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经学博采录
17641600000052

第52章 卷十二(1)

元和顾茂才广圻,字千里,一字涧苹。陈黄门侍郎野王①之三十五世孙也。少孤多病,读书枕畔,人咸异之。年十二,随舅氏郑游京师。弱冠南归,不事科举业。年三十,始补儒学生。继从江艮庭征君游,得惠氏遗学,因尽通经学、小学之义。尝论经学云:“汉人治经最重师法,古文、今文、其说各异,混而一之,则不胜矣。”论小学云:“《说文》一书,不过为六书指示发凡,原非字义尽于此。”欲取汉人经注作假借长编。张君子絜②尝问秀才以读《毛诗》之法,秀才谓《毛传》全是古文,《郑笺》或用今文《诗》破《传》,或用今文他经说以破《传》,或又用古文他经说以破《传》,此自是郑氏家法,不专一家,明乎此,而后二家之体例了然。欲作《毛郑诗考读》一书,专论《诗》旨。阮太傅抚浙,尝延秀才同辑《毛诗注疏校勘记》。及太傅督粤刻《学海堂经解》,询秀才所著书欲刊之,秀才答书有云:“尝读《尔雅》,病郭注浅陋,思采《毛传》以下古义尚存者,条举件系,加以驳论。又读康成诸经,推寻家法,始悟近人痛斥王子雍皆能言其当然之迹,而不能言其所以然之故。譬之治病未知症结之所在,终无以断其宿患。拟每事穷彼根源,各得其所以然,庶郑、王公案由兹而定。又读《说文》反覆有年,见许氏自有义例,具在本书。后来治此者,驰鹜于外,遽相矜炫,徒使叔重之指转多沉晦,且致他书亦苦牵合附会。意欲刊落浮词,独求真解,就本书之义例疏通而证明之,自然可与群籍并行不悖,似于小学、经学皆为。”……[1][1]原刊有页码而无文字,仅标有“原缺”字样,故用省略号以示区别。原文详见《思适斋集》卷六《与阮云台制府书》。又据《思适斋集》卷首录有李兆洛《顾君墓志铭》“服膺之”前有“先生”二字,现补上。先生服膺之。遍读先儒语录,摘其切近者为《遁翁苦日》一卷,以教学者,其无门户之见如此。道光十五年二月十九日卒,年七十。所著有《许氏说文考异》、《思适斋笔记》、《思适斋集》各若干卷。上海徐君渭仁③求《笔记》原稿,十年而不获。道光二十九年,海宁杨君文荪④得秀才遗稿于其孙瑞清家,因统编诗文为十八卷,授徐君刻之。秀才尝与金坛段大令辨论“四学”,黄绍武⑤谓“两君议礼起争端”,往返书札已刻《经韵楼集》中,兹刻不复载云。

陈郡丞名树华,字芳林,一字冶泉,江苏长洲县人也。父鸿熙,官两广盐运使司。乾隆元年,以恩荫授职,历官湖南武冈州州同、江西湖口县知县、山西泽州府同知。君容貌颀然,长于折狱,长官前侃侃不阿,姚巡抚棻⑥、王藩使昶、善观察泰⑦皆服其才。其于民事虽无某事某事可指,殆古所谓“日计不足月,计有余者欤”?居平勤学自任,罢官州同,家居十载,闭户著书。与卢召弓学士、金辅之殿撰友善,所著《春秋内外传考证》五十一卷,学士、殿撰并称之。其后归自山西,获交段茂堂大令。大令称所著为《内外传》善本,有相见恨晚之叹。所著又有《宋庠国语补音订误》[2][2]段玉裁《经韵楼集》作“《国语补音订误》”。及诗集各若干卷。卒年七十有二。郡丞有甥,曰梁处素,名履绳,更名玉绳,籍隶浙江仁和县。乾隆戊申科举人,訚訚和易,人乐亲之。传郡丞《左传》之学,因《考证》一书,复辑诸家之说而折其衷,为《左传通考》若干卷,惜未成而卒。又考证诸经,为《瞥记》一卷,刊入《皇清经解》。

武进臧玉林秀才琳,博综经史,深于小学,闭户著书,世无知者。所著《经义杂记》三十卷,久已刊行。惟所著《尚书集解》一百二十卷,定本高二尺许,约二百万言,世无刊本,秀才七世孙熙珍藏之。张石洲,明经之弟子,赵孝廉禄保⑧与熙相善,明经欲刊其书入《连筠簃丛刻》,不果。道光丁未,孝廉以公车至京师,尝录其自序相示。《序》云:“琳不揣固陋,手自撰辑,上探伏、孔、马迁之奥,中采许、马、郑、王之诣,下逮唐、宋、元、明之说,莫不条分缕析,依经附注,撷其精英,弃其瑕疵,间下己意,亦不数见。盖以前人之义已备,故一己之说不赘。惟文字异同之间有系圣经匪浅,而自唐儒陆、孔以来多所依违,鲜能折衷。琳少学训诂,颇解于斯,凡有所据,随为条证,欲少求益于前人。所得之外,非忘其大者、远者,而议其小者、近者也。据孔氏《正义》之本,仿何氏《论语》之注,别以姓名题为《集解》。三易其稿,廿年而成,为卷凡百有二十,附以序、目、释、文四卷。若夫删繁订失,是深有望于后之君子焉。康熙四十四年,太岁已酉仲冬月,武进臧琳谨序。[1][1]此序亦见张穆编撰的“阎潜邱先生年谱”中,可参考。

