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的事物、现象都是朴素的东西。任何学科专业和教育体系的形成都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架构性的思考和提炼实现从朴素性到系统性,再到科学性的升华,从而实现从“术”到“学”的提升。然而,每个人从生下来,其思维、思想就受到传统文化的启发和影响,并被无形地约束在这种思维方式中。因此,要实现对具体的朴素性表象进行提升、抽象,进而形成学科专业和相应的教育体系,是何其困难。
二、现代教育在中国“昙花一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外来文化及思想的侵入,很多“洋”事物进入中国,除了“洋枪”、“洋炮”、“洋火”、“洋碗”,还有大学。北京、天津、湖南等地的学堂演变为早期大学。五四运动以后,“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进入了中国。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学教育一片繁荣景象。不拘一格降人才,留学回国的学者、国学大师以及具有独立思想的人,穿着西装、长衫马褂分别走上了大学讲台。很多大师甚至没有任何大学学习经历,如从私塾毕业、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的沈从文。
抗日战争初期,西南联大在昆明成立,来自不同大学的教授常常在一起讨论交流。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仅有一条马路之隔,两校的教授们常常在饭后茶余谈论理想、讨论时事。闻一多教授在云南大学做了最后一次演讲,梁思成设计了云南大学的映秋园。曾几何时,这种轻松愉悦的文化交流、思想碰撞已不复存在,已经“近亲繁殖”成刚性化的学术交流形式。后来,大学教育被简化为功利性的专业知识传授,现代教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三、现在教育不是现代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发展。前二十年,我们学习并采用苏联模式,大学按专业划分。十年“文革”,教育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的三十年,我们打开国门,了解、学习并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科技知识。《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http:∥view.news.qq.com/a/20090310/000023.htm。可是,现在的教育不是现代教育。
按理说“两弹一星”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改革开放以后,学习引进先进的科技、经济、管理知识,造就了大国崛起。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反而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呢?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国力薄弱,科技不发达。这时,仅仅学习和引进科技就可以迅速增强国力,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凸显了科技、教育的功用性价值。我们意识到:只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普及科技知识和教育,方能实现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然而,过于强调科技的功用性价值,特别是技术,忽视科学、人文的教育,会使得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教育就是教学生学习知识,学习知识就是掌握先进且有用的技术,甚至在中小学时,就恨不得将科技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袋里。
因为这种功利性的目标导向,早在学习苏联模式办学时,我们即按专业划分,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这种刚性的专业划分将教育从“培养人”演化为“教学生掌握理论、技术等结果,关注成绩排名”的功利性目标。思维方式、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再被关注,更不要说道德、思想、价值观、态度和习惯的教育培养。教育的类型也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演化成以学校课堂书本知识传授为主。
更为悲哀的是,这种刚性化的思维方式经过多年的近亲繁殖,已使得全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结果导向性功利思维。这种思维还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不再以道德、思想、能力,而是以文凭、学位论人才,各种考核、评估的量化指标体系,不正是这种思维的近亲繁殖吗?
当下教育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不是“学什么科技知识”的结果性问题,也不是体制和其他教育活动过程之外的问题,而是过程性、体系性、结构性问题。从另一角度来看,不是教学生“what to think”,而是教学生“how to think”的问题。实际上,体制也是由人设计和执行的,如果我们培养的一代代人都存在这种思维的不足或缺失,再好的体制也无法施行良好的教育、培养优秀的人才。
教育的内容和科技不能等同,教育的过程和知识讲授也不能等同。人才培养不同于汽车、电视机等工业产品的生产。工业生产是刚性化的过程,只要引进一条生产线,培训一些技术员、工人,即可生产产品。我们在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大学教育、科技知识时,可以很容易地引进理论、技术、课程、人才培养体系,甚至引进人才培养的理念、思想和方法。但是,所有容易引进的都只是“静态的”刚性化结果,最为缺乏且最难引进的却是“动态的”教育过程。我们“照本宣科”地学习引进现代教育理念,可以搬来结果,却得不到现代教育的精髓。这也许正是当下教育的困惑和困难之所在。
第三节 西方的主要教育思想简述
本节主要简述西方教育从古典、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到近现代的发展过程,对这几个阶段的主要教育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这样,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西方教育的发展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以人为鉴”,了解中西方教育发展过程的主要差异并进行参考、学习和借鉴,找到“他山之石”,以便我们可以“攻玉”。
一、西方古典教育的简述
(一)古希腊教育简述
古希腊教育是国外教育发展的奠基,也是国外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渊源之一。其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巴达的教育和雅典的教育。古希腊的后期教育走出了自己狭小的城邦,吸收了东方文化。古希腊的代表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些教育家同时也是哲学家、思想家,他们注重身体力行,为人类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遗产。
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并提出了“产婆术”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开端。柏拉图主张由国家管理教育,并构造了一个学制体系,结合人的不同年龄阶段,论述了学前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在文法学、修辞学、逻辑学(辩证法)(“前三艺”)基础上,他创立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后四艺”)。“前三艺”与“后四艺”合并起来被称为“七艺”,在西方教育史上沿用了千年之久。亚里士多德不仅仅明确提出了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划分,而且根据人的身心发育、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按七年为一个阶段划分教育”的主张。
