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素养修炼
17683600000030

第30章 教育领导方法与艺术(2)

目标,通常是指某一行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或某项工作所预期达到的某种结果、规格、状态。教育目标规定了培养人的质量规格,集中地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青年一代的基本要求。教育目标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整体目标。教育目标不是自然形成的,它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领导和管理活动才能有效地达成,这就有一个管理目标问题。管理目标,就是用来表示对管理对象所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构成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整体工作目标。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全赖于教育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项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提出的。他们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统一起来,使职工了解工作的意义,对工作产生兴趣,实行“自我控制”。因此,目标管理具有以下特征:(1)以目标为中心,强调目标的实现;(2)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融合一体;(3)实行“自主管理”,进行“自我控制”。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组织实行目标管理,大致要经历确定目标、实施与控制、检查和评价三个步骤。

确定目标是教育目标管理的第一步。确定目标要收集信息资料,为制定有效的目标提供依据。在制定目标时,一般要遵循下列原则:社会主义基本教育规律;确保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国家教育计划的实现;以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目的,积极满足人才市场(劳务市场)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目标中的指标,必须先进合理,既要敢于比先进,攀高峰,又要有科学的态度。在制定目标时,要注意:第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分目标必须统一于教育整体工作目标之下;第二,目标要有主次和轻重之分,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不能互相脱节;第三,目标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弹性,以利于激发各单位和广大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各项目标要具体化,定量化,便于检查和考核;第五,目标的完成期限要适中,一般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为宜。确定目标一般是先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组织领导者提出若干目标方案的设想,供各部门进行讨论,让教职员工和全体教育工作者发表意见;然后把这些意见集中起来,并据此进行修改,把修改过或重新拟订的目标方案反馈教育领导者进行决策;由教育领导者将选定的目标方案交给各级教育工作者和教职员工再讨论,进一步修订后,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目标方案正式确定下来。必须指出:确定目标有一个过程,要十分慎重,来不得半点强制。因此,由教育领导者一开始所确定的目标只能是初步的、暂时的,它只能轮廓地规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完成和应当完成的任务,必须待下属把整套可考核的目标都制定出来之后,再对这个初步确定的目标进行修改,否则,硬把教育领导者提出的目标作为指令性目标强加给下属,既不允许讨论,又不允许修改,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因为强加的目标很难引起下属和教职员工完成任务时所不可缺少的责任感、紧迫感。同时,也要明确,目标经过几上几下反复酝酿讨论确定后,就要封闭,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内就要具有“法”的严肃性,不得随意变更。

第二步是实施与控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分担大目标中的相应部分。化“大”为“中”,化“中”为“小”,直到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各层次之间的目标关系是,下一层支撑着上一层,层层相叠,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目标体系。目标分解后,可以让下属部门自行决定完成目标的方法、手段和实施的具体计划,实施大目标的另一个问题是要确定实施计划,做到按计划办事,如果说,目标分解是告诉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做什么的话,那么,计划则是要告诉人们在什么时候做什么,没有计划,各部门就不可能有条不紊地运行,大目标就难以实现。同时,在实施整体工作目标的过程中,还要及时调节和控制,经常纠正那些偏离目标的行动,保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组织沿着正确的轨道向目标逼近。

严格目标管理体系中的检查和评价,是保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阶段与手段,切不可走过场。检查和评价一般是自上而下的,由职能部门负责进行的;还有自检互查的形式。检查和评价的目的是促进达成目标,因而要十分注意和奖励先进,鞭策后进联系起来,以激励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努力工作,为搞好下一期的教育目标管理而努力。在确定目标、实施目标到结果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下一期的目标,即转入教育目标管理的又一次循环。如此反复循环,把教育领导、工作不断地推向前进。

(二)科学分析和科学设计的方法

这里的所谓“科学”,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分析,找出可重复的因果联系,科学分析与科学设计的方法就是指对人们的作业活动,管理程序等进行周密、细致的分析,作出科学的动作设计;然后通过实验得出最佳的作业设计。这种方法是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具有如下几个特征和要求:第一,简化。它是把教育、教学、生产、科研和行政管理活动的每一项具体活动过程,经过严密的分解之后,得出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可以合并的,哪些是冗费的,然后设计最佳环节或最佳动作。第二,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就是必须达到的一定规格与要求,就是对教育领导和管理对象,从时间、动作样式与规格,及其结果与质量,都订出一定的标准,有的按照全国的乃至国际的统一标准来确定。这样就要求一致,便于进行质量创造,也便于进行现场控制,便于检查和考核。制度化,一方面是把简化了的,标准化了的东西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把有关行为、活动、关系,加以规定作为规章制度共同履行、遵守。规范化,一是指简化、标准化、制度化之总和;二是指那些不可简化,不便于标准化,但又必须定为制度的某些教育、教学的规范。第三,程序化。就是对教育、教学、生产、科研、行政管理以及其他各种领导活动,注意研究其程序性,寻求科学的程序和最佳程序,并使之相对稳定下来,如果再遇到类似的工作和程序,就可以不必再作程序设计,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第四,数量化。就是将各种标准、指标以及各种活动的要求,尽量用数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领导和管理方法。它可以分为精确数量和模糊数量两类。

