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17632500000029

第29章 杜甫(九首)(7)

这两句连用四个地名,以跌宕的句法作对,形成对偶句,一般来说是收不住的,可杜甫巧妙地运用了动词“即从”、“穿”、“便下”、“向”,一气呵成,写出“还乡”的全路程,作出了精彩有力的收尾。这在掌握律诗的工夫上是出奇制胜,颇见功力的。

诗人仅用了两句,就把回乡的路线写得如此生动、具体。“即从”二字,我们仿佛感觉到诗人就要动身了,一个“穿”字,写出了出峡之快,巫峡是很艰险的,《水经注》曾有这样的描述:“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但这在诗人看来,都已无所谓了。“便下”,写出了出峡后水顺而易。“向”字用得很贴切,因襄阳往洛阳,要换陆路,一个“向”字,好像洛阳家乡就在眼前。其实,还是在写“狂喜”之情。诗人还在梓州,可心早已飞回洛阳家乡了。这一泻千里的文势与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结合在一块儿,使人感到紧张急促,又感到轻松开朗。

这首诗通过对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狂喜心情的抒发,集中表现了作者厌恶乱世、渴望和平的爱国感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艺术特色上,这首诗有别于杜甫通常沉郁顿挫的诗篇。全诗紧扣一个“闻”字,突出一个“喜”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杜诗详注》引王嗣奭《杜臆》语),被清人浦起龙称为“生平第一首快诗”(《读杜心解》)。这种欢快的心情是通过多种手法来表现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诗人善于选取最能表现“欢快”的典型细节。如“却看妻子”、“漫卷诗书”的细小动作,把诗人初闻喜讯后于一瞬间产生的惊喜欲狂的情态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出来。

二、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欢快的音韵。如“裳”、“狂”、“乡”、“阳”押的都属“阳韵”,显得声调高亢,音调响亮,从这些音调中,我们似可以听到诗人的歌声和笑声。

三、善于选用活泼流畅的语言来表现欢快的感情。如“忽”、“初”、“满”、“却”、“漫”、“放”、“纵”、“好”、“穿”、“向”等字,犹如流水行云之轻快,令“喜悦”之情荡漾字里行间,成就这一首难得的快意之作。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读《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死,郭英羲继任,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深感“豪俊何人在?文章扫地无!”(《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他于五月乘舟东下往夔州(四川奉节),经过渝州(重庆)、忠州(四川忠县)一带,一天夜里,泊船长江之滨,诗人面对寂静浩渺的夜江景色,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不禁“感而有思,思而积,积而满,满而作”(《春秋左氏传》)。诗的前半部分为“旅夜”,后半部分为“书怀”,在描写“旅夜”的景色之后,又抒写了诗人功业未成、漂泊不遇的无限感慨。

首联以写景起笔。“细草微风岸”,交代了地点;“独夜舟”,点明了时间以及个人的处境。从时间来看,首句写的是傍晚,因“细草”可见,当时天尚未全黑。次句用“夜”字这个时间状语,表明时间的推移,已经是夜间了。从写景来看,开头两句写的是江边近景。且看,江岸上微风吹拂着茸茸细草;夜色渐渐地降临了,江边有扁舟独系。这虽然是写景,但诗人把自然景物同个人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了。这夜江的“细草”、“微风”、“独夜舟”,显得沉寂苍凉,暗寓着诗人只身漂泊的情状。不难想见,诗人此时的心境也是寂寞的。一个“独”字,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孤舟漂泊的情形。在这夜色迷蒙的荒江之滨,无家归宿,唯有一条小船相依为命,情景自然是可悲的。所以清代浦起龙说:“起不入意,便写景,正尔凄绝。”

