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素养修炼
17683600000034

第34章 决策行为(1)

决策是校长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制定行动方案并在所有备选方案中择优的过程。科学、有效、合理的决策行为是学校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校长如何把握决策的方向也尤为重要。

第一节 决策行为的过程

一、决策的概念

决策一词的含义,有如下几种理解:一是指用于决策分析的各种方法,即所谓“决策论”;二是指决策领导者处理重大事件所下的决心和行为;三是指决策的全过程。决策不应该理解为仅仅是主管领导干部“拍板”那一瞬间,而是应该包括一连串的准备工作和计划执行的行为。

人类大脑器官的思维活动,其最终结果是见之于人的各种行为效应。由思维活动过渡到行为之前,这中间必然形成某种明显的动机。决策人的动机,就是人们在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基于某种理想而产生的将要追求的目标。当人们经过思考,决心采取行动去达到这种目标时,这便是决策概念的产生。决策是同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紧紧连接在一起的。没有目标当然也就谈不到决策过程。

任何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要产生的动机,所要下的决心,所要追求的目标是非常之多的。这对某一个人来说,当然应该算作他的种种决策。可以这样认识,广义的决策是人类社会生活最普遍的现象。然而本节所要讨论的将是一些重大的决策,譬如政治、经济、科学、社会以及军事等事件的决策问题。但是,上述两者的决策程序却是近似的。在重大事件的决策过程中,首先也要建立一个目标(有时不止一个),这是任何决策所不能缺少的最初的一步。国家一级的决策目标,常常是社会公共事业的需要,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国防科学技术的需要等。各部门各地区的决策目标的产生也是同样的道理。

二、决策行为的过程

目标的产生与建立仅仅是一个思维动机,是人们预计将要追求的一种设想。至于这种设想的细节、边界、各种影响因素还都只是一个轮廓。想像中的目标是否值得追求还没有十分把握,还没有下决心。下决心则是决策的任务。一旦目标建立起来,接下去便是决策过程的开始。

对于整个决策工作,应该把它看作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由3个部分组成,以下还有若干个子系统,相互衔接组成一个完整的决策程序动态结构。这个工作系统的运转,首先从参谋系统开始,这个系统的中心任务是产生多种方案。因此这个系统包括情报信息、预测研究,可行性分析3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是根据目标要求,以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为中心,开展各自领域的工作的。接下去是决策系统,这个系统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卓有成效的方案论证和方案选优工作,并把确定下来的方案各点准则编入执行计划。再接着便是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是根据计划内容、指标和时间要求、具体实现决策目标。9个子系统的工作是一环扣一环,阶梯式接力递进的,这是一个决策的全过程,是一个总的工作程序。

(一)参谋系统

参谋系统的3个组成单元各自具有如下具体功能:

1.情报信息

情报工作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为决策服务。情报调研是决策程序的起步。知识信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源泉,是现代科学技术三支柱之一,当然,它也是决策科学化的基础。决策不能没有足够的信息,否则便成了无米之炊。情报是知识的化身,情报是以信息的形式进行流动,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服务的。满载着科学知识的信息,对于人们的意志行为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人们的决策决心更是不可缺少的。

情报来源于社会实践,又贡献给社会实践。知识信息首先来自科学实验,然后经过一番加工整理,提供给决策系统,接着又变为人们的行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是一个不断上升不断飞跃的知识循环过程(见图4.2所示)。

情报的收集存储、加工整理、分析研究,也有一整套程序。这个工作程序通常分为一次情报、二次情报、三次情报等等。所谓一次情报,就是指科学工作者们所撰写的论文报告。这一步一般都不是情报专业人员去做,但是情报人员要进行有选择的收集。二次情报是指检索和翻译加工工作。这项工作很重要,因为处在“知识爆炸”时代的今天,如果没有检索工具书的引导,人们在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查找自己需要的情报是困难的。三次情报就是情报的分析研究工作。这种研究工作的成果、最普通的形式是专题报告、文献综述、动向分析、背景资料等等。此外,还有一种未经加工的以语言形式出现的信息,常常是人们所需要的宝贵的情报源。在学术交流活动中,对这一部分情报的收集是不容忽视的。

在上述各种形式的情报中,以三次情报形式进入决策参谋系统的最多见。在情报本身的特性里,有一条是针对性,情报研究工作,完全可以根据决策目标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的提出各种专题性报告或背景资料。

2.预测研究

预测与情报同是决策的前提,预测研究是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预测必须建立在情报工作的基础上,否则预测研究便无法进行。预测是研究某一事件未来发展状态的,而未来的发展规律是同现在和过去的情形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有可能根据某一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种种资料去推测未来。这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方法。而过去和现在的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是情报工作的基本任务。因此,情报工作必须走在预测前面,而预测则是情报工作的继续,这是一个过程当中两个阶段的连接。

预测同情报工作一样,它的第一功能也是为决策服务。预测的任务就是根据决策目标的要求,研究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将要出现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因素,指出事件在不同条件下的发展结果,并应尽可能地提出可供选择的各种应付对策。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部门、科研设计工程部门和工农业生产部门,都不应作没有科学程序的盲目决策,教育也是如此。预测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们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产活动相互竞争、人类社会各方面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中摆脱盲目行动,掌握生存命运。预测研究使命的集中表现是通过科学方法,为决策目标和决策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3.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是研究人们在行将追求某种目标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变化因素,并从这一角度出发,应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寻求达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为决策论证提供基础条件。可行性分析同预测技术是衔接的。它同预测的区别,一是注意未来发展结果的远期效应,一是注重一旦方案付诸实施,围绕构成该方案的种种客观条件(如资金、设备、原料、能源、人力、技术、管理水平、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等)能否具备满意的可行程度。这是一个系统研究过程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对已经初步形成的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加以分析比较,并做出定性或定量估价。同时把可行方案按照优先选用的顺序,推荐给决策主管干部形成最后决策。

