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素养修炼
17683600000053

第53章 校长行为改造型管理(2)

组织的一切活动,如决策、规定、规则和行为等都有书面记载。

细言之,包括学校组织在内的组织行为管理也有如下的精神:

(1)个人服从组织。

(2)少数服从多数。

(3)下级服从上级。

因此,不能搞:

(1)令不行,禁不止。

(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3)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

(4)遇事不按组织系统向上反映,总想闹腾一番。

(5)弄虚作假,不说真话,报喜不报忧。

(6)不听组织安排。

(7)压制批评,打击报复。

(8)内外不分搞自由主义。

(9)软弱涣散。

(三)群体行为的管理

群体行为是群体内部的各种活动和相互作用。群体活动就是人们利用工具与其他人一起对客观环境所做的工作,例如教育工作,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等。群体的互相作用是指人们在活动中所发生的语言与非语言的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与接触。这种相互作用表现为一个人的活动行为是受另一个人活动行为的刺激而引起的。因此,对群体行为的管理,从问题方面说,主要有:

1.必须尊重他人的人格,不准把他人当作器物或工具来看待。

2.必须重视别人的处境和利益,不准置他人的困难于不顾。

3.必须正确对待自我利益,不准为了一己之利,不择手段,不顾别人的需要,甚至驱使他人。

4.必须诚实地处理问题,不准欺骗他人。

5.必须正确处理上下关系,不准过分顺从以取悦于人。

6.必须尊人自尊,不准过分依赖别人。

7.必须重视与人合作,不准妒忌和对对手进行打击,不准用阴谋手段赢得某种职位和权利。

8.必须与人为善,不准具有心怀敌意和怀疑一切的不良性格特征。

9.必须自信,不准由于自卑而对人际关系过敏,对成绩过夸,对别人批评过严。

10.必须处理时要尊重事实,不准有偏见,持错误的信念和认识,处处受报复性格所支配。

11.必须正确地处理期待,不准不切实际地期待别人,过分苛求于人。

12.必须遇事冷静,不准受别人挑唆,造成一时难解的误会。

总之,要划清界限,首先应划清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界限。其次要划清思想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一般问题与特殊问题的界限;要坚持批评,对事不对人,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四)领导行为的管理

根据图6.4,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一下领导行为管理的内涵。

111型领导人。他对工作对师生员工都不关心。这是软弱无能、无所用心的领导者。

291型领导人。只抓工作,不关心师生员工,这是任务型的领导者。

319型领导人。只关心人,不抓工作,这是娱乐型领导者。

455型领导人。对工作对师生员工的关心都一般化,这是平庸型领导者。

599型领导人。抓工作与关心人都不错,因而人际关系协调,工作士气旺盛,这是战斗型的领导者。

因此,有人对领导行为管理提出以下几条:

1.工作效率高;

2.有主动进取精神,总想不断改进工作;

3.逻辑思维能力强,善于分析问题;

4.有概括能力;

5.有很强的判断能力;

6.有自信心;

7.能帮助别人提高工作能力;

8.能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别人;

9.善于用权;

10.善于调动别人的积极性;

11.善于利用谈心做工作;

12.热情关心别人;

13.能使别人积极而又乐观地工作;

14.能实行集体领导;

15.能自我克制;

16.能自行做出决策;

17.能客观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18.能对自己有正确评价,能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19.勤俭;

20.必须具有管理方面的知识。

在领导行为管理中,必须反对自由主义的领导行为。这样的领导行为,在决策过程中放弃职责,把不该下放的权力交给下属,既不激励下属,也不支持下属,并且避免同下属人员有工作接触,也不主动与上级领导联系;向下布置工作时,再三强调这不是他的意见,避免承担任何责任。我们主张民主型的领导行为。这种领导行为总是想方设法发挥全员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鼓励下属全力以赴地工作,使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不论何时、何地、何故,都不表现出自己的优越感,而总是以该群体一员自居。

(五)保密行为的管理

1.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2.保守学校组织的秘密。

3.保守学校人员通信秘密。

这是因为无论党和国家,组织和个人的事务中,一定时间内只能由一定范围的人或只由本人知道,而不能公布或透露出去。保守这些秘密就是保卫党和国家、组织和个人的利益。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40条中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我们要求师生同一切危害党和国家、组织和个人利益的泄密、失密行为作斗争。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组织和别人的利益,严禁把这些不同等级的秘密或政治、经济、科技、组织等方面的秘密泄露给不应该知道这种秘密的人,包括自己的家属和亲友。

(六)校长具体领导行为的管理

校长的领导行为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校长的领导行为是一种决策行为。校长只有深入调查研究,善于集中集体的智慧,运用科学决策的方法,才能以科学的决策行为,调动学校成员实现决策目标的积极性。其次,校长的领导行为也是一种协调行为。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校长必须有效协调校内外的各种关系,才能形成集体劳动的整体功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校长如果协调无方,指挥不力,会导致学校工作一盘散沙,挫伤人们的积极性,使学校领导工作寸步难行。再次,校长的领导行为又是一种教育行为。校长的行为是无声的教育力量。校长注意树立奉献精神,自觉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刻苦钻研,勇于开拓。最后,校长的领导行为还应该是一种创造的行为。校长的工作不仅仅是适应,还必须创造。校长能够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更新领导观念,深入研究学校领导活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提出新设想,才能带领领导班子去开拓创新,把学校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五、校长领导行为管理的方法

(一)目标自控法

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校长在学校管理活动中,通过主动确立行为目标,及时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偏差的方法,称为目标自控法,这是校长行为自控的基本的主要的形式。