[2]原刊“玄”作“元”,按前例改。”读此可以知梗概已。

秀才之玄[2]孙镛堂,更名镛,又更名庸,字在东,卢召弓学士弟子也。湛深经学,既补缀《经义杂记》而刊之,复仿《经义杂记》,著《拜经日记》八卷,又著《拜经文集》一卷,并刊入《皇清经解》。又辑卢子干《礼记解诂》一卷,《尔雅汉注》三卷。在东之弟名礼堂,字和贵,以孝闻。尝割肱以疗母病,师事在东,传经学。尝辑《孝子孝妇传》[3][3]又名“古今孝子孝妇传”。

[4]段玉裁《经韵楼集》作“《说文经考》十三卷”。成数百卷。据黄公绍⑨《韵会举要》重辑《说文系传》十五卷,刺取许氏引诸经为《说文引经考》十二卷[4],摘录玉林秀才《尚书集解》按语为《尚书集解按》六卷。又为《三礼注校字》、《春秋注疏校正》各六卷。删补吴江严豹人辑《左传贾服注》三卷,南宋高宗《御书石经孟子考》二卷,增订孙渊如《仓颉篇》三卷,增补在东所辑《通俗文》一卷,辑臧荣绪⑩《晋书》二卷,记《先考遗事》一卷,《拜经堂书目》四卷,《爱日居笔记》六卷。卒年三十。段茂堂大令为立《臧孝子传》。

《小尔雅》一卷,见《汉·艺文志》、《隋·经籍志》者,孔鲋之本、李轨之《解》已不可复见。今所传者具载《孔丛子》第十一篇,世以《孔丛》之伪而并伪之。戴氏东原谓是后人皮傅撮拾而成者,非古小学遗书也。窃尝考之汉魏以来传注家征引此书者,许氏《说文》仍称《尔雅》,《辵部》引云:“,薄也。”王肃之说见《诗》、《礼》疏;《左传》杜注,训诂多合;至郦注《水经》,更明著书名;其后《释文》、《正义》、《一切经音义》、李善《文选注》引用尤多。持校今本,则灿然具在,其逸者不过数条,此乃伪造《孔丛子》者具录于《策》,犹《家语》之取大戴、小戴及荀子、贾子耳,何足疑耶?近为此学者,有王教习煦《小尔雅疏》八卷,宋大令翔凤《小尔雅训纂》六卷,胡孝廉世琦、任孝廉兆麟《小尔雅注》各若干卷,胡观察承珙《小尔雅义证》十三卷,谭明经正治《小尔雅疏》[1][1]又名“小尔雅疏证”。《辛巳丛编》本作“小尔雅”。若干卷,并称精核云。

李学博超孙,字奉墀,号引树。先世自江阴迁居嘉兴梅会里。五世祖良年,县学生。康熙乙未,应诏征试博学鸿词科。学博少时即有志于学,《六经》、《四书》悉能覆讲不忘。稍长,锐意进取,晨夕淬厉,与弟富孙、从弟遇孙同师事从祖敬堂大令,务为根柢之学。乾隆已酉,选拔贡生。乙卯,中举人。嘉庆丁丑,大挑二等。道光辛巳,选授会稽县教谕。学博事亲至孝,先意承志,视膳问安,委曲备至,故赠君家居得优游者二十年。与弟读书相切劘,友爱之情弥笃。宅心和厚,遇人接物,情意绸缪,绝无崖岸畦畛之见,人亦乐与之亲。有是非纷杂,片言悦服。所著诗古文词,自订为《拙守斋稿》十卷。尤深于《毛诗》之学,著有《诗氏族考》六卷,学博弟子海昌蒋光煦刊入《别下斋丛书》。

弟富孙,字既方,儒学生。好读《易》,尤好汉儒之说,而深斥图书之附会穿凿,摈不欲观。自汉魏以迄元明,说《易》之书具存者百余家,皆浏览之,而惟服膺资州李氏《集解》。既已朝夕寝馈于斯,而于三十余家之说未经采入者,更搜罗荟萃录成,得六十余番,为《李氏周易集解补》一书。卢抱经学士尝序之,以为命意高而用力勤,又加之以谨严,述之之功,远倍于作云。[1][1]卢文绍作有“元既方补李鼎祚周易集解序”载《柳眉经堂文集》卷三,可参考。

