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17632500000012

第12章 李颀(一首)

李颀(690—751),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一说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寄居颍阳(今河南许昌一带)。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曾任新乡(今属河南)县尉,久未升迁,便弃官归隐。

他的诗歌内容和体裁都很广泛,有边塞、音乐、游侠、山林、玄理等,律、绝、歌行兼有之,而以古体诗居多,尤以七言歌行见长。诗风秀丽而又雄浑,为盛唐重要诗人之一。《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托古讽今以寓幽怨

——读《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这是一首边塞诗的名篇,也是李颀的代表作之一。诗大约写于天宝年间。当时唐玄宗好大喜功,黩武开边,给汉族和西北少数民族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此,诗人深有感触,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古从军行》。

从诗题上看,“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多写军旅之事。李颀因拟古题而作,故题曰“古从军行”。

这首《古从军行》是用乐府古题,借咏汉武帝之事来讽刺当代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诗中通过对塞外凄凉阴冷的景象和艰苦单调的军旅生活的描写,不仅反映了唐朝士兵的悲苦生活,抒写了他们怨恨战争的心情,而且对边境上被欺凌的少数民族也表达了同情。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不拘民族偏见、反对不义战争的精神,也是当时一般边塞诗所不及的地方。

开头四句写边防战士的日常生活。“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烽火”,古时边塞用来报警的烟火,白天以烟、晚上以火作为报警的信号。“交河”,属古车师(西域国名),故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西,因河水交叉绕城而下得名,这里泛指边地河流。“行人”,指出征将士。但这时将士们已住宿,所以有刁斗之声。“刁斗”,古代军中使用的一种铜制的器具,白天用作炊具,晚上用来打更。“风沙暗”,写风沙之大,使天色为之昏暗。“公主琵琶”,汉与乌孙(西域国名)和亲,武帝以江都王刘建之女嫁给乌孙王,并沿途使人在马上弹奏琵琶,以慰抚其思念故土之情,故言公主琵琶。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幅边防战士悲壮生涯的动人图景:他们白天登山观望,守卫边境,保持高度的警惕性;黄昏时又要到交河边上饮马,忙个不停,夜间在军中听到的不是巡夜的打更声,就是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这里,不仅写出了出征将士生活的艰苦、紧张,而且刻画出他们心境的凄凉。

接下去四句,用“胡雁哀鸣”以及“胡儿眼泪”来渲染边塞的环境气氛。“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野云”,一作“野营”。战地野营,四顾荒寂,渺无人烟;这茫茫无际的沙漠地带,不仅风起沙暗,而且雨雪纷纷,寒气侵人,其环境的荒凉和气候的寒冷可想而知。难能可贵的是,诗人注意到了战斗的敌方。通过描写胡雁的哀鸣和胡儿的啼哭,说明战争给敌方人民同样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诗意自然又深了一层。“胡雁”,指西北民族地区的雁,也称北雁。“夜夜飞”三字,说明这胡雁的哀鸣不是偶然的一夜,而是夜夜如此。“胡儿”,指西北少数民族的人民。胡雁哀鸣,胡儿泪落,情景更加凄惨。从这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不仅对汉族边防战士的痛苦生活寄予深切的同情,而且对边境上少数民族人民的命运表达了深深的关切。

末尾四句,借用一个历史故事揭露了统治阶级黩武开边的罪行:“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玉门犹被遮”,语出《史记·大宛列传》。据载,汉武帝命李广利攻大宛(西域国名),目的是要他到贰师城取良马,封他为贰师将军。然士兵因饥饿,久战不利,伤亡过多,广利便上书请求罢兵。汉武帝大怒,“使使遮玉门(派人在玉门关阻挡),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们就“应将性命逐轻车”,只得冒着生命危险,跟随着轻车将军去作战。“轻车”,本意为轻快的战车,这里泛指领兵的将帅。汉朝有轻车将军及轻车都尉,唐时置上轻车都尉。最后两句的直接揭露,语言精警深刻。“荒外”,边远之地。“空见”,徒见。“蒲桃”,就是现在的葡萄。“蒲桃入汉”,也是用典。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轻启战争。当时随天马入汉的还有一些新的植物品种,如苜蓿、葡萄等,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旁边。这里借此典揭示战争的实质。统治阶级实行开边政策的结果,是每年牺牲了无数的士兵,而换来的只不过是像蒲桃之类无足轻重的东西而已。一个“空”字,饱含着多少边防战士及其家人的血和泪。

综观全篇,作者所写虽为汉代之事,却实为唐玄宗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而发。诗中既描绘了边地景色的凄凉、戍卒生活的艰苦,又揭示出胡汉双方人民厌倦战争的心理,同时还尖锐地指出了战争的性质——只不过是为统治阶级提供一点享乐的物资而已,对祖国和人民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清人沈德潜说:“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唐诗别裁集》)这种说法是很有见地的。

在艺术上,首先,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托古讽今的艺术手法。如诗中的“玉门被遮”、“公主琵琶”、“蒲桃入汉”的故事,均出自《史记·大宛列传》,借以揭露唐王朝轻启战争,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起到了避免触犯忌讳的作用,这也是唐代诗人惯用的手法。

其次,作者善于抓住边塞景物的特点,极力描绘边塞景物的悲凉声色,为刻画人物的凄苦心情服务。如“雨雪纷纷”,“风沙”,“大漠”,“夜飞”的“胡雁”,“交河”的“饮马”,“刁斗”声,“胡雁”的“哀鸣”声,幽怨的琵琶声等。

最后,章法整饬,结构严谨,音韵婉转悠扬。全诗十二句,颇似由三首绝句组成,各自表达一层意思,但又前后连贯,一句紧跟一句,句句蓄意,层层深入,越写越深。诗句对仗工整,对仗处又兼有对比与映衬,如“白日”与“黄昏”两句、“胡雁”与“胡儿”两句。在用韵方面,每四句一转韵,“凡三处换韵,平仄相间,声调自然激越”(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具有明显的音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