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爱灵魂自我教程
17637600000034

第34章 夫妻之爱的悖论(2)

我们已经提到了两种单配偶婚姻和两种多配偶婚姻。单配偶婚姻和多配偶婚姻都分别包含了两种选择,一种要求我们压抑我们感觉到的自然的性吸引或浪漫的爱情吸引,而另一种选择则允许我们表达自己感受到的吸引。我们可以把婚姻的这四种基本形式映射到图III.3的2LAR十字上,并把它们与爱的四种基本类型联系起来。被我称做“常规”婚姻的婚姻形式,是亲情之爱的理想实践,因为它以这样的假定为基础:婚姻纽带跟血的纽带一样牢固。接受这种排他的婚姻形式的人,可以在婚姻中向自己的配偶,并且只向自己的配偶充分地表达他们之间的性吸引。在只接受单偶婚制的现代社会中,当一个已婚的人爱上另一个人,他(她)也许会试着在保持现有婚姻的同时,发展一段婚外恋情。人们往往会认为这样的人“不好”,因为这样做在本质上是多婚(即,同时对两个人表达爱)。为了成为“好”人,他(她)必须压抑对其中一个人的爱。如果这个人的亲情之爱更强烈,他(她)就会结束婚外情;而如果他(她)觉得浪漫爱情更重要,他(她)就会离婚,与新的爱人结成新的婚姻。

这样的问题在允许多婚的古代社会根本就不存在。当然,它存在着其他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妻子之间的嫉妒。这样的社会允许男人同时对不止一个女人表达爱;而那些感觉到神的召唤的人,就会压制自己的性欲,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的全部生命献给神。神婚——相信一个人与神结婚(至少在隐喻的意义上)——往往会促使一个人成为教士、僧侣或修女。今天,这种选择仍然向所有的人敞开,而且没有人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因为,它至少是单婚的!),只是,这些决意沿着古代的道路并且为了对神的专一的爱而牺牲“正常”生活的人,不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受到世人的高度尊崇。然而在天主教会中,人们仍然严格遵循这一传统:有些教士甚至戴上婚戒,以表明他们与神的专一的婚姻。

尽管对大多数生活在现代世俗社会中的人而言,神婚似乎有些“好笑”,但我认为,神婚这种形式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洞识,值得任何一个相信单婚是婚姻的唯一形式的人去了解。相信神婚的人认为,婚姻的本质意味着,把自己允诺给超越一切世俗欲望与想念的、更高的目标。在很多宗教传统中,这个目标被称为“神”。对这种看法嗤之以鼻并认为以爱情为基础的一夫一妻的婚姻才是通往幸福生活的真正道路的人,其实有违反“十诫”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的危险。因为在一夫一妻的婚姻里,就像一般情况下的亲情之爱一样,人们容易把婚姻奉上神坛,仿佛婚姻像神一样重要。这样做就是在违背《圣经》的智慧:《圣经》一再坚持,任何人为的制度都不能被赋予最高的重要性。如果崇拜婚姻的基督徒意识到这其实也是一种偶像崇拜,那么他们也许就不会那么轻易地指责那些在他们看来犯了第七诫的人。

这也更突出了夫妻之爱的悖论性质:正像我们在第一部分看到的,各种形式的爱——尤其是浪漫爱情——在本质上都是理想化的;而婚姻也许是人类的各种关系中最最现实的一种。当两个人爱得如此之深,以至于渴望“在死亡中结合”时,现代社会就会期望他们结婚。在婚礼上,他们双双允诺要爱对方,“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然而婚后不久他们就发现,让他们以前情感激荡的障碍消失了。最常见的结果是,一方或另一方开始寻求新的爱情。如果不能从更高的视角看待婚姻,不能把婚姻首先看做是对神的允诺,就不可能解决这样的悖论。但如果真的从这个视角来看待婚姻,我们就会发现,似乎找不到充足的理由让婚姻只局限于一种“常规的”形式。最明智的做法也许是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这种方式可以成为促进个人成长的最有效的坩埚。试图把婚姻的合法性限定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仿佛它必须总是符合同一个模子,这样做只会损害个体的成长,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

