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17632500000014

第14章 王维(五首)(1)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开元九年(721)进士,官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到连累,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八年(730)起,隐居淇上、嵩山。张九龄为相,擢为右拾遗,累官至给事中。天宝前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安史乱起,两京陷落,被迫任伪职。长安收复后,以陷贼官论罪,降为太子中允。笃志信佛。终尚书右丞。

王维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兼擅书画、音乐。诗多写山水田园风光及相思别情。尤善描绘大自然闲静之美,清新自然,词秀调雅,情深韵长,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有《王右丞集》。清人赵殿臣有笺注本。

慷慨悲壮动人心弦

——读《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

王维前期有过政治抱负,积极用世,向往建功立业,写过不少关于边塞、游侠的诗。如《陇西行》、《从军行》、《燕支行》、《少年行》等,或写少年的豪迈,或写大将的英武,或写征戍之苦,或写凯旋之乐,表现出一种慷慨豪壮、刚健雄浑的诗风,但其中最耐人寻味、感人至深的要推这首《老将行》。

《老将行》是唐代流行的乐府诗题,属《新乐府辞》。“行”,《唐宋诗举要》引张正民曰:“步骤驰骋,斐然成章谓之行。”

王维此诗可分为三段,每段十句。

开头四句写老将青少年时的机智勇敢:“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shǔ)邺下黄须儿。”“十五二十时”,指十五岁到二十岁的时期。“步行”句,化用了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事。《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有一次李广兵败,被胡骑擒获,广时已受伤,卧马上,假装已死,行十余里,见其旁有一胡儿骑着一匹良马,便一跃而上,将胡儿推堕马下,取其弓,疾驰而归。“胡”,指敌人。“得”,一作“着”,一作“取”,义同。“射杀”句,旧注多以为是化用了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晋书·周处传》)。从诗中“夺得胡马骑”看,老将此时已从军,并非在乡间遨游。古代关于射虎的故事,流传很多,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时,也曾多次射杀山中的猛虎。所以,这里并非专用某一典故。作者的用意是想借此表现老将从小就很英勇,武艺高超。“肯数”句,再进一层,以曹操次子曹彰作比。曹彰性刚猛,胡须色黄,建安二十三年(218)北征乌桓,立了大功,回到邺下(今河北省临漳县西)见曹操,“太祖(曹操)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三国志·魏书·任城王彰传》)可见,曹彰是刚勇善战的。作者用“肯数”二字,说老将的英勇岂是曹彰能比得了的?这就更加显示出老将的英勇善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唐诗选》注“黄须,刚勇”,这就令人费解了。黄须儿曹彰有刚勇的气概,但他长的黄须却只能解作“黄的须”,“黄的须”本身根本没有刚勇的意思。

这开头四句,前三句是叙述。诗人用两个具体情节,概括地描写老将青少年时的英勇机智,武勇过人,他曾射杀死山中最凶猛的白额虎,又曾赤手空拳地夺得胡马。第四句是议论,用曹彰的刚勇作比,对老将高超的英勇作进一步肯定,使诗人笔下的老将显得有胆有识,有勇有谋。

接下来四句写老将壮年时期转战疆场,屡立边功:“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jílí)。”“师”,军队。“汉兵”,汉朝的兵。“奋迅”,奋,奋起;迅,迅速。“霹雳”,疾雷声。“如霹雳”,形容汉兵赴敌神速,犹如迅雷一般。“虏骑”,对敌骑的蔑称。“崩腾”,崩溃逃窜。“畏”,害怕。“蒺藜”,本是有三角刺的植物,这里指古代兵家用铁制成蒺藜状的东西,散布途中,用以阻拦敌方,亦称为“铁蒺藜”。

这四句的前两句,以极其精炼的笔墨,高度概括了老将一生的战斗经历。这里说的“一身”、“一剑”,并非单枪匹马,而是说他只身辞家,转战沙场,常以寡敌众,以他的机智勇猛率领部队打退了百万强敌的进攻。后两句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他仗剑统兵,如雷击电闪般扑向敌人,使敌阵混乱,大败而逃,敌军又生怕被我方布下的铁蒺藜所阻,互相践踏,溃不成军。

