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17632500000008

第8章 张若虚(一首)

张若虚(660—720),扬州(今属江苏)人。曾官兖州(今山东滋阳县一带)兵曹。唐中宗时,和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同以吴越文士驰名京都。玄宗开元初,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由于史书缺载,有关他的生平事迹,已不可详考。诗多散佚,《全唐诗》录存其诗两首。

一首如梦似幻的春情小夜曲

——读《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相传此曲为陈后主所创。后主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互唱和为诗,《春江花月夜》是其中之“尤艳丽者”(《旧唐书·音乐志》)。但原词今已失传,内容不得而知。据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所录,现存最早的两首歌辞,为隋炀帝杨广所作,均为五言四句式,不过是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而张若虚这首诗,虽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旧题,题材也是常见的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但作者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突破了宫体诗的狭窄天地,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使“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而变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李泽厚《美的历程》),因而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拍案叫绝。

全诗共三十六句,大致可以分为三段。下面我们逐段试着作些分析。

先看诗的开头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诗一开始,先点出“春江”二字,可见诗人的立足点是在长江下游的江畔,从江的角度,由“春江潮水”上涨引出“连海平”的气势,然后再由海水引出“月”。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是一幅多么瑰丽而壮美的景象。“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两句,境界格外开阔:明月在江水中浮动闪光,随着波涛流向千里万里,整个春江上下,都沉浸在明月中了。

接下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着重写月照花林、沙洲之美。江流绕着长满鲜花的郊野曲折地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它的银辉投射在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拂上了一层雪珠。月光晶莹似霜,与汀上白沙浑然一体。这几句描写的境界十分含蓄、淡雅、空灵,似霰(雪珠)非霰,似霜非霜,似月非月,似花非花,充满着优美的朦胧的诗意。

以上八句为第一段,着力描写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色,为后文即景抒情提供了一个诗意盎然的特定背景。下面开始由写景转入抒情。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两句承上启下,面对辽阔江天的一轮孤月,诗人不禁浮想联翩,连发奇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两句是说,在江边是谁最初见到这皎洁的月亮?这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哪一夜开始照耀人间的?这是诗人对宇宙奥秘的深思遐想和某种探索,被闻一多先生叹为“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宫体诗的自赎》)。它上承屈原《天问》,下启李白、苏轼。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对宇宙奥秘进行思索和发问之后,诗人又自然地联想到“人生”,不禁发出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诗人以人生短促与宇宙无穷的对比之后揭示出的人生哲理。第二句,亦有作“江月年年只相似”者。前两句,用刘希夷《代悲白头吟》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同一情调,同一机杼,表现的都是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不知江月待何人”的“待”字,有的本子作“照”,从诗意上看,还是作“待”字好。“待”字与“但见长江送流水”的“送”字相对,一写江月有意,一写流水无情。江月好像在期待着什么人,年年长明不变;浩荡的长江,不停息地送走一江春水,也送走了人们宝贵的时光和美好的青春。

以上八句为第二段,诗人把明月、江流、人生联系在一起,对宇宙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抒发了无限感慨。

下面进入第三段,由上一段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和感慨自然地过渡到对人间离别的咏叹:“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青枫浦”,在湖南浏阳县浏水边,此处是泛指。“扁舟子”,漂泊江湖的客子。扁舟,小船。这四句总写离愁。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暗示游子漂流他乡,巧妙地点出离别之情。诗人的思绪也随着这“去悠悠”的白云,仿佛看到了游子漂泊之地——青枫浦,并用“不胜愁”三字,唱出了这首诗的主旋律——“离愁”。情景相生,恰到好处。接着,诗人又连用两个问句:“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那家中的思妇又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呢?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真是一种相思、两地闲愁。

接下来,作者将笔墨落到了思妇的小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前两句,从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点化而来。写“月徘徊”,实际是写思妇念远怀人、游移不定的怅惘心情。后两句,写出了月色的特征。但也不只是写月,月色是能够卷去的、拂走的,不是可以“闭门推出窗前月”吗?这两句更为细致地写出了离情。月色带着离愁,渗进思妇的心头,无法排遣。真有一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滋味。

