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素养修炼
17683600000040

第40章 校长的协调艺术(2)

协调,体现的是一种稳定平衡状态,是联系和同一的一种表现情形。联系和同一是事物存在和发展中的普遍现象,是一条普遍性规律。协调,也是大千世界中的普遍现象和发展趋势,它是在自然、社会和思维等领域中起着作用的一条普遍性的规律。自然界中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告诉我们:自然界一切物质运动形式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无限转化的过程,在这一无限转化的过程中,转化的双方或各方存在着向相反方向的变化,它们在量与质上保持着相协调相适应的关系。现代生命科学揭示:生物的机体要保持其健康发展,关键就是要在机体的内部与外部的调节中,遵循协调规律,使机体物质能量的变换不断保持着动态平衡。

人体是一种结构严密、机能完善的生命系统,无论是单个细胞还是完整的机体都呈现出高度的协调活动。我国古代的中医理论十分重视人体内部各部分的协调运动,《内经》中曾指出:“阴胜则阳病”,“阴平阳秘,精神乃活”。这就是说,人体内阴阳失去协调关系,则导致人体生理病变,只有协调阴阳,才能使人体各部分处在正常的功能状态,使身体健康。

社会系统的运动发展,也离不开构成社会系统诸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这种一定要相适应的规律,也就是一定要相互协调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表明,生产力怎样,生产关系也就应该怎样,生产力的发展内在地要求生产关系与自身相协调。同样,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很明显,只有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协调,才能构成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社会形态,社会才能发展。我国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也正是遵循这一协调规律。

协调,作为反映事物之间内在本质的必然趋势,作为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它具有普遍性,它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严格地遵循这一规律,并按这一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人们就必然受到这一规律的惩罚。违反生态系统协调规律,就会带来种种灾害;违反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就要遭受严重的损失;违反人体生理协调规律,就会带来各种疾病;违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规律,就会出现一手硬,一手软,严重影响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建设……。总之,协调是一种普遍现象和规律性的东西,领导者在实践中只有自觉地认识和利用它,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否则,如果违反它,不顾事物发展进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协调关系,贪多求快,孤军突出,盲目冒进,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四、系统发展原理

所谓系统,是指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部分或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存在是客观的、普遍的现象,任何一个事物、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都是一个系统,大至宇宙太空,小至微观世界。系统是客观的、普遍的,无所不在的。

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它认为系统在要素与要素的相关性中产生出高于要素的整体性或系统性,因而整体的功能和性质不能还原为要素的功能和性质,它不是各个要素、部分功能和性质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新的功能和性质。

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某一客观对象时,始终要把着眼点放在系统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上,但这又不排斥对部分的认识和改造。任何部分当其作为一个组成要素或环节进入整体的联系之中时,它的性质和功能必然要受整体的控制和支配,它绝不能保持其独立状态时的功能和性质而不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客观对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离不开部分,离开了各个部分,整体就不成其为整体了。人们常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就表明了部分对整体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部分是由整体决定的。部分离不开整体,任何部分都是整体的部分,都必然和整体相联系,部分只有在同整体的联系中才能获得自身的意义。列宁说:“身体各个部分,只有在联系中才是它们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身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

整体性是系统论的基本出发点,校长在协调各种关系或矛盾时都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都要把它们放到系统的整体中去综合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否则就会顾此失彼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二)相关性

系统的相关性也可以称为相互作用性或相关协调性,即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首先,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看,每一要素在系统中不是平行地、孤立地起作用的,而是处在多维的、多层次的、非线性的联系之中。每一要素的作用,都会对其他要素产生一定的反应,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次,从系统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看,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控制和决定着各个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排列顺序、作用的性质和范围的大小,协调着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联系和功能联系。系统整体的性质和功能的变化,必然要影响到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再次,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看,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一个开放性系统,都处在一定环境中,与外界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都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系统的相关性要求校长在协调各种关系时,既要注意客观对象联系的普遍性,又要注意其联系的多样性,要把它放在多种关系中去考察,要注意到各种因素对它的影响;既要注意系统内部各种关系的相互作用、又要注意外部环境的影响,要善于利用外部条件,并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从而促进各种关系的协调发展。

(三)层次性

所谓层次性,是指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地位、等级和相互关系,任何系统都是有层次的。系统的区分也具有相对性,某一系统在自身的范围内是系统,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则就成了另一大系统的要素;反之,在一个大的范围内是要素,在小的范围内则自成系统。

层次性要求校长在协调各种关系时要注意到,同一层次诸子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一般由诸子系统本身加以解决;只有当它们之间产生不协调时,才需要上一层出面解决。上一层次系统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根据系统的功能和目标向下一层次发出指令信息,最后检查和考核指令执行的结果;二是解决下一层次各子系统之间的不协调现象。也就是说,上一层次只要管好下一层次就行了,但对下一层的管理不是具体包办代替,而是大的方面的协调。有些系统的管理之所以混乱,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违背了这一原理。有的校长不仅对下级下达指令,而且还指定谁去干,应该怎样干,这样就干扰了下一层次的工作秩序。严重地挫伤了下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所以要实现有效的协调,必须做到:领导只做领导的事,各层只做各层应该做的事。