然而,这样一位曾取得辉煌战果、劳苦功高的老将,其结果又如何呢?这一段的最后两句写道:“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激)。”“卫青”句,卫青是汉武帝时的名将,因征匈奴官至大将军。他的外甥霍去病也曾远征匈奴,深入敌境,居然未遭挫败,立了大功,被封为骠骑将军,称为“天幸”。因卫、霍并称,两人都因征匈奴立大功,王维以霍去病事而误记为卫青事。“李广”句,李广是汉代名将,与卫、霍同时,他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奉安县)人,善骑射,文帝时因击匈奴有功,拜散骑常侍,武帝时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很害怕他,称他为“飞将军”,数年不敢入侵。他与匈奴交战七十多次,屡立奇功,却不被封侯。“无功”,是说没有功名,并不是说他没有建立功勋。“缘”,因为。“数奇”,是说运气不好。“数”,命数。“奇”,单数。古人认为偶数为吉,奇数为凶。汉武帝元狩四年(前9)李广随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武帝暗中对卫青说:“李广年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以上均见《史记·李将军列传》)意思是说,不让他担负主攻的重任。

这两句以卫青因“天幸”而“不败”之事来比喻那些位高名重、侥幸获胜的将军,以李广因“数奇”而“无功”为喻,说老将英勇善战,有功无赏,并非由于他无本领,也不是没有建立功勋,而是时运不济。从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宣扬天命观,其实,作者在此是取含蓄委婉之笔,对身居高位的统治者进行讽刺,抒写诗人内心的不平之情。如此写法,比直接说出更为有力。

以上十句为第一段,写老将青少年时英勇无敌,转战疆场,屡立奇功,而却得不到封侯的爵赏。

下面,写老将被废弃后的情景:“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yǒu)。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弃置”,抛在一旁不用。“衰朽”,是说老迈无用。“蹉跎”,虚度,不顺心。

这段的头两句,写老将被弃置不用,闲居在家,万事皆不顺心,日见衰老。接下来“昔日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二句,是说武艺也随之逐渐荒疏,过去箭无虚发,百发百中,现在肘关节上像生了瘤子一样,屈伸不灵活。“飞箭无全目”,是说射飞雀总能中其一目,使其双目不全。《文选》鲍照《拟古诗》有“惊雀无全目”之句。李善注引《帝王世纪》说:“帝羿有穷氏与吴贺北游。贺使羿射雀,羿曰:‘生之乎,杀之乎?’贺曰:‘射其左目’。羿引弓射之,误中右目。羿抑首而愧,终身不忘。故羿之善射,至今称之。”这里的“昔日飞箭无全目”正与前面的“射杀山中白额虎”照应,言其射艺之高。赵殿成笺注认为“箭当作雀”,所以现在有不少选注本作“昔日飞雀无全目”。《庄子·至乐》有:“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突然间左手拐弯处长出一个瘤子),其意蹶蹶然恶之。”王先谦《集解》认为“柳”是“瘤”的转借字,“柳生其左肘”即“瘤生其左肘”,柳也称杨柳,“垂杨生左肘”即“垂柳(瘤)生左肘”,诗中以杨代柳,是因平仄的要求。诗人把“今日”与“昔时”对比,进一步衬托出老将今日之衰朽。“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写老将的隐居生活,他学召平在青门外种瓜买瓜,又学陶渊明在门前种植五柳。“故侯瓜”,化用召平故事,召平是秦朝人,曾被封为东陵侯,秦灭亡后,他成了布衣,生活贫苦,在长安城东种瓜为生,瓜美,世人称之为“东陵瓜”。(见《史记·萧相国世家》)“先生柳”,东晋陶渊明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弃官归隐,在门前种有五棵杨柳,自称为“五柳先生”,并写有一篇自传式的《五柳先生传》,云“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旁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这种隐居生活对一位曾经转战沙场的老将来说,并不甘心情愿,他是出于无奈,是被迫的。因而感到很不自然,感到空虚无聊,所以,不仅“时卖故候瓜”,而且还“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是通过老将居处环境的荒凉来衬托他隐居生活的凄清空虚。“苍茫”,一作“茫茫”。“连”,一作“迷”。“穷巷”,深巷。“虚牖”,牖,窗子。虚牖,指敞开的窗户。这两句用“苍茫古木”、“寥落寒山”,并着一“穷”一“虚”,写足了老将居处的荒僻。尽管如此,这位老将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泯灭,他“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这里借用了两个典故。“疏勒出飞泉”,见《后汉书·耿弇列传》。东汉名将耿恭与匈奴作战,据守疏勒城(今新疆境内),匈奴断其水源,汉兵在城内掘井十五丈仍不得水。士兵渴极,饮马粪汁。耿恭便整衣向井拜祝,不久,泉水涌出,士兵高呼“万岁”。匈奴以为有神助,便解围而去。这里借以表现老将壮心不已,志在报国。“颍川空使酒”,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汉景帝时的将军灌夫,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为人刚直,不喜欢当面阿谀贵戚,常使酒(借酒发脾气)骂座,失势后更是牢骚不平。后被田蚡诬陷灭族。这两句写这位老将立志要像耿恭那样抗击敌人,立功边疆,而不像灌夫那样狂饮自纵,借酒空发牢骚。可见其壮心不已,强烈的爱国热情始终如一,读来,无不令人感动。