23. 角色转换中的性与婚姻稳定

最好的婚姻是对爱之水的最可靠、最毋庸置疑的体现。为什么?因为当我们能够恰当地看待婚姻,认为它包含着信约的成分时,它便具有了永不改变的基础:对神的坚定的允诺。在对教程进行组织时,我选择了冰来充当婚姻的隐喻,其中有几个原因,而冰的凝固性是其中之一。在水的各种形态中,只有冰不具有流动性,不会轻易改变形状。而婚姻也应该是岩石般坚硬的、一生不变的允诺。冰不仅坚硬,而且寒冷,这一事实对应着婚姻的另一种现象:它往往让激情降温。尽管很少有人在决定结婚时会期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但这种现象的确很常见。婚前的性行为往往更让人激动,因为那时终归有一些“禁忌”,然而婚后的性行为却成了社会准许的权利。这是夫妻之爱的悖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我们选择与另一个人结合起来——英语中“conjugal(夫妻的)”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与……结合”——共度一生时,我们应该做到在享受性的“蒸汽”高温的同时,保持坚固、稳定、冷静的理性允诺。在这种悖论中生活绝非易事,然而,夫妻之爱能给我们带来的智慧值得我们为之努力。

与冰的隐喻有关的另一个显著的要点是:冰具有让食物保持新鲜的奇特功能。在室温环境下,或者哪怕是在“凉爽的”空气里,食物都很容易变质,而冰冻的食物保存很久也不容易变质。同样,一种亲密关系(双方交换性享乐的关系)如果能受到神圣的信约之“冰”的保护,显然更有可能天长地久。这当然并不意味着婚姻关系从来不随时间而变化。因为在水的第二种形态的隐喻中(见第3讲),婚姻也可以与蒸汽的冷凝状态——或者是“雨”——联系在一起,它带来万物的成长。婚姻中不变的(或者不应该变的)是它的基本允诺,这就是坩埚,它为各种事情的发生提供了容器。容器中进进出出的原材料和化合物会不断地改变,正如我们会定期更换储存在冰箱中的食物,而当我们把冷冻的食物拿出来,在吃之前也必须要解冻。今天这一讲的目标,是讨论大多数婚姻中都会出现的一些最常见的变化,解释它们为什么容易导致冲突,并提出一些策略,以便帮助人们以健康的、珍惜爱的方式处理冲突。

有一种冲突甚至在婚姻开始之前就已经在困扰着很多伴侣:在婚礼之前,两个人之间的性亲密到底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杜华德提出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处理办法。他认为,在婚姻关系和婚前关系中,允诺、亲密与爱(在这里,爱指的是伴随着爱情的依恋感)是三个同等重要的因素,他用了三角形来表示三者之间保持平衡的重要性(例见IMY 80-81)。杜华德跟某些基督徒作者不同,他并不建议人们把所有的性交互行为都放在婚礼之后。在他看来,理想的情况是,情侣之间的性亲密程度应该与他们之间的允诺的深度始终保持同步,这样,无论是允诺还是性亲密,他们在婚礼那天迈出的“最后一步”,相对而言都是一小步。图VIII.2(a)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如果性关系发展得过快会有什么危险:如果他们在作出完全的允诺之前就发生了性交,那么在没有婚姻的“冰箱”确保双方的允诺可以继续的情况下,等到婚礼的那一天,一方或另一方也许会觉得他们的性的“食物”在婚前就已经“不新鲜了”。

通过这张图,我们更加能够理解《圣经》为什么总是在谴责卖淫和通奸:它们让人在性关系上走到极致,却不要求或者不允许性伴侣之间作出任何允诺。在卖淫行为中,唯一的允诺是享受性服务的人答应付钱给提供服务的人。而通奸的定义是,跟不能与自己结婚的人发生性关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情人们也许会感觉到彼此之间的允诺,但他们无法作出真正的、公开的允诺,除非他们能解除另外的允诺。《圣经》中的《箴言》称卖淫与通奸是愚蠢的表现。因为这样的性关系任由爱之水烧干,不断地产生充满蒸汽的云朵,却不让允诺之冰把云冷凝成新鲜的雨水,而这样的雨水是我们在婚姻的智慧之路上成长所必需的。