下面,承上写思妇由望月而产生的痴想和失望:“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四句,把思妇复杂而深沉的内心活动刻画得十分细致生动。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亲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我多么希望能随着月光飞到亲人的身边!但路途实在太远了。传说鸿雁可以传书,可它却飞不出这无边无际的月光;鱼儿本可传递书简,但也只能徒然地泛起一层层微波而难以到达你的跟前。诗人写思妇望月怀人的心情,活用了《汉书·苏武传》中“雁足传书”的传说和汉乐府中“鱼腹藏书”的典故,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接下去,写离人忆梦惜春,倍添怅惘:“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闲潭”,寂静的水边。下文江潭也是指江边。“梦落花”,暗示春天就要消逝了,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意,为下句“可怜春半不还家”作烘托。“落月西斜”,表明时间的推移,点出月夜将尽。一个“复”字,暗示有多少个像这样的月夜过去了。“流水落花春去也”,明月普照的夜晚即将到尽头,可是思念的游子还没有回来。在这四句中,诗人先后点出“春、江、花、月、夜”的自然景色,与思妇伤春怀人的耿耿情怀交融在一起,产生了相互映照的艺术效果。

最后四句,写落月将尽的情景:“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斜月沉沉,终于渐渐地被那腾腾的海雾所淹没,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能有几人乘月归来!看那缭乱不宁的离情,伴随着落日的余晖洒满了江边的树林。从月“共潮生”到月“藏海雾”,整整一夜,是时间的线索;从北方的碣石,到南方的潇湘,由海而通江,路遥人远,是空间的脉络。最后,“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归结到一个“情”字。诗行虽尽,余味犹存。

以上二十句为第三段,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集中描写人生的离愁别恨。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春江花月夜优美景色的描绘,生动、形象、细致地表现了人生短暂的忧闷和离别相思之苦。其中尽管流露出一些消极感伤的情调,但它却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在这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中,交织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宇宙、对人生的深邃、严肃的思考。所有这些,都能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和“美”的探索。

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诗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首先,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光为线索,随景生情,并以比喻、对比、映衬、象征等手法,使写景与抒情得到完美的融合,曲折、细腻地抒发感情。作者的高明之处,还在于能把所要表达的情感,放在天、地这样广阔的空间,与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水纹、海雾、江树以及长飞的鸿雁和潜跃的鱼龙这样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自然景物,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奏出了一曲如梦似幻的春情小夜曲,令人心醉神迷、叹为观止。

其次,曲折生姿,脉络分明。诗篇紧紧围绕题中“春江花月夜”五字,按照时间顺序,以写明月初升开篇,以写落月西沉收结。为了突出题中五字,作者是作了匠心安排的,如诗一开始,就将“春”、“江”、“花”、“月”四字逐个吐出,“夜”字也自然包括其中,随后则有意识地让它们不断地重复出现。如“江”字出现了十二次,“月”字出现了十五次,经过反复咏叹、层层递进之后,最后八句将“春”、“江”、“花”、“月”四字一一收回,并点出“夜”字。全诗亦至此而结束。这样写来,使作品显得结构严密,脉络分明,而又具有婉转回荡、一唱三叹之美。

再次,用韵婉转变化,而且很有规律。全诗三十六句,二百五十二字,共分九章,每章四句,每四句一转韵,转韵时的第一句都入韵,平声转仄,仄声转平,交替相间,富有变化。从全篇看,九章合之为一个整体,拆之每章为一小节,每一小节就是一首整齐的七言绝句。如此韵律的安排,是颇具匠心的。难怪有人惊叹说:“真奇制也!”(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三)

最后,语言清新、流丽、典雅。这是一首七言古诗,用的是乐府旧题。在用语方面,继承了宫体诗骈俪工整、音韵优美的特点,但洗脱了六朝宫体的脂粉气息,同时又吸收了南朝民歌清新自然、委婉含蓄的长处,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读来自然流畅,如同行云流水,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此诗在思想上有所创新,在艺术上有独到成就,因此,它出卢照邻《长安古意》、刘希夷《代悲白头吟》等诗之上,达到了这一时期同类(主要指体制,均为七言歌行)诗作的最高水平,成为“初唐体”诗格的代表,对后辈诗人也有明显的影响。直到清代,《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桃花行》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摹拟这种诗格。《代别离》一首,还有“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的标记。据说在日本,我国古典诗歌中最为人传诵的,除白居易的《长歌恨》外,就要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了。我国现代大诗人、大学者闻一多先生对此诗更是赞不绝口,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蒋孔阳先生在《美在创造中》(《文艺研究》986年第2期)一文里说:“《春江花月夜》的美,就在于它能把自然的物质现象心灵化,使之从实走向虚,从自然的限制走向自由的想象。”由此可见其所负盛誉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