可行性分析是属于系统工程的一个分支。它所使用的工作方法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模式。由于专业不同,各部门任务不同,各层次各行业存在着千差万别的情况。因此可行性分析不可能统一,只能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原则建立各行业各层次自己适用的可行性分析方法,步骤和内容。这一工作的大体步骤是这样的:首先根据目标要求和情报、预测资料,由负责这项工作的专门班子提出一些较为粗略的可行方案,这个方案虽然有些量的概念但不精确,主要是列出各种有关因素,建立概括的逻辑模型。经过这一阶段工作之后,便进入下一步的精确分析研究阶段,这个阶段应用科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使用计算工具,提出定量的分析和实施方案。

以上各段工作均属决策过程中的参谋系统,这一系统的工作效果,对整个决策过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过去因决策不科学所发生的失误,究其原因,恰恰是未能组织这一系统的全部活动。决策主管干部情报意识不强,对预测和系统分析不够重视,在组织上没有建立进行这种工作的参谋班子(或称智囊组织、咨询机构),然而,一项决策是否科学,关键就在这里。

(二)决策系统

1.方案论证

方案论证亦可称为规划论证。前面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可看作是论证的调研阶段,各种方案产生阶段。而论证则进入了决策阶段。这个工作的组织实施,一般应由决策机构(如科技计划部门、总体设计部门、参谋咨询部门以及其它专业顾问组织等),聘请有关专家和专业干部,召开技术论证会议。任务是对已经提出的多种方案进行择优讨论,并向决策领导者负责推荐经过择优的可行方案。

2.决策形成

决策领导者,对于经过论证的方案进行最后抉择。这一阶段同前面的方案论证和下一步的编制计划同为决策结构中的决策系统。这一工作主要是在领导部门、职能机构中进行的,它是决策的核心部门,是全局的关键。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一个称职的领导者的全部使命就在于此。担负这一职责的主管领导人,要具备良好的思维分析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决策素质。决策过程的绝大部分工作都是专业工作者的任务,也就是利用智囊技术,发挥“外脑”功能。决策主管干部并不需要掌握那些具体方法,但必须知道这一整套程序,各程序单元的功能以及各种方法的可靠性。经过上述几个阶段的工作新产生的方案,较之以往由领导者直接决策应该是具有更大的科学性和较少的风险性。

三、决策方案的实施

决策不可能一次完成,它应该包括“定案”后的一系列实施过程。首先是制定规划、计划、使决策方案得以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具体安排,还有实验观察,技术开发,定型投产等阶段。实施过程也是验证决策质量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发生许多反馈信息,甚至出现必须采取补救措施或作出相应对策的问题,有时还要进行多次的追踪决策,用以修正原方案中的某些不正确部分。对于这样一个决策结构,应该认为是一个封闭反馈自控系统。但是,也应看到,在极少情况下,必须作出具有较大风险性的决策时,却是很难指望通过反馈信息,大多是进行追踪决策而加以修正的。

第二节 决策行为的心理特征

一、思维在决策中的作用

思维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它与感觉和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等基本过程来完成的。决策行为本身就是一个思维过程,就是对发展着的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产生方案的过程。决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方案,最初都是人们头脑中的思维产物。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感受到了许多信息,进而发现了一些问题,然后是不断地积累资料,并储存在头脑里进行长时间的思索、考虑,寻求某种比较满意的答案。

一个解决问题的决策程序,大体要经过查明情况、制造方案、优化选择、采取对策和控制发展这几个阶段,然而在这一连串的过程中,思维活动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虽然决策中应用许多科学方法,而决策工作中人的思维能力、智力活动、直接判断等等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有学识的人,一生中他的大脑可能储存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当人们面临某种需要解决的复杂问题时,大脑便可迅速地把储存的有关信息输出来。这种信息输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对问题的答复,有的是一个紧急情况的处理对策,有的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决策方案,有的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未来图景。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同他本身的知识积累、工作经验、社会阅历有着密切关系。理论是知识,经验也是知识,而人的良好思维能力,通常是由这两种知识的巧妙结合而形成的。没有上升到理论的经验是一种守旧的意识,因为这种思维概念是把事物看作是静止的、孤立的。这同世界一切事物时刻在发展的事实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思想方法在科学决策中尤其不适应。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还不能算数,照搬照抄外国模式,在过去的年代里,使我们吃了许多苦头。较高级的决策者应该是勤奋学习和善于实践的人。专业知识和革命经验都是决策的宝贵因素,对于具有上述才能的人,均应受到同样的重视。

二、思维认识偏离实际的原因

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情况总有一定的距离,总有一定程度的失真现象,这种认识上的失真,在对社会现象的判断,对军事行动的判断,对个人行为的判断以及对于人才的识别等等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由于思维认识的偏离造成重大失误者,古今中外数不胜数,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类认识能力并不十分精确。各部分感受器官本身就有相当大的误差。人工的观测、判断、计算,如果没有先进工具的相助,其精确度是很低的,何况个人的表达、理解、认识都有一定的偏差与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