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爱灵魂自我教程
17637600000009

第9章 理性的爱:两个源泉(4)

尽管苏格拉底认为,自己首先是在追求他所渴望的客体(智慧),但他也一再地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如果他真的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他就会在那场导致了他的死刑的审判中更谨慎地为自己辩护(见《树》第5讲)。但他更关心真理,更关心把真理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即便在临死时,他也关心着他的朋友们,在饮鸩酒之前安慰他们。当我们以这种方式看待苏格拉底时,我们会发现,也许即便是在《会饮篇》的结尾描述的情景中,苏格拉底对阿尔基比亚德的生硬态度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自我牺牲:从那种情形中“轻松”脱身的办法应该是屈服于那位年轻朋友的渴望,向他表达身体的情爱。然而苏格拉底的眼光更为深远。他认识到,就他的爱慕者所处的教育阶段而言,他对这个年轻人的最关爱的回应,应该是为了真理的更高的善而牺牲快乐。因此,苏格拉底本人对爱的实践明显地带有阿加佩的特征,虽然柏拉图只强调了其厄洛斯的一面。

耶稣也是如此。尽管耶稣认为,自己首先要为了更高的善(神的意志)而牺牲自己的欲望,但他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一再地表达出深深的人的渴望。尽管基督教神学继承了保罗的看法,认为耶稣是神的化身,但四福音书中的耶稣俨然是一个普通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不仅吃饭、饮酒——有时他吃喝得太多了,甚至被斥为“贪食好酒的人”!(《马太福音》11:19)——他还会疲倦(《约翰福音》4:6),而且常常对他人怀着强烈的渴望(例如《马太福音》23:37)。其实,他的祈祷具有鲜明的厄洛斯的色彩(渴望他尚未拥有的东西),他有时会为自己的事情彻夜祈祷。这不是一个只懂得冰冷的、毫无激情的自我牺牲的人所具有的气质。他最忠实的追随者中有女人,他对孩子表现出格外的情感(《马太福音》19:13—15),这些都更进一步表明,他的爱具有明确的厄洛斯的特征——即便也许只是第二位的。

耶稣的爱是阿加佩与厄洛斯的混合,最明显的证明是,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之前的那个星期被称为“passion week”(受难周)。而passion(激情)当然是完全与厄洛斯而不是阿加佩联系在一起的感情。我们往往用“激情”这个词来描述恋人之间的态度。但当passion指的是耶稣复活之前的那些事件时,它的意思就大不相同。英语中的passion一词来自拉丁语的passio,意思是“受苦”或“情感”。而“passion week”(受难周)是耶稣受苦的一周。那些将基督的爱解释成纯粹的阿加佩的人忘记了,一个人只有有了情感,才可能受苦,而未被满足的渴望是厄洛斯的前提。如果耶稣的牺牲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之深,那么这具有拯救作用的阿加佩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耶稣先前体验过前所未有的强烈的厄洛斯。如果耶稣的厄洛斯就是对“神的国在地上实现”的渴望,那么他的死就显得像是厄洛斯的失败,就像坦塔罗斯的命运那么悲惨;而《新约》告诉我们的福音是,当遭受的痛苦是出于对自己所爱之人的充满阿加佩式之爱的牺牲时,它就不是徒劳的。

这两种理性的理念怎样创造性地结合在了一起,并产生了一种我们称之为“爱”的现象?为了获得对这个问题的更深入的洞识,让我们简要看一下达西关于阿加佩与厄洛斯的复杂理论。简单地说,达西认为厄洛斯是爱的“根本”(essence)(或智),而阿加佩是爱的“存在”(existence)(或心)。这其实是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同一条界线的两种描述方式,或者说是看待这条界线的两个不同视角。在理念中,爱可以用厄洛斯来定义,但在现实中,人们更多地以阿加佩的方式经验到爱。前者是头脑对神性化的愿望(让人类越来越像神),而后者是心灵对道成肉身(神让自己具有人类肉身的形式)的接受。两种元素只有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真正的关系才可能发生。没有厄洛斯的阿加佩是空洞的(即,没有吸引力的),而没有阿加佩的厄洛斯是盲目的(即,回避了有意义的应用)。

达西对阿加佩与厄洛斯在人类之爱中的结合的解释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我们只要把《树》中的一个图形(《树》图X.7)改动一下就可以用了,原图在《树》中是为了类似的目的而画的。图II.5向我们显示了,理性之爱的两个源泉可以怎样实现两种同等重要但性质相反的功能。虞格仁的立场的基础是阿加佩与厄洛斯的差异(见图II.4),而达西的观点则可以通过诉诸两者间的共性获得进一步的支持。阿加佩与厄洛斯的最典范的传授者有一个共同点:据我们所知,他们都没有写下任何著作,但他们的教导后来都获得了更为系统的理论的支持,这些理论是他们最早的追随者发展出来的。

