜文化发源地,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为吴越必争之地,它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嘉兴在经济发展中始终注重文化繁荣与发展,2006年提出建设江南水乡文化大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挖掘,开展文化遗产普查和登录工作。2007年提出大力实施文化大市建设“六项工程”(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文化阵地建设工程、文化生活繁荣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遗存保护工程和文化研究工程)。2008年提出大力弘扬“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的嘉兴人文精神,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提出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的发掘整理,提出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嘉兴人文精神。2010年提出组织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十项工程,积极推进运河申遗,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快马家浜遗址公园建设,做好文生修道院、落帆亭等文化遗存修缮保护工作。嘉兴市在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嘉兴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嘉兴市设立了“六大战略”“六大战略”: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滨海开发、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科教兴市、和谐发展战略。、“一主五副一新城”“一主五副一新城”:“一主”指嘉兴中心城区,“五副”指嘉善、平湖、海宁、海盐、桐乡五个副中心城市,“一新城”指滨海新城。、“一体两翼”“一体两翼”:“一体”即中心城区,主要指北郊河和南郊河以内区域。“两翼”即东、西两翼,东翼主要由秀城工业区、嘉兴工业区组成;西翼主要由秀洲新区工业区及嘉兴经济开发区西南新区组成。的城市建设发展格局,在注重城乡一体化、绿色生态化、历史文化等方面,形成了嘉兴市发展的独特模式,形成了都市乡村的建设格局。

二、世博效应:历史契机与城市发展

从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至今,世博会已有159年的历史了。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实现了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赛会》中提到的“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1910年小说家陆士谔在长篇小说《新中国》中百年后将在上海浦东召开万国博览会的构想,开创了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世博会的历史。

在上海世博会为期6个月、184天的展会期间,有242个国家参展(2009年9月23日统计)、约7000万人参观。上海世博会还设立了1场高峰论坛、6场主题论坛和54场公众论坛。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文化意识观念等交流展示的盛会,也是展示国家形象、城市形象的重要契机。抓住这个历史契机对于中国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谈到世博会效应时,有人通过研究往届世博会认为世博会效应主要体现在:拉动举办地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就业状况,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换,带动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认为世博会是举全国之力兴办的盛会,将会得到全国各地的支持,同时也加强了上海和周边地区的合作。“可以说,整个长三角地区都在积极和世博接轨,这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