颔联承上启下,是极望,是远景。“星垂平野阔”,紧承首句,写岸上,景色非常雄壮;平野辽阔无边,似乎觉得天幕也低垂了,那遥挂欲落的列星几乎贴近了地面。这里下一个“垂”字,起到了境界全出的好处。在夜色微茫的背景下,只有“星垂”,才能衬托出平野的广阔。“月涌大江流”,紧承次句,写江中。谢诗曰:“大江日夜流,客心悲未央。”(《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正因如此,月影下照在江水中也随着波涛的翻滚而荡漾;夜江波浪的起伏本应看不见,只有在月光的映照下,才知江水急流。这里的“涌”字可谓传神之笔,不仅烘托出了“月影”的景象,而且极生动地写出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的雄伟气势,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广阔。如此气魄的诗句在杜诗中并不少见,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地平江动蜀,天阔树浮秦”(《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等,都是千百年来传诵的名句。而这里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在气势和句法上还可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相媲美。但李白写的是昼景,是行舟暂视;杜甫写的是夜景,是停舟细观。可谓异曲同工、两尽其妙了。

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由写景过渡到“书怀”,高度地概括了诗人一生的遭遇。从字面上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声名难道是靠文章得来的?年纪已大,又多病在身,应该休官了。但结合诗人的思想背景来分析,诗的含意就更加深刻了。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始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在当时和后世都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但更重要的方面,诗人是希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他早年便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抱负,直到晚年还有“欲倾东海洗乾坤”(《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的理想。相比之下,文名也就不足道了。这种思想在古代文人中也是常有的。初唐诗人杨炯就在《从军行》诗中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然而,在当时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动乱年代里,杜甫的一切希望都因残酷的社会现实而破灭。在写此诗之前,诗人曾做过左拾遗(八品上)的小官,不久,因上疏营救房琯,触怒了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又由于政治上的绝望和生活所迫,弃官西行至泰州、同谷一带,生活十分艰苦,简直到了活不下的地步,便入蜀到了成都。直到广德二年(764)春,诗人五十三岁时,严武再次镇蜀,他才被任命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是杜甫一生中所任的最大官职,也是“杜工部”的来源。但不多久又离职了。诗人此时确实已到了垂暮之年,而且百病缠身。说“老病”休官只是一个方面,其根本原因则是政治上的失意。“官应老病休”的“应”字,隐有诗人愤恨不平的情绪。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休,立言之妙如此。”这是很有见地的。

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承上直下,即景自况。诗人由眼前江中飘浮着的沙鸥联想到自己的境遇。如今,年老多病,政治上无所归向,生活上无依无靠,唯有一叶孤舟漂泊在这微茫的夜江之中。这与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这里,诗人有不胜漂泊的悲叹,但更多的是愤慨,甚至是控诉。黄生《杜诗说》云:“一沙鸥,何其渺,天地,何其大;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鸥,作者吞声,读者失笑。”洪仲亦云:“七、八说得宽闲,而悲愤愈甚。”(《苦竹轩杜诗评律》卷三)“一沙鸥”和前面的“独夜舟”相应,烘托出一种孤零的气氛,茫茫有身世无穷之感。

这是一首抒情小诗,全诗紧扣“旅夜书怀”这个题目,先写景,后抒情,但情和景又合为一体。开始两句写近景,但近而不浮,细致入微;三、四句是远景,但远而不尽,境界开阔;五、六句感怀身世,笔意曲折,愤慨不平的感情在婉转含蓄的语言中得到恰当的传达;篇终两句以景寓情,慷慨淋漓,余味不尽。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孤舟飘零,心情是悲苦的,但诗句却神完气足,雄浑动人。尤其是三、四句,把“星垂”、“野阔”、“月涌”、“江流”的自然景象串联在一起,形象鲜明,动静辉映,栩栩如生,历历在目,读之如临其境,观之逼真如画。可见诗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妙用。诗中以天地的广阔、江水的浩荡来衬托诗人自己年老多病、壮志难酬、孤舟漂泊的悲愤情怀,更加动人心扉,感人至深。这不仅是作者细心体察大自然的结果,恐怕还有开襟旷远、感情激愤、艺术精湛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