(三)情绪分析与科学激励的方法

情绪分析与科学激励方法体系,偏重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解决人们的情绪问题,寻求使人们情绪安定,精力集中,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的方法系列。

第一,重视对人们情绪的群体研究。过去我们在教育领导中比较重视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个人的思想情绪,只要发现谁的情绪不高,就要从世界观、人生观上找原因,然后给予帮助、教育。但是,对于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群体情绪研究不够,以致在一个群体内,某人先进,其他人不服气,常常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甚至还影响群体内积极性的提高。目前,我们正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职员工、教育工作者究竟有哪些需要,其中哪些是最迫切的需要?教师、职员、工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教育工作者各存哪些不同的特点,又有哪些不同的需要,不同特点的教师有哪些不同的需要,有哪些带常规性的趋势?特别是使教职员工、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工作,乐于钻研的诱因究竟是什么?我们要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从中找出规律,进而改进教育领导。

第二,重视激励人们的内在因素。现代教育领导对高层领导者如何影响与调动下属的方法,从低到高分为四个阶段:一是靠职权、命令、奖惩的方式,推动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二是用照顾下属和教职员工的方法,即给予很好的工作和待遇,有明确的按绩效升迁的机会;三是根据教职员工对教育、教学、生产、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使之对工作发生兴趣。前两者可以说是以人去配合工作,而第三个方法是改变工作以适合工作着的人,使工作对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有意义,有成就感,可以满足其成就需要,在工作上能表现出他们的重要性;四是用激发式的方法,培养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的理想,使教育工作能表现个人能力的价值,能发挥创造力。这是更深刻地激励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的内在因素。这种在教育领导中重视激励因素的方法,是把奖励划分为外附奖励和内滋奖励两类的。各种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都是外加的奖励,叫外附奖励。从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自己内心产生的满足,叫内滋奖励。目前人们十分重视内滋奖励,注意形成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的参与感、认同感与动向感。参与感就是在吸收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意见的过程中,使其产生一种参与决定的满足。认同感就是使被领导者承诺领导者所提出的规定与要求,从而发生的一种认可与同心同德的感情。动向感是被领导者能够逐渐接近目标的感受。动向二字的本意是运动的方向、趋势,在这里是指教职员工的教育、教学、生产、科研和行政管理活动接近目标的状况。从上述三方面的分析,参与感、认同感、动向感在发挥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上是比较重要的,这是发自内心的积极性。比因外加的物质精神的奖励而激发的积极性持久得多。

第三,运用期望规律,使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在积极和可能达到的期望中,激励自己努力进行质量创造,不断提高学生质量和工作质量。所谓“积极的”期望,是目标期望值是积极的,富有挑战性的,能在提高学生质量和工作质量方面有指向的积极意义;是对组织、他人要求的强度不要过高,而对自己的期望、目标、要求又不要过低。如果对组织、他人的期望程度——期望值过高,一旦达不到,就会带来失望和不满的情绪;同时,教育领导者不要随意许愿,许愿多了期望就越高,期望可能达成的概率则越小。

第四,努力提高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的成熟水平。在教育领导工作中,要注意研究与判断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的成熟度,特别是教师的成熟度。判断一个人的成熟度上要有三点,一是看他对成就的向往水平。这种向往越充实、越强,那么,他的成熟度也就越高。二是看他承担责任的愿望的能力。三是看他对其工作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我们说培养提高教师、教育工作人员,就其实质而言就是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提高其成熟度。由于每个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的成熟度不同,教育领导者对他们的领导和帮助所采取的方式也不同。

第五,掌握激励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法则。领导者要掌握鼓励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进行刻苦钻研业务,积极进行质量创造的规律,这些规律概括起来,就是尊重、参与、沟通和成就四大法则。尊重法则,就是尊重教职员工。参与法则。从工作性质来看,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要参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领导和管理,如果他们确实感受到自己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决策、重大决定的参加者,意识到个人在本部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他也就有更强的自我约束力和前进的动力。沟通法则。为了不断提高学生质量和工作质量,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很迫切地需要沟通。领导者如果能及时地、恰到好处地将各种信息沟通给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使其受到极大的激励,奋发图强,信心百倍地工作,力争高成就与好的成果。成就法则。教职工中特别是教师的成就需要是很强的。使他们获得一定的受到人们重视的成就,胜过给予他们的物质待遇,特别是教师,总是把对成就的满足,视为最大的满足。所以,教育领导者如何能为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创造获得成就的条件,如何才能把他的成就在本地区,本部门中鲜明化(如及时提拔、明确、肯定、推广),使其在社会上受到重视,在上级那里得到肯定的表示,并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提高知名度等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激励教职员工和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课题。适当的利益法则,要使教职员工和教育上作者获得合理的物质利益。

(四)系统理论与系统方法

什么是系统?一般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系统。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它的显著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