在没有终生允诺的保护下发生性关系,这样做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危险是:一旦发生过性关系,其中一方也许就失去了让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兴趣。这种情况在男人身上比较常见,而且遗憾的是,有些男人与女人发展浪漫关系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引诱女人与自己发生性关系。这样的男人一旦“赢得了战利品”,就会毫不出人意料地尽快放弃自己与这位情人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人们总是告诫年轻姑娘,不要允许男友在结婚之前与自己发生性关系。然而,这也许不是对待这个问题的最明智的做法。对处女而言,哪种情况更糟?把性当做奖品,引诱男友与自己结婚,婚后才发现对方根本不打算向自己作出爱的允诺?还是相信男友会与自己结婚,因此与男友在婚前发生了性关系,结果很快就被男友抛弃?两种结果显然都很让人难过,但在后一种情况下,她至少不必经历一次注定要失败的婚姻。

而后一种选择的真正的悲剧在于,很多人相信,在婚前失去童贞的女子被永远地“败坏了”。这种传统的观念源于《旧约》的律法(例见,《申命记》22:20—21):人们如果发现一个未婚女子不是处女,就会将她处死!而有些伊斯兰激进组织分子直到今天还在沿用类似的律法。有些基督教原教旨主义作家鼓吹,一个人只要违反了《旧约》中跟性有关的任何一条禁令,都应该被“处死”;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声称,当他们提出这样的倡议时,他们在与神的“心”进行沟通(例见,SAG 64)。值得庆幸的是,在今天的大多数国家里,对教义的这种落后的、过于字面化的理解已经影响不了法律。失去童贞的女人不再担心被处死;然而,对“神之心”的这种理解仍然让很多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觉得,如果一个人把最宝贵的礼物——完全的性亲密——给了自己的爱人,而爱人却没有与他(她)结婚,那么这个人即便没有真的被处死,他(她)在感情上也已经死了。

然而,如果我们能对基督徒的婚姻作出恰当的解释,那么我们就可以找到解决这个普遍存在的、可悲的问题的办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婚纱的象征意义。婚前有过性行为的女孩往往因为这个问题感到坐卧不安:“我怎么能在婚礼上穿白色的婚纱呢?”因为人们认为白色象征着新娘的纯洁,而与纯洁联系在一起的外在事实就是新娘的童贞。有过性经验的女孩会觉得,如果她在婚礼上穿白色的婚纱,就是在对家人和朋友说谎。然而这种感觉的基础,是对婚纱这类宗教象征的旧有的、“正宗的”解释。然而,正像我们已经看到的,耶稣带来的新的福音告诉我们,在神的眼中,一个人是否纯洁取决于他(她)的心所在的地方,而不是他(她)的生殖器曾经到过的地方。

对婚纱的象征意义的更让人信服的基督教解释是,无论这对爱人在婚前做过什么,无论是跟对方还是跟以前的性伴侣,他们在神面前作出的允诺让他们之间所有的性关系变得“洁白无瑕”(参见第15讲)。而传统的看法认为,白色的婚纱标志着新娘的童贞,这种解释不仅在哲学上很幼稚,而且也是男性至上主义的全面体现,因为人们不要求新郎佩戴类似的标志,以表明他的性行为的历史。人们如果能恰当地理解婚纱的含义,就会明白,新娘的婚纱与过去无关,它更是一个美丽的见证,它告诉在场的每一个人,这对爱人正在进入性的纯洁的新阶段:婚姻的纯洁。因为,只有在婚姻关系中,我们在第二部分讨论的性的四个目标才能全部实现,而且不相互冲突。如果人们认为婚姻只是一种契约,只是一种外在的陈述,它保证了这对夫妇的合法地位,那么婚姻就只是性的政治行为;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对白色婚纱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没有性经验的标志。然而在信约婚姻中,它对内在事物的关注远远超出了纯粹的法律问题,因此,白色婚纱其实是对我们第六周所讨论的“灵与性的统一”的深刻象征。

在性的四个目标中,跟现代婚姻关系最不协调的是权力游戏。正像我们在第15讲看到的,性解放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想要说服人们,性的“权力游戏”这方面是很肮脏的,因此应该削弱这一倾向。结果,现代婚姻在“应该由男性还是女性占主导地位”这个问题上总是含混不清。这里所说的“主导地位”涉及的不仅仅是性关系的领域,还几乎涉及家庭生活的所有方面。我相信,在这个问题上的含混不清,是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我们在第三部分的目标之一,就是争取更充分理解这个棘手的问题,希望能为将来的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