邹叔绩司马汉勋,楚南新化县人也。家饶于资,兄弟六人并治经史,不攻举业,不治生产,戚秉家政,遂中落。司马年将及壮,以解经见重于学使者,补儒学生。咸丰辛亥,以后场博洽中举人。贯通群经,博涉载籍,长于切韵之学,尤深于舆地。尝据内府地图,以考证《禹贡》水道,多发前人所未发。又据内府地图以订正《水经》郦注之误,极为明确。壬子应礼部试,余识司马于都门,时相过从,辨论海内水道源流分合,了如指掌。自言尝应聘至贵州纂修志书,于贵州水道尤多考辨。所著有《艺斋著书》若干卷,藏于家。壬子之夏,罗苏溪制军奉旨回籍团练,以司马偕行。继偕江岷樵抚军剿贼卢州有功,得旨以同知直隶州选用。后以卢州之陷,与江抚军同时战没,得旨优恤。司马同县有欧阳上舍大观、欧阳布衣忠者,并治经史,人咸以博洽称之。

郑比部存纻,字献甫,一字小谷,粤西象州人也。因原名与御名偏旁相同,遂以字行。道光乙酉,由选拔贡生中举人。乙未成进士,改主事分刑部。性情高迈,不慕荣利,博极群书,湛深经学,尤善八家古文。通籍后解组归,优游林下,著书自娱。主讲桂林经古书院,恒以经古提倡后学,造就良多。咸丰辛亥、壬子间,粤西红巾贼起,桂林戒严,寇退,缙绅御贼者多冀赏翎顶官爵。比部语人曰:“守城何功?城岂必当弃者耶!大吏倘有滥保,幸无波及我也。”其出语讽时多类此。所著讨论经史子集之书,自题曰《愚一录》,共十二卷。凡《诗》、《书》、《易》、三礼各一卷;三传共一卷;《论语》、《孟子》共一卷;《尔雅》、《孝经》共一卷;子、史各一卷;杂论、诗文共一卷,仿《困学纪闻》体例为之。尝遇盗夺其手稿,追录之,尚得七八云。诗文集若干卷,宗法少陵、昌黎者为多。咸丰丁巳,比部避地来游东粤,所居与文灿衡宇相望,晤见恨晚,捧手有授,相资正深。居无何而广州城陷,各仓皇走,不获谈经已。感患难之频,仍冀后会之有日,鸡鸣风雨,每令人不能释于怀云。

业师陈兰甫先生,当代通儒也。先生名澧,初字兰浦,其先江南人,后徙于粤为番禺人。道光十二年举人,出歙县程春海侍郎之门。以大挑二等,选授河源县训导。赴官两月,谢病归。闭户著书以自娱。尝为《汉儒通义》若干卷,以徐伟长《中论》云:“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考于训诂,摘其章句,不能通其大义之所极。[1][1]引文有脱漏,原文如次:“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然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此无异乎女史诵诗,内竖传令也。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成功,故君子必择师焉。””宋以后,轻毁汉儒者,其说多类此。因辑汉儒群经传注及《尚书大传》、《韩诗外传》、《春秋繁露》、《白虎通义》等书其言大义者,仿朱子《近思录》例编之。又以郑君《六艺论》尝言“《穀梁》善于经”,而《穀梁春秋》为千年以来绝学,欲著《穀梁条例》、《穀梁传笺》二书,以明其义。后以海州许月南孝廉桂林已为《穀梁传时月日书法释例》,镇江柳宾叔孝廉兴恩又为《穀梁大义述》,因谓:“二君书成条例,二书竟可不作,但使有人明此绝学,何必其书之出于己耶?”先生于学问之道,诚无一毫私意矣。先生于柳君先为神交,道光庚戌相见于京师邸舍。柳君属先生序其书,且征先生之说采入之。先生书不在行箧,其说多不能记忆,述其一义以序之。其说云:“《孟子》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1][1]《孟子》原文“弑其君”、“弑其父”后有“者有之”三字。,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之义莫大于此,此义惟《穀梁传》得之。《传》曰‘桓无王,桓弟弑兄,臣弑君,天子不能定,诸侯不能救,百姓不能去,以为无王之道,遂可以至焉尔。元年有王,所以始桓也’。然则世有乱臣贼子,自天子至百姓皆有责焉。于是乱臣贼子无所容于天地间,此其所以惧也。天子不能治乱贼,则孔子以为无王而自以王命法治之,故曰‘天子之事’。推之,凡《春秋》之书王,其义皆为以王法治天下可知也。孔子惧有弑父、弑君者,乃作《春秋》,此《春秋》所以托始于隐、桓。《穀梁》于隐元年《传》云‘将以恶桓’,是其义也。”其所解说多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