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和这一系列课程的其他地方都使用了“灵魂”这个词,请不要被我的用法误导。我不打算以玄思的方式推断某种看不见的形而上实在的存在;康德已经教会我们(见《树》),对于我们不可能知道的实在,不要做这种不慎重的论断。事实上,我希望你们把这个词更多地看成是一种假定,表达了我的朴素的信念:对于“人何以为人”这个问题,仅仅诉诸我们的生理特性是不够的。笛卡尔认为灵魂是“思考的实体”(见《树》第7讲),弗洛伊德则认为灵魂是幻觉的无意识之源,而那些幻觉折磨着我们的生活。而在本书中,我们将把“灵魂”视为这样一种事物:每当我们以爱的方式与另一个人发生联系时,它便会出现。在这里我们将发现:“追求完整个体”是哲学和心理学的共同特点;但只有当我们把这两种学科结合起来,成为时刻自觉到自己的无意识层面的、有意识的存在者,并努力去理解“在与他人的爱的关系中,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时,“追求完整个体”这个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将爱本身视为对完整个体的追求,这要求我们把一些本来倾向于相互分离的、对立的事物统一起来。例如,它要求我们同时拥抱保持着张力的两极:我们置身其中的社会传统与我们作为个体的冲动。当社群高于个体时,社会的“灵魂”会感到痛苦,因为个体不能随心所欲地去爱。而当个体高于社群时,那些进入了爱的关系的人会感到空洞,因为没有任何社群的支持为他们的生活赋予意义,保护他们,使他们免于疏离。灵魂要想繁盛,必须保持平衡。
这也适用于很多其他的二分事物,比如,理性与非理性。如果只凭借理性术语来理解我们与他人的个人关系,爱就会从我们的指缝间溜走。但如果我们因为理性是有限的便让自己完全服从非理性,那么无论我们获得了什么样的爱的经验,都不会引发任何深刻的理解。结果,我们就会错失通过爱的经验来深化“自我觉知”的好机会。
把爱的主题与“自我觉知”这个爱灵魂的总目标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是把爱视为“在另一个人身上发现你自己”。这样做时,一定要注意心理学家提醒过我们的“投射”的危险(见《梦》):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中的某些特点缺乏自觉时,往往会将这些特点“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把负面特点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会导致我们觉得那个人不好;而把正面特点投射到别人身上,会使我们爱上对方。提高心理上的自我觉知,要求我们学会收回这样的投射,并且认识到,我们归结到他人身上的那些特征,往往也适用于我们自己,有时甚至是“更适用于”我们自己。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自我觉知,总是一件好事情,但我在《梦》的第29讲中也论证说,拒绝所有的投射也会带来这样的危险:爱的关系变得再也不可能。事实上,我们可以接受正面的投射,通过这种有效的方式进入爱的“给予—获得”的交互关系,在交互中提高自我觉知,前提是:当投射发生时,我们要有所自觉。这样一来,爱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为有效的自我认知途径,它既优于过于客观的、纯粹的哲学途径,又优于过于主观的、纯粹的心理学途径。其实,我们要感谢爱的关系中不可避免的投射,它们提供了我们可能找到的、最有助于提高自我觉知的“镜子”:我们不仅在其中“发现”自己,而且还重新创造自己。
在“爱灵魂”领域中,学会接受很多对立事物的两面非常重要,因此,我将在本书中一直采取“反还原论的方式”来分析爱的四种基本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还原论的方式,举例来说,就是试图只用性驱动力来解释爱,或者把性的价值完全解释为爱的表达。本书书名中的“水”采用了复数形式,但这不意味着我认为“性、婚姻和友谊”只是“爱的诸方面”;尽管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理解是准确的,但在另一种同等重要的意义上讲,这种理解又是不准确的。我在第1讲中表达了这个悖论,“爱”在图I.2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用来标注十字的四个端点中的一个,表明我们必须把爱(我们关于爱的理念)与其他元素清晰地区别开;另一次是用来标注整个图的中点,表明爱(我们关于爱的全部经验)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其他各个方面,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否认这些方面本身所固有的意义。爱这个主题与性、婚姻或友谊有着很大的区别,正像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后三者可以不仅仅被当成是“爱的表达”来研究。
这门课的四个部分将分别通过不同的视角来研究爱的关系,每个部分都会涉及不同的论题,或者采用不同的途径。而且每个部分都以两种特有的方式与“水”这个基础隐喻相联系,图I.2只显示了其中的一种。第一部分剩下的章节要对爱的理念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这些理论是抽象的,就像水的化学式:H2O。但同时它们又庞大无比,看不到尽头,就像地球上的海洋。事实上,对爱进行理论化是一项永远无法完结的工作:爱的形而上学理论尽管历久不变,然而当人们将其运用于真实的生活处境时,往往会不大稳妥。作为理论它们是可靠的,但如果把它们当做排他的生活准则,那么几乎每种理论都会不可避免地失效。冒险的航海家要想保证航行的安全,需要的远远不止是一张好地图!例如,一个人二十岁时采取的爱的原则,到了四十岁时往往已经变了,而他的新原则会继续变化,等这个人到了六十岁时,他又会按另一种原则去生活。尽管如此,就像理解H2O的构成对于我们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形态很重要一样,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行为中的爱也十分关键。
