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近代经世小儒
17634500000042

第42章 宋育仁之旅英探索新知及其富强建策(3)

远自同治中期王韬旅英,立即刊布《漫游随录》,以及嗣后出使英国之使臣、参赞、随员等人,向未尝作系统介绍英国市政结构。而宋氏《泰西采风记》应是较详慎深入的载述英国地方政府架构。值得引叙一二:英君亨雷第八(Henry Ⅷ)时,统一三岛各部,使武将镇治之。因其旧部分疆,每部名曰康退(county),所辖邑镇名曰爬理司(parish,即教区,又译作地方自治区)。议院定建县治,分并爬雷司(parish),置为敌司退克(district)。敌司退克地方官,如中国知县,由内部选授。此外地方官有五职:一曰振恤官,二曰保卫官,三曰学校官,四曰营造官,五曰税敛官,皆由民举。道光中(1821—1850),议院定建府治,择各部大邑,名之曰汤(town),计三岛为汤二百。就地举首董数人,名曰汤康喜尔(town Council),译言或为府议绅,府地方官由府议绅举,主一邑财用讼狱。任一年满,民悦而留任,再期而代,旧译为知府府佐,所拟不伦。外国地方官不相统属,无督察之责,尊卑之等,不能以中国官等比附。有由国授,有由民举。更不能以进身较论。其实此官即各邑审事官,主治大邑讼狱者。伦敦为英都首邑,亦有地方官一人,译以为府尹。其实此官由下等有爵者举任,亦民举也。通率英国地方官,由国授者,每敌司退克一人,计五十七人。由民举者,每汤一人,计二百人。此外赈恤、保卫、学校、营造、税敛官,悉由民举,以社会为分治,宽乡一爬理司分为数社,狭乡数爬理司合为一社。每一社率有五官,由民举。其社分合不常,故官数难准。大约五倍于国设之官,但每社由国设一监察官,统于伦敦,属于内部。通率民举之官六倍于国授,而权职相等,互相维制。无论民举国授,皆就其地取人,进退皆由舆论。无盘踞把持与贪脏枉法纵威殃民之事。不司赋税监工,故无横征浮派。食禄有定,缺无肥瘠,而钻营奔竞贿赂之风自止。《泰西各国采风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页7b。宋氏叙议英国地方各级政府,自极其称许此制之权责分明,质简不繁,由下公举,远逾官委,已见及民权之普及。然亦指出自由经济,财富遽归巨商大贾,小工则难赒其家,财富集中,形成社会贫富悬殊。因而乃派生穷民社区联合之制:兼并盛而贫民日多,此外域重商保利权之弊,不可不察。英行新法才数十年,而民部遂有贫民部之号。以除工商外皆贫民也。民举赈恤官,掌养贫乏,分社而治之,英语谓之“由吝爬理司”(Union Parish),大者自为一社,小者合数域为一社。《中国近代学术名著·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页394。

宋育仁考察地方市政,甚是用心,所见深入下层,所述具体简明并大致周全。见其所陈叙民间邮政,视为便民善政,备述其细节:外洋邮政,为岁入一大宗,不特远电四达,即近都市数里十数里,随处皆置分电局。交络环通,与火车路相辅。

其往还信札,皆于沿街巷口置铅筒如短柱。信由隙投入,钥启而出。总局一所,分局若干所,量道里远近,人户寡众为分置局,用若干人司钥,晨十点钟一启钥,晚十点钟一启钥,晨十点钟前投入者,是日达所屆,晚十点钟前投入者,次晨达所屆。有信票以代信资,票出于官,资入于官,其票方半寸,印王面其上,信局入资于官,算若干票入若干镑。人自购票于信局,凡两本士半购票一签。权信之轻重,信重二两以内贴一签,二两以上加一签以至数签。此即王面税之一也。局工启钥,有签者寄,无签者置。寄由火车,迟期有罚,遗失有罚,每家门扇皆附着一铅筒,门外从隙投入,隙有铁叶,响震满屋,门内开筒,信乃得出。省专丁送信之旷时,接信给资之纷扰。而收信资为税款不劳而集。其远信须保险者,乃入局亲投挂号,仍衡轻重,算赀加签,便由轮船火车径达矣。《泰西各国采风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页9b—页10a。

近代国家,电报、邮传俱为政府与人民共有之日用庶政。二者均为西方研创行用最成功的利器。宋育仁于二者颇有亲身熟验,而尤专注通信邮政。其于光绪二十年采录实况,自见用心,而为时非晚。

中国原早有驿站制度,清代行之而创有详密规定,由兵部掌管,行用有效。惟入近代,西方电报知识已于1850年代输入。沿海口岸,电线已通至海口,只是不准上岸。清朝政府亦自缚手脚,一意重用驿站,而消息落于西人之后,尤失兵机。直到1880年因李鸿章指令盛宣怀开办电报局,至1882年中国始有各地电报发收局站。已迟滞约三十年。然中国电报主权算是尚未丧失。

清朝政府公文来往靠驿站,不理民间通信之事。由是不知邮政重要,使之自由放任。五口通商以后,欧美大国领事,渐窃中国邮权,于中国境内各用各国传信之法。而自1861年以后,中国海关税务司因各口通信需要,即在海关自设邮局。发售邮票,代递中国官民私信。于是中国邮权自此丧失。到光绪二十年尚未收回。光绪二十二年 (1896)中国政府始被动承认海关兼营邮政,始有正式中国邮政局。却已迟后四十年。宋育仁乃说明邮政为富国善政,自足以启悟国人醒觉。王尔敏:《盛宣怀与中国实业利权之维护》,易惠莉、陈吉龙主编:《二十世纪盛宣怀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印,页150—201。

