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
17639700000035

第35章 教育是一个工程问题(8)

面对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地想办法。可是,我们也不可能一步到位,直接引进别人的过程。通过政府的宣传、引导和支持,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逐步改进评价方法体系:

第一,每个省可挑选20名左右的教育专家或教育工作者,分为4至5个考察组,明确学习交流的目标和任务,前往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围绕教学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相应的管理,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学习考察。

在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各省围绕教育过程、评价体系等完成教育发展改革咨询研究报告。同时,在各省的咨询研究报告基础上,教育部可挑选15名专家,组成国家教育改革咨询总体组,围绕幼儿教育、教学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体系、管理机制等,制定教育改革战略规划。组织部分出访专家形成专项专家组,从可操作层面,结合图5.7的教育体系,制定专项改革规划建议和实施意见。基于战略规划和专项规划,选择10个省市作为教学过程、评价方法的改革试点。

第二,基于战略规划和专项规划,试点的省市应该设计并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从教学过程、评价方法等方面,开展教师培训,尤其是加强幼儿、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培训方式主要基于示例和示范,采用头脑风暴、案例分析、探究研讨等多种形式,而不是讲授空洞的教育理念。培训组织尽量打破专业、课程方向的约束,甚至混合不同阶段的教师,起到“他山之石”的效果。

培训过程至少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培训教育的目标,大力弘扬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其次,开展通识培训,认识并遵循人脑发育、智力发展、心理活动的规律等;最后,根据专业或课程方向,每个方向选择一门课程开展教学过程、评价方法等观摩交流、头脑风暴。

第三,设立教学示范点,利用寒暑假开展交流讨论活动,从课堂教学、学生自学指导、课程论文指导、过程管理和检查监督、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以及学生报告演示等方面,对教学过程和评价方法进行观摩、研讨、交流。

第四,确定教育部、教育厅、学校内部管理部门的管理边界,提出相关的管理和要求,但不涉及具体过程和考试评价,不刚性地限定考试形式;鼓励并引导教师进行课堂之外的学生自学指导、课程论文指导、过程管理和检查监督、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以及学生报告演示等,使得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从考知识为主的方式改良过渡到以学生过程表现为主的综合评价”。

第五,鼓励或要求各种教学机构,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围绕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自学指导、课外论文指导、学生交流演示、课外科技活动、课外其他活动等方面,大力开展教学法交流、教学观摩活动。

第六,针对每个教育阶段,建立国际、省级、地区之间的交流互访、互助机制。特别是针对教育发达国家、国内教育发达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与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偏远地区之间,大力鼓励、引导教育机构之间开展教师互访、互帮互助、交流观摩等活动。

第七,上述所有过程,均需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也许经过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探索,我们的教育观念、认识、方法和措施即可逐步走向成熟,各种考试结果才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态度、习惯和能力的表现,考试导向、高考指挥棒才能与教育目标相结合。到那时,方才会出现逐步取消中考、改良高考评价体系的时机。

四、对教育工程进行研究的建议

教育研究可以研究教育本身,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可以研究教育之外的环境影响,包括政治体制、社会风气等。归根结底,教育研究应该遵循身体和智力发育的客观规律,以培养人为目标,服务于教育过程,基于教育实践,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采用“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相结合的工程思路方法,开展宏观战略性和微观战术性的研究。

很多人围绕体制性问题开展研究,很少结合教育的过程。有的人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形成怨妇型、骂娘式的成果,却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有的人则围绕教育管理部门撰写各种“咨询”报告,阐述大量的道理和“做什么”,却缺乏“如何做”的可行措施。有的人抓住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某几个具体点,就希望解决问题,却缺乏宏观性,并未发现执行这些理念所需的文化、素质甚至道德基础。有的人则脱离了教育实践,纯粹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其目的不是改进教育,而是发表文章。即使这些研究者著作等身,但讲的全是空洞的道理和正确的废话,没有任何实际参考价值。即使有的人结合教育实践过程开展研究,但却纠缠于一些微观问题“瞎子摸象”,难以窥见全貌,甚至并未发现或理性地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缺乏教育的实践经验、脱离教育的具体过程,对教育的研究无异于“缘木求鱼”。试想从未带过小孩或缺乏幼儿教育经验的研究生、博士生,即便他们都学教育专业,精通书本上的中外教育理论,并且善于观察思考,但研究家庭教育,还是难以“入木三分”。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甚至教育专家,如果缺乏具体的教学经验,即便不考虑大学专业划分所导致的教育差异性,他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研究结果?因此,教育研究一定要遵循人的发育规律、基于教育实践、结合教育过程、面向社会需求。图5.5至图5.7可作为教育过程的参考主线,围绕这个主线,可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教育研究:

(一)在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研究教育本身的文化体系。如教育的目标、目的意义、教学法、教育管理、教育实践如何支撑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体制政策如何支持教育的良性发展等。

(二)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研究教育的阶段划分、每个阶段的课程群设置、不同阶段的课程群衔接。指导性地设计教育的学制体系,系统地界定普及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三)结合普适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研究人文教育的内涵,研究覆盖各个阶段的人文教育层次体系,特别是针对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针对每个阶段,提出人文教育培养方案的建议,包括开设的课程、课程内涵以及教育方式,编撰相应的故事、活动,传承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分类方法和体系,结合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特别是高中以后的教育阶段,研究教育的多元化特性和分类方法。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教育,系统地研究教育实施方案,尤其需要研究在校大学教育、职业教育之外的教育补充形式。