在第二部分,你们要慢慢习惯“性”(sex)这个词。有时我会用“性属性”(sexuality)这个更客观一点的词来替代它,但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让讨论变得格外抽象、缺乏实际意义;因为性本身,而不是单纯的关于性的概念,才是我们讨论的焦点。“性属性”这个词的好处在于它的应用范围更广,它包含了所有的接触行为,而不仅仅是性交。作为爱的体现,性所对应的水的形式是灼热的水,“热”得变成了蒸汽。像蒸汽一样,性带来短暂的、不稳定的爆发的力量;在爱的关系中最容易被“灼伤”的方式,就是让性成为爱的唯一基础。它持续的时候是美妙的,但它无法持久,因为蒸汽终究会变冷。然而正如性并不总是“热”的,海洋中的水蒸发后也会自然地形成云(在本质上,这个过程与水沸腾时会产生肉眼看得见的水汽是一样的)。这样的隐喻能帮助我们认识性的很多潜在的益处,正像蒸汽和云都有很多好的用处。如果我们能驾驭潜藏在性“蒸汽”中的巨大能量,给予它所应得的关注,同时也认识到它有时会以“较冷的”云的形式出现,那么我们就是在以非常现实的方式解决这个困难的主题。
第三部分的主题——婚姻——关注的是爱的关系的另一种类型:在这里,爱往往显得像是死了——尤其对于那些将爱与性激情等同起来的人而言。因此,把婚姻与水的冻结形式联系起来非常恰当。此外,冰还可以用来保存食物以免变质,因此,爱的这种呈现形式是最持久、最稳定的形式。然而它的代价是什么?引诱我们进入爱的关系的神秘的吸引(在现代世界中经常是这样),在婚姻的终生允诺中往往会褪色。(男人一般比女人更喜欢嘲讽婚姻,认为它是一种“死亡”,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无论你喜不喜欢这种说法,婚姻对男性的“本能”而言,常常意味着死亡,我们在以后会看到这一点。)然而,正如我们可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境中享用适量的冰(例如,在饮料中加点冰块,或者用冰来冷藏食物),我们也可以学会享受婚姻,并极大地从中受益,只要我们不怀着错误的期待进入婚姻。因为,尽管云在高高的大气层中形成,包含着凝结的水,但当那些冰晶落向大地时,常常会化成雨。如果我们让这雨水滋养我们灵魂的“作物”,它就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最重要的目标:将个体成长推向新的层面。没有这样的雨,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完成的。
友谊是爱的最普通的呈现方式,正如我们对H2O的最常见的经验是水。然而我要论证的是,友谊是爱的最高表达。从很多方面讲,友谊是我们的研究的目的地,正如存在论是哲学目标的实现,而享受梦是心理学与释梦目标的实现;也正如叶子对于树的意义,蝴蝶对于毛毛虫的意义。人们认为,真正的友谊会持续到永远,就像我们说的“永远的朋友”;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个神话。事实上,我们对他人的友谊始终在变,正如河流在大地上蜿蜒穿行,义无反顾地回归大海。同样,大多数人只会有少数几个真正的朋友,在几年内与他们保持着稳定的联系;幸运的话,这种联系会持续一二十年。然而,尽管我们与朋友真正一起度过的时间是相对短暂的,友谊的影响在这种意义上却是持久的:无论间隔多少年,每当好友重聚,他们几乎会立即回到原有的亲密程度,正如河水总是平缓地流过曾经被它冲蚀过的干涸的河床。
人们怎样才能在爱的关系中联系起来?哲学和心理学的探索都应该以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作为自己的结语。然而就某些方面而言,这只是一个“梦想”。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如果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能让我们更深地经验爱,从而更清晰地看到自己,那么这个梦想也许真的会实现。
供深入思考/辩论的问题
1. A. 什么是爱?
B. 就本质而言,爱是一种感觉,还是选择?
2. A. 只有相互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吗?
B. 当一个人真正爱上他人之后,这种爱有没有可能停止?
3. A. 有没有不以疏离为前提的认知?
B. 爱能解决孤单问题吗?
4. A. 爱与水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B. 爱是取得自我认知的可靠手段吗?
推荐读物
1. Stephen Palmquist, The Tree of Philosophy, especially Lecture 30,“Reunion and the Mystery of Love” (TP 229-237)。
庞思奋:《哲学之树》,尤其是第30讲“再统一与爱的神秘”(TP)。
2. Stephen Palmquist, Dreams of Wholeness, especially Week X, “Psychology of Love” (DW 211-234)。
庞思奋:《完整之梦》,尤其是第十周“爱的心理学”(DW)。
3. The Myth of Tantalus (any version)。
坦塔罗斯的神话(任何版本)。
4. The Holy Bible (any translation), Genesis 1-4.
《圣经》(任何译本),《创世记》之1—4。
5. Morton M. Hunt, The Natural History of Love, see especially chs. 1 and 10, “Introduction” and “The Age of Love” (NHL 7-15, 295-346)。
莫顿·亨特:《爱的自然史》,尤其是第1章“引论”与第10章“爱的年代”(NHL)。
6. Denis de Rougemont, Love in the Western World, especially Book II, “The Religious Origins”, (LWW 59-137)。
丹尼斯·德·鲁日蒙:《西方世界的爱》,尤其是第二卷“宗教起源”。(LWW)
7. Robert E. Wagoner, The Meanings of Love (ML)。
罗伯特·瓦格纳:《爱的意义》(ML)。
8. Robert Brown, Analyzing Lov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罗伯特·布朗:《爱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