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17632500000006

第6章 宋之问(一首)

宋之问(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武后时,官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与沈佺期等谄事张易之。张易之被杀,宋之问被贬泷州参军。中宗时,官考功员外郎,知贡举。因受贿,贬越州长史。睿宗时贬钦州,赐死。

他的诗与沈佺期齐名,多歌功颂德之作,辞藻华靡。但讲究声律,对仗工整,对唐代近体诗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用语简洁以少胜多

——读《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本诗是作者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洛阳时途经汉江(今汉水中游的襄河)时所作。诗中写出自己的复杂心情,为家人的生死担忧,意在言外。

诗的前两句追述岭南往事,从三方面写诗人的愁苦。一从空间写,只身岭南,愁离家之远;二从时间写,冬去春来,愁离家之久;三从自身处境写,被贬蛮荒之地,与世隔绝、音讯全无,愁离家之孤寂。“断”字,“复”字,意蕴深长。由“断”字,可体会到诗人寂寞孤单的精神痛苦;由“复”字,又能品味出他因生活枯燥而度日如年,倍觉时光久远漫长的心境。这两句平平写来,虽无惊人之笔,但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为后两句中“近乡情更怯”的描写提供了背景,作好了铺垫。

按照常情,后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然而,诗人却出人意表地写出异乎寻常的心理状态——“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如此着笔,可谓“奇笔”。唯其“奇”,才不落俗套。而这“奇”,又“奇”得合情合理,符合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信,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因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愈长,这种思念和担心的矛盾心理就愈加强烈,因而诗人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愈接近家乡时,愈怕碰到熟人。这两句把在特殊情境下产生的特殊心理表现得真实动人。这种特殊心理带有极大的普遍性,往往能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姜白石说:“人所欲言,我独言之。”正因如此,这首仅二十个字的短诗成为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尤其后两句,常为海外游子引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这首诗巧妙的抒情艺术有了深刻的体会。诗人在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须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达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