为了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厄洛斯与阿加佩之间的四种更具体的相似性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采用逻辑的几何学提供的工具(见《树》第13—14讲),把这四种相似性映射到一个2ALR上,如图II.6所示。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相似之处在于,两种理论的支持者都认为它们提供了一种超越死亡的方式。其次,两种在本质上都是灵性的实在,都能促进我们的个体成长,提高我们的完整性。第三,作为结果,它们都必定会成为拯救的道路,“拯救”在这里指的是让我们能够应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负面后果。最后,两种爱都扮演了把我们与神统一起来的角色,尽管是以不同的方式(“人的神性化”对“道成肉身”)。水平轴上标注的两种相似性都是关于身体的,而垂直轴上的两种相似性关系到灵性。这四种特征的第二层区分体现在每根轴的两端,一端体现了自我肯定(战胜死亡与促进灵性完整),一端体现了自我否定。

在结束这一讲之前,我想提示两个要点,从而让你们看到,尽管阿加佩与厄洛斯在作为理念时有清晰的区别,但在实际的爱的经验中,我们却可以认为它们是结合在一起的。首先,让我们看一下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我们下周会更为详细地研究这个问题,但现在我想指出,父母对孩子的爱主要以阿加佩为特征,而孩子对父母的爱则主要是厄洛斯(正像弗洛伊德指出的,见《梦》第8讲)。孩子很自然地渴望更像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正如厄洛斯激励人们为实现神性的完美而奋斗;而父母很自然地愿意为孩子牺牲一切,就像基督教所说的神为我们做的一切一样。两种情形非常相似。当耶稣说“我与父是同一的”(《约翰福音》14:11),他要证明的也许不仅仅是自己的神性,还有父母与孩子以各自的自然方式去参与爱的普遍需要。其实,如果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以两种方式去爱的能力,人类就不可能生存到今天。

阿加佩与厄洛斯相互作用的第二个例子,是丈夫与妻子的关系,这是这门课的第三部分的主题。让我们再次回到《创世记》中寻找洞识。我们可以说,亚当体现了阿加佩(他牺牲了自己的一部分,这样神才能造出他的伴侣);而夏娃体现了厄洛斯(她想要吃禁果的欲望触发了人类的整个认知过程)。他们遭到的惩罚也符合这种解释:他们一离开了伊甸园,亚当就不得不以劳作的形式,牺牲他的时间和精力;而夏娃在分娩爱之子时,不得不忍受痛苦(参见“passion”)。引人注目的是,人类的第一次自由行为(他们共同选择吃知识的果实),也是第一次爱的行为。这绝对是阿加佩与厄洛斯的四个相似性的最突出的意义,而且这很可能是我们迄今为止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布莱克的泥土块和鹅卵石都没有完整地说出爱的本质,除非我们把它们创造性地综合到一起;因为爱的目的是在个体间的关系中催生自由、加强自由,尽管这不是没有后果的。如果我们接受自由和它的后果,那么,我们对爱的经验将不仅仅成为我们塑造自己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且也将是决定我们可以有多自由的最重要的因素。

供深入思考/辩论的问题

1. A. 柏拉图为灵魂的基本力量列出的清单中有没有漏掉什么?

B. 同性恋是可以接受的吗?

2. A. 人类本来真的是雌雄同体的吗?

B. 我们可以把爱恰当地视为临时的教育工具吗?

3. A. 爱怎样才能存在于神与人类之间?

B. 只有相互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吗?

4. A. 祈求你的敌人的计划成功,这是明智的吗?

B. 纯粹的阿加佩(完全无私的、自我牺牲的爱)是可能的吗?

推荐读物

1. Plato, Symposium (any translation)。

柏拉图:《会饮篇》(任何译本)。

2. The Bible (any translation), especially 1 Corinthians 13 and other references cited in the text of Lectures 5 and 6.

《圣经》(任何译本),尤其是《哥林多前书》第13章,以及第5、6讲中引述的其他内容。

3. Stephen Palmquist, The Tree of Philosophy, especially Lectures 4, 5, 12, and 34 (TP 21-33, 78-85, 263-271)。

庞思奋:《哲学之树》,尤其是第4、5、12、34讲(TP)。

4. Stephen Palmquist, Dreams of Wholeness, especially Lectures 8 and 25 (DW 56-64, 187-194)。

庞思奋:《完整之梦》,尤其是第8、25讲(DW)。

5. Anders Nygren, Agape and Eros: A Study of the Christian Idea of Love, tr. A.G. Hebert (London: SPCK, 1932)。

安德斯·虞格仁:《阿加佩与厄洛斯:爱的基督教理念研究》。

6. M.C. DArcy, The Mind and the Heart of Love (MHL)。

马丁·达西:《爱的智与心》(MHL)。

7. Gene H. Outka, Agape: An Ethical Analys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2)。

吉恩·奥卡:《阿加佩:伦理分析》。

8. Irving Singer, The Nature of Love, vol.1, Plato to Luth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欧文·辛格:《爱的本性》,卷一:“从柏拉图到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