(五)研究课程类型的划分方式,如分为原理理论型、技能应用型、人文思想型等课程。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如现有的英语教学并非语言学习的教学方式,更像数学、物理等课程的教学方式;技能型课程的某些内容,学生有时只需要“知其然”,不一定需要“知其所以然”。

(六)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课程类型,研究课程内涵、课堂教学方法。在培养“如何思考”方面,结合生活实际,针对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探索和方法研究。探索课堂之外的其他教学活动、形式和方法,特别是设计组织课外研究活动、科技活动、阅读活动、其他集体活动,以弥补课堂书本知识教育的不足。

(七)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方式,研究并逐步试点新的考核手段和方式。如设计面试、综合能力测试的项目或题目,突破传统的围绕书本知识开展考试的考核方法和评价方式,尤其需要将源头性的态度、习惯和能力等尽量纳入考试评价的范围。

(八)研究不同阶段的家庭教育体系、社会风气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参考方案、实施建议,尤其是针对婴幼儿阶段、低龄教育阶段,系统地编撰家庭教育故事事例,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家庭教育活动,并设计制作各种相关的音视频产品。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普及,逐步改变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形成学习型社会的良好风气。

(九)多维度宏观地、深入且理性地研究当下的体制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内部管理部门的管理内涵和外延,针对体制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尽量让教育远离政治,成为维护、改良社会价值体系和倡导弘扬人世间“真、善、美”的基本阵地。

(十)以育人为目标,研究现代教育理念在中国的适用性,践行现代教育理念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基础。考试作弊和体育竞赛使用兴奋剂,都被视为存在道德缺陷的诚信问题,很多国家对考试作弊等问题“零”容忍。虽然我们的文化应该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宽容的襟怀,但社会的道德底线不容侵犯,不管是食品还是成绩,对事物源头上的问题应该“零”容忍,绝不姑息迁就。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逐步改良我们的教育。

(十一)还有很多有待深入研究的教育问题,如教育的启蒙责任何在?教育培养的公民应具备的常识、良知、能力、责任、思想和精神等内涵是什么?对真善美、好与坏、公平公正的内涵探索和教育启蒙,这些都是与教育紧密相关且亟待深入研究、内涵有待明确的基础性问题。

过于功利地追逐短期的目标结果,难以培养创造性人才。教育的研究不可能像创造GDP、盖高楼大厦那样,在短时间内得到回报,而是需要站在历史高度、人生高度、全球高度,并结合教育实践和过程才能施行。只有这样,教育的研究成果才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尽量避免功利化、表象化和碎片化的教育思维,真正将教育视为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

五、对人文教育谋划的一点建议

人文思想不像科学技术那么具体。迄今为止,人文似乎还是一个内涵不明确、外延不确定的话题,我们的人文教育也显得可有可无,但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本书仅从谋划和实施角度,针对人文教育提出建议。

人文教育作为公益性的文化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牵头,综合地进行设计和谋划,经过十年以上的积淀,逐步形成我国的现代人文教育体系。我们需要组织有教育经验和工程经验的教师,甚至可以聘请国外的教育专家,组成全国性的人文教育研究总体组。如图5.8所示,在研究人文教育“做什么”的基础上,总体组采用“自顶向下”的工程方法设计人文教育体系,设置分项课题组和专门课题组,具体设计“做什么”和“如何做”的实施方案。

图5.8从左到右,研究涉及的内容逐步细化、深入、具体。总体组需要超越民族、国家,全身心地投入三至五年的时间,从历史的高度和人生的高度,以全球化、全人类的视野,海纳百川,结合传统的文化思想和西方的人文精神,宏观且多维度地梳理、分析和设计现代人文教育的框架体系、主要层次、核心内容和实施方案,架构性地研究解决人文教育“做什么”的体系结构问题。

在总体组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至少从教育阶段和培养内容两个视角设置分项课题组。分项课题组大约花三年时间,解决人文教育“做什么”的问题。从教育阶段看,结合人生的成长过程,站在人生的高度,研究确定家庭教育、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阶段的人文教育重心和主要内容。从培养内容看,研究确定道德、价值观、态度、习惯、能力等方面的人文教育内涵。

在分项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各个层次的人文教育,成立专门课题组。专门课题组大约花四年时间,进一步解决人文教育“如何做”的问题。借鉴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设计编撰由故事、事例、活动组成的系列教材或教学指导书,并编制相应的音视频材料、电视动画节目,蕴含、诠释、践行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专门课题组的研究可结合媒体宣传、学校试点进行。

如果可能,基于现代人文教育体系的研究成果,我们不妨站在比《圣经》更高远的高度和视野,结合普适价值观、传统国学经典,设计编撰通俗易懂的中国版“圣经”。这部书应该以传承基础的人文思想、弘扬普适的社会价值为核心,主要面向婴幼儿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通过故事、事例和活动,“润物细无声”地培养道德、价值观、态度和习惯等。同时,通过政府推动、媒体宣传,普及推广人文教育,从根本上改善社会风气。

六、浅谈学术道德问题

法律是非常具体且刚性的规范,道德则是更为抽象的概念。道德往往难以用刚性且具体的标准进行衡量和评价,它更多的是靠从小建立的态度、习惯、良心准则约束个人的行为。同样地,作为道德的组成部分,学术道德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内心,用于约束个人的学术行为。因此,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主要依赖于学者“事前”、“事中”的行为自我约束,而不能简单地依赖于“事后”的处罚。

与其他“软知识”方面的问题类似,学术道德问题主要是细节性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中国才有,也不是今日才出现。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学术道德问题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比大多数国家更严重。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