全面确立校长行为自控的目标,是目标自控法的前提条件。行为目标是人行为欲望与渴求的表现,是人们活动想要达到的某种结果或标准。校长行为自控的目标.是校长行为自控后达到的行为标准,是社会客观要求和校长主观努力的统一体,有着具体而全面的要求和一系列的校长行为规范。概括地讲,校长的行为自控目标具体表现在: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同志满腔热忱,忠诚坦率;对社会奉公守法,文明礼貌;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对未来信心百倍,勇于创新。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处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以行示人。校长只有全面确立行为自控的目标,才能适应校长角色的行为要求。

自觉实施目标的行为自控,是目标自控法的关键。自控目标只有通过实施才能实现,只有通过实施才能发现目标偏差,进而调节偏差,使目标体系日趋完善,最终提高自控目标的实现水平。实施行为的目标自控,首先必须经常进行自我检查与分析,注意检查行为自控目标实施的进度与质量,及时找出行为自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作出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其次必须主动纠正行为偏差。行为自控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因为各种干扰,出现一些偏差。校长要根据偏差产生的不同原因,积极采取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逐步调节纠正行为偏差,努力实现行为自控目标。

行为目标自控法,作为校长行为自控常用的方法,需要校长从行为目的性的特点出发。把确定目标,实现目标,形成良好的领导行为习惯,当作自身强烈的需要和自觉的行动,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自控效果。

(二)反馈自控法

反馈自控法,是校长通过自己行为的多种反馈信息,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一种方法。校长采取反馈自控法,必须有助于克服行为自控的盲目性,增强自控的主动性,提高自控的有效性。

校长采取反馈自控,首先要建立信息网络,疏通反馈渠道。校长行为自控的反馈渠道有两种:一是指有组织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正式渠道;二是指非组织的非正式渠道。校长的行为自控,需要通过正式渠道的信息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也需要非正式渠道的反馈信息,作为正式渠道信息反馈的补充。如果只重视正式渠道忽视非正式渠道,校长行为自控就会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因此,校长要有目的地深入调查研究,尽可能多地搜集和处理学校管理活动中自己行为自控的反馈信息,做到有自知之明。其次要研究反馈信息特点,提高反馈信息的准确率。校长行为自控有赖于真实可靠的信息反馈,而信息反馈的质量与传递者的知识水平、思想素质密切相关,与传递手段和传递方法密切相关。校长只有认真研究信息的来源,研究信息传递者和传递过程的特点,尽量剔除因传递者的主观因素和传递手段的客观因素所造成的失真信息,才能提高信息的准确率,有效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最后要主动获取信息,提高反馈自控的效果。常言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校长对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往往不易觉察,也许相当长时间都难以自我觉察到。比如校长谈话中的口头禅,行为上的某些不必要的手势等,往往只有通过深入调查,从教师的反馈信息中得到提示,才能逐步加以改正。因此,校长要深入实际,深入到群众中去,掌握第一手材料,对自己的行为实行有效控制。

(三)情境自控法

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形成,带有鲜明的情境性。校长行为的情境自控法,是校长有目的地创设情境,来调节和控制自身行为的一种方法。创设行为自控的情境,可以创设个人生活环境的小情境,比如有的校长在自己办公室里写着“求实”,作为自己行为自控的指南。同时,可以创设学校生活环境的大情境,通过公众舆论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校长采用情境自控法,尤其应该注意在大情境中的运用。

首先,要积极开展宣传工作,有目的地形成对校长行为自控的正确的公众舆论。舆论是一种公众的意见与评价,是集体成员信息沟通以后的共鸣,代表了群众的心理倾向。正确的公众舆论,是对学校成员施加心理影响的强有力的手段。校长为了使行为情境自控有积极的舆论导向基础,必须大张旗鼓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政策,宣传改革开放对学校领导干部的行为要求,宣传评价学校领导干部行为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把帮助干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接受群众民主监督的重要内容,调动广大学校成员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学校领导干部也应该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以形成积极的公众舆论。其次,校长行为情境自控,必须增加行为自控的透明度。情境自控法,从根本上说是凭借社会力量和他人的力量实施行为的自我控制。因此校长行为自控的透明度越高,情境的影响力越强,自控的效果就越好。这就要求校长不仅要约法三章,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而且必须定期与师生交流思想,交流情况,听取师生对校长言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节自身的不适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控制始终在公众的舆论监督之下,在特定的学校情境要求和个体的努力之下,有效地进行。

校长的行为自控,方法各自有别。校长应根据学校工作的具体要求和行为活动目的性、主动性、持久性、情境性的特点,综合使用各种方法,以取得理想的控制效果。

第二节 校长领导方式的管理

一、学校领导方式类型

领导方式是实施领导的具体形式,由领导工作的内容所决定,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领导方式对领导工作内容具有反作用,运用适当的领导方式能够提高领导工作效能,反之,会降低领导工作的效能。所以,领导方式也是实现领导功能、提高领导效能重要因素。

(一)以权力集散状态为变的领导方式类型

所谓权力集散状态是指权力完全集中于校长手里还是不完全集中于校长手里。依照集中和不集中的程度不同,其领导方式也不同。凡将权力完全集中于校长手里的,就是全程集权式的领导方式;凡将权力分散到学校领导班子其他主要成员的,就是终端集权领导方式;凡将权力分散到学校领导班子每个成员的,就是隐权领导方式。如6.10图所示:

1.全程集权式领导