以上十句为第二段,写老将被弃置之后的寂寞和苦闷。

最后十句更是感人。“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因“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呼驳马为贺兰”(见《元和郡县志》)而得名。在唐代,贺兰山为西北边防的重要据点之一,经常发生战争,这里借指前线。“阵如云”,极言屯驻军队之多,密集如云。“羽檄”,指军用紧急文书。本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有急事则以鸟羽插之,示速火急。(见《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交驰”,交互急速地传递。这两句写前线强敌犯边。大军压境,敌阵如云,我军调兵遣将的紧急文书交互奔驰,日夕相闻,可见军情十分紧急。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两句是对“羽檄交驰”的补充,并写出了这次战争的形势和规模。“节使”,使臣,古时使臣持有朝廷符节以作为信记(凭证),故称。“三河”,汉代河南、河东、河内三郡的合称,相当于今河南省一带。“募年少”,招募年轻的兵丁。“诏书”,皇帝颁发的文告。“五道出将军”,见《汉书·常惠传》“汉大发十五万骑,五将军分道出”。又据《汉书·匈奴传》:“遣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四万余骑出河西;渡辽将军范明友,三万余骑出张掖;前将军韩增,三万余骑出云中;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三万余骑出酒泉;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三万骑出五原。凡五将军兵十余万骑,出塞各二千余里。”“五道将军”,语本出于此。

这两句写出战争形势的紧迫。为了巩固前方阵地,加强兵力,持有朝廷符节的使臣在河东、河南、河内一带招募壮丁;皇帝下诏,命令众将军分五路出兵,开赴前线,抗击敌人。

这时老将雄心勃起,准备重返前线,“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铁衣”,护身的铠甲。“聊持”,聊,姑且;聊持,即且持。“动”,闪动。“星文”,即七星文,嵌在宝剑上的七个金星。《吴越春秋》(卷三):“伍子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曰:‘此吾前君之剑,中有七星,价值百金。’”孔稚珪《白马篇》其二:“文犀六属铠,宝剑七星光。”吴均《边城将》:“刀含四尺影,剑抱七星文。”王维《赠裴旻将军》:“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

这两句写老将把铠甲擦得雪亮,手持七星宝剑,寒光闪闪,准备奔赴战场,杀敌立功。这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