第二节 校长协调的条件和过程

校长协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即高效率地实现领导目标。任何领导者,欲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重视协调,善于调解各种矛盾,造成上下同欲,齐心协力地搞好工作的良好环境。校长协调关键在于把握好协调的条件和过程。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协调的功能和发挥出领导的才能。

一、校长协调的条件

校长协调的条件是校长进行协调的前提和基础。校长协调的条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客观条件,另一类是主观条件。

(一)校长协调的客观条件

校长协调的客观条件就是校长协调的客观对象,即各种不协调因素。它包括社会的、人际关系的、领导目标和领导群体结构的诸种不协调因素。

一是社会因素。校长协调就是校长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办法,使其所领导的组织同环境、组织内各个部分以及组织外各类人员等协调一致,这些措施和办法必然受社会的许多相关因素所制约。其一,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和政治制度,决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公民之间是新型的同志关系和朋友关系,有普遍搞好互助合作的基础。领导者是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但是,我国社会主义正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尽完善,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还不高,社会分配还存在一些差别。特别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市场经济虽然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人们的思想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障碍,传统的计划经济意识,产品经济意识,小生产意识,以及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念,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协调,从根本上影响了校长协调;其二,社会意识、道德观念对人际关系协调影响较大。例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观念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其三,社会思潮、社会风气等环境因素也是校长协调的客观条件之一。舒畅的、优雅的环境会对事物的发展、人们积极性的提高具有推动作用,相反,就会起阻碍作用,就需要校长协调。

二是人际矛盾,即指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的组织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在社会生活中,每个成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共同地生活在一起。在共同的劳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一方面建立了深深的友谊,另一方面也必然会产生许多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严重地妨碍人们的工作热忱和工作积极性。一方面,校长为开创工作局面,实现组织目标,迫切希望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贡献出聪明才智;然而另一方面,无休止的人际矛盾,又像春天的寒霜,使人们心灰意冷,人际矛盾所产生的内耗使组织中的人的力量被大大地削弱了,可以说,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存在着人际矛盾,就为校长协调提供了客观条件。从哲学意义上讲,一切事物内部都充满着矛盾,世界就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际矛盾,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利益矛盾,即物质或经济利益方面的对立与冲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物质或经济利益方面的分配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在较短的时期内也不可能消除,这就迫切需要领导者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去协调,实现领导目标。二是感情冲突,即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冲突与对立。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感情的民族,中国人感情细腻,因而引起感情冲突也就很普遍。领导者所涉及到的人际矛盾,从矛盾双方的人员来看,有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即某一领导者与上一级领导者之间的矛盾,或与下属人员之间的矛盾;有同级之间的矛盾,即同一机关、同一单位的同级领导人员之间的矛盾;有干群之间的矛盾;有群众之间的矛盾;有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即不同年龄的领导者之间、不同年龄的领导者与群众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通常称为“代沟”;有组织之间、部门之间的矛盾。上述这些矛盾,在学校中也不同程度地遇到,这就构成了校长协调的客观因素之一。

三是目标取向。目标取向愈明确,领导就愈好协调,目标取向模糊,其领导效能就差,就更增加校长协调的难度。从现实情况来看,领导目标取向模糊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表现为:其一,目标晕轮现象。这种目标取向表现为目标视点放大,目标中心模糊,工作不分轻重,责任不明大小,胸中无数;其二,校长取向的错位现象。其表现为目标偏离原点。有的校长只是根据上面的布置办事,其视点局限于“红头文件”、电话指示之类,无创造精神和冒险精神,缺乏敢闯、敢冒、敢干的勇气;其三,目标取向的短视现象。即目标短浅,短期行为,只顾眼前利益,其结果是近期和长期、局部和整体、利益和效益严重背反;其四,目标的自视现象。其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目标,见困难就推,遇问题就躲,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其五,目标取向的滞后现象。缺乏对目标的动态视觉和发展意识,不是锐意进取、敢于人先,而是抱残守缺、因循守旧。

四是群体结构。这里讲的群体结构,既指领导集团,又指单位集体。群体结构不合理,领导工作就很难协调。领导集团的群体结构不合理,互补能力不强,校长就要针对不合理的群体结构,实施协调。同样,单位的结构不合理,领导就要针对单位的具体的不合理结构,实施协调,达到提高整体效能,发挥组织目标功效的目的。

(二)校长协调的主观条件

校长协调的主观条件就是校长协调矛盾、解决问题符合规范要求的有关因素。一方面是校长要有较准确的协调知觉,即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另一方面是校长要有一定的协调技能,即协调能力和艺术。对一个现代校长来说,协调主观条件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