追根溯源,我们不难理解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教育发展的困惑所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产生了“七艺”教育。这些教育都来源于朴素的生活,在西方教育史上沿用了千年之久。古希腊的先哲们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方法、教育阶段划分。对比思考,我们的古典文化似乎欠缺了什么,那时我们有了《道德经》、《论语》等,算术、几何、音乐等也存在于生活中,但却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更没有教育阶段的划分和对教学方法的思考。
(二)古罗马教育简述
古罗马文明产生于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另一个重要源头。古罗马教育是古希腊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并深刻影响之后的欧美国家教育。
类似于亚里士多德的阶段教育划分,古罗马同样进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划分。古罗马教育极其重视道德培养,常常采用“做中学”的方法,认为“知识的学习并不占主要地位”。古罗马的中等教育开设了地理、历史、数学、自然科学等课程;高等教育开设了修辞学、辩证法、法律、数学、天文学、伦理学、音乐等课程。同时,在古罗马时期,大学开始萌芽,并设立了法学、医学、建筑和机械等专门学校。这些学校采用“学徒制”教学,学生向著名的实际工作者学习专门技术,教学过程注重实践。
古罗马最有影响的教育家是西塞罗和昆体良。其中,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过程并密切关注初等教育的大教育家,他撰写了西方第一本论述教育的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幼儿教育、学校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形式、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以及对教师的要求。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距今已两千多年,其教育紧密结合生活,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并结合不同年龄实施不同阶段的教育,注重教学的方法与实践,还系统地研究、归纳了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从多个角度和视野论述教育。两千多年前,我们却在“焚书坑儒”。即便是今天,我们又有多少教育家、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能站在这种高度,系统地审视我们的教育缺失呢?由此,我们也许能窥见中西方教育差距的端倪。
二、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简述
(一)中世纪大学的诞生
在中世纪,伴随宗教的产生,宗教神学垄断了教育。教育必须为宗教神学服务,已经发展起来的、具有一片生机的传统教育逐步走向衰落。
到中世纪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欧洲城市和工商业开始出现并发展。欧洲的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城市学校开始出现,并在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地蓬勃发展,逐步打破了宗教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到13世纪末,欧洲已经建立了二十多所大学。
(二)阿拉伯的文化教育
在中世纪中后期,阿拉伯的文化教育获得了辉煌的发展。甚至早在中世纪大学出现之前两百多年,阿拉伯境内就开始设立了大学。中世纪大学出现时,阿拉伯境内已有几十所大学,其高等教育非常发达,开设了神学、法学、医学、数学、天文学、化学等课程。在西欧《圣经》权威压倒科学成就之时,阿拉伯世界的《古兰经》却并未剥夺科学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到14世纪,继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繁荣之后,欧洲的第二个文化高峰——文艺复兴出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即以“人”为中心。在古典教育基础上,此时的教育更加崇尚以“人”为中心。
文艺复兴在欧洲造就了一大批人文主义教育家、思想家,如教育实践家维多里诺、教育理论家伊拉斯谟、古代教育理论集大成者夸美纽斯。他们汲取西方古典教育之所长、中世纪大学之精华,探索实践人文主义教育,并改革教育目标、培养对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结合科学的发展和新学科的出现,在“七艺”基础上扩充教学内容。
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主要包括:建立人文主义学校;广泛设置学科;精心组织户外活动,改革教学方法;重视道德教育。
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批判经院教育,提出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世俗教育;主张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明达善良之人,强调后天教育与学习的作用;重视文雅学科的陶冶价值;学习既要勤奋努力,又要培养浓厚兴趣;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师生友爱和睦。他非常重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作用,认为教学始于语言;儿童的教育要从早期开始;要趁小孩的思想尚未形成之时,使他们的心灵充满友谊思想;并提出“一个国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的教育”、“人不是生而为人,而是教养之人始为人……是理性使其为人”、“没有什么东西像在早年学习的东西那样根深蒂固”。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几百年间,在古典教育基础上,西方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初步形成涵盖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体系,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那时,中国的历史跨越了唐朝末年、宋、元、明、清朝初期,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演绎着类似的故事:起义反抗、建立朝代、外困内扰。伊拉斯谟认为的“使小孩的心灵充满友谊的思想”在我国似乎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至今,大多数家长们生怕自己的独生子女吃一点点小亏,又如何培养其友爱仁义呢?
(四)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在批判旧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人的年龄增长、生理发育到心智成熟的过程,总结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为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其教育代表作《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独立教育学的诞生。其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是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并终身服务祖国的人,其目的是给人以知识、德行和虔信,使人能理解并利用万物。
2.论教育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在适当的年龄,即在儿童时期受到了所应当获得的教育。世上找不出一个智力衰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的人。人具有接受知识的智力,智力低到不能接受教育地步的,一千个人中也难以找到一个。即便对于这种智力极低的人,教育还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3.论普及教育。书中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人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这是人生来都有的共同目标。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男女,不管住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接受共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