六、较量中西钱币警惕

中国受亏严重宋育仁考察英国语言文字、政治、刑狱、地方政府均具深心审究,与中国有所比观,不及多叙。而其最精心之考察,最详细之核算,最震摄之警悟,则在于比较中西钱币而提醒中国多年来无形之损害。是即中国长期用银,与西洋各国交易,在汇价上层于劣势,备受朘削,而国人罔忽不觉,以为很是严重。宋氏提示,精密深细,具体明确。识议演断,自是维护利权卓论,实为超越时代思想。值得多加引叙。宋氏据情研考,说理精要,解析深入而警世:外国富强在工,辅之以商,而提纲在钱币。钱币无实用,本为通工易事交易有无作据,与质剂无殊。但钱币之数少,一时并兴大工,则周转不及;通商远国,则接济有穷。故必广钱币以资周转。顾银重值低,不利行远。金值昂,运转省费。与别国通商,大宗货用金镑交易,则财力厚足以垄断,而不受制于人。用金以抑银价,则实出金币数少,而易人银币数多。凡贸易,皆聚零成堆,物值不及镑金者,必以银钱交易,则用金者出币少而入货多。

今欧洲各国皆用金币,彼此相制。惟中国土产饶而无金币,兼用生银,食物、土货率用铜钱交易。银价既为所抑,土货更不值几何。洋人来中国,持金镑以兑银,化少数为多数,更以银合铜钱,买土货则本轻而利厚。以土货载还伦敦,或南洋各埠,加制造,还鬻于中国,易银数十倍,悉寄于洋银行,银行以一纸汇票合金镑寄还欧洲,而用各商所寄顿之银,买生金运回本国,以资铸币。彼国币愈多,财力愈厚。我国金日少,金价日昂,银价日贱,铜钱交易之利益微。是彼操本业出境之良民,以益食洋业逐末利之商;复聚中国之商财,以助洋人之兼并。直举国之民为洋服役耳。《中国近代学术名著·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页362。宋氏言之,令人震慑,瞿然警悟,中国利权之隐形暗消,势必至油尽膏枯。可胜忧惧。宋育仁进一步清楚比算英国金镑所盈中国银两获利之巨,与中国亏损之重。可以清楚见出事态严重:今与中国交易,一镑一钱二分(英金镑之重量),换银七两。至三十余换(实则一两黄金换中白银六十余两,何止三十余换。此乃指中西市值而言)。彼国以金自易本国铜钱,一钱二分金才得一百四十铜钱,计铜五十七两有奇;以易中国铜钱,则得万钱,计铜则千两有赢无绌。相去悬绝。就通商口岸交易为衡,则彼以三两银易七两之货,就内地土货交易融算,则彼以二百四十钱易万钱之货。中国不贫困而焉往?《中国近代学术名著·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页363。宋氏自亦指出中国银贱钱贱之积渐,与洋货交易,彼赢此绌之潜在流趋,自然测到中国陷于积贫积弱之泥淖。同治初,金价才十换有奇。雍乾前,银一两换铜钱七百。其时地产民力丰饶,物价贱于今近十倍,无大宗海防各局之消耗,故钱币亦形充牛刃。今生齿日增,游惰日众,所出地产不加益于昔时,故物价日昂。商土货辏集于通商口岸,虽增铸银元,仅能行至通商口岸,资洋业之贸转,不流布于内地。故钱价日贱。

洋货与中国交易,虽镑合银,顾其镑金成色不足,不行于中国,中国出口货交替于境,所入金镑,惟一纸空券,而洋银行所取,仍属中国市面所有之银。欧洲金镑行至洋银行而止,岁出无限之货,实未得易彼一钱,徒敛内地之银,屯聚商岸,资其善贾转辗取赢,而归根买金以去。故金价日昂,而银为所抑。同上,页363—364。宋氏熟论晚清一代道、咸、同、光各朝西洋金本位之长局优势,中国固旧之银两货币日趋削值,甘居下风,备受西商宰割,朝廷谋国不臧,财源枯竭,以万民血汗赎偿大人王爷误国之罪,是为中国之大不幸。

宋育仁不止申叙中西货币价值之赢绌及其争持资财之消长,同时积极主张中国即当因应世变而迅速改行金本位。此正足表现真知灼见,与了悟之深切:今开矿而不铸金钱,不能禁金出外洋,即不能平本地金价。彼则就中国生金换银之价,为与中国交易用银换镑之价。以别国相比,实以十五换金售我三十换,一两银化为二两一钱易我五十钱。一交易间,坐收数倍利,其垄断持市,罔利无穷,犹在次矣。

如铸金钱与之等重,民采者皆纳于官铸,漏卮既塞,金价自平。以镑易镑,彼无从取赢;以镑易银,彼不能卮价。经工商则不借洋款,办海防则可省暗耗。金币充牛刃,则我得奔走洋人,收其利器,不必崇尚工商,以汩华风,而富强之术已得矣。《中国近代学术名著·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页364。我人须知,宋氏于1894年提出新币制金本位主张,以当日先驱思想家而言,此种主张,为中国当年最早之识断,最能打中要害,挽回颓